从牌名看曲和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继承与发展

2017-06-07 10:04马志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词牌名元曲曲牌

马志伦

诗和词在形式上较易分辨:词有词牌名;词分上下阕;词是长短句等。虽说曲(这里指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与词在形式上相比,多了一个宫调名,但就曲牌名和词牌名本身而言,有时不太容易分辨清楚,因为曲和词同源,它们都源自于乐府歌辞。词与乐府歌辞的关系,清人张德瀛认为:古乐府《长相思》、《行路难》,摘曲中语为题。毛平珪词云:“何时解珮掩云屏,诉衷情。”即以《诉衷情》名调。芦川词云:“翻成别怨不胜悲。”即以《别怨》名调。梅溪词云:“换巢鸾凤教偕老。”即以《换巢鸾凤》名调。词之上承乐府,观之益信。(《词徵·卷一》)而很多曲牌名本身就来自词牌名,有人统计,元曲360个曲牌来自宋词词牌的就有118个,如《满庭芳》、《卖花声》、《念奴娇》和《秦楼月》等,其中《秦楼月》和《念奴娇》的曲调和格律与词相同;《卖花声》和《满庭芳》与词同名而异实。单从词牌曲牌同名角度看,就可一目了然地知晓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虽说曲和词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不过导致元曲产生的直接因素,却是因为蒙元入主北方而引发的,元曲是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汇的结果。

就元曲是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而言,惯于马背生活的草原贵族,此时来到了中原大地,成了统治阶级,弥漫的硝烟暂时停止,代之而起的是和平生活,生活安定了,就需要有满足安逸生活的“娱乐”,同时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老百姓(包括一些失业文人),也需要一个可以用来放松的“空间”,于是,能让大家都可听懂、读懂的元曲应运而生。

从元曲是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汇的结果来说,曲牌当中,既有唐宋大曲,如《小梁州》、《普天乐》和《新水令》等,也有宋词词牌《端正好》、《人月圆》和《忆王孙》等,又有民歌如《四边静》、《醋葫芦》和《釆莲曲》等,更有许多少数民族歌曲如《阿忽令》、《古都白》和《者刺骨》等,构成了元曲多元组合的空前盛况。

关于元曲曲牌来自于少数民族歌曲,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道:如北曲黄钟宫之《者剌古》(注:来自女真。又作《者剌骨》,此调为女真族音乐,用笛子伴奏歌唱),双调之《阿纳忽》(注:来自女真。《阿纳忽》又作《阿那忽》、《阿忽令》、《阿古令》)、《古都白》(注:来自女真。也作《忽都白》)、《唐兀歹》(注:来自河西。蒙古人称西夏曰河西,“河西”犹曰黄河之西也,后又名之曰“唐兀”)、《阿忽令》(注:即《阿纳忽》),越调之《拙鲁速》(注:来自女真或蒙古),商调之《浪来里》(注:来自女真或蒙古),皆非中原之语,亦当为女真或蒙古之曲也。

少数民族作者,如不忽木(西域康里人)、贯云石(维吾尔族)、孛罗御史(蒙古族)、薛昂夫(维吾爾族)、阿鲁威(蒙古族)、萨都剌(回族,一说蒙古族)、阿里耀卿(西域少数民族)和杨景贤(蒙古族)等,他们的作品,在元曲史上都曾大放异彩。

曲牌的来源据今人李昌集的考证有三: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2、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3、北曲本生曲牌。其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如果进一步细说曲牌的得名,那么有以地名命名的,如《梁州序》、《伊州袞》、《福州歌》和《东瓯令》等;有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的,如《長拍》、《短拍》、《急板令》和《节节高》等;有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的,如《三段子》、《四换头》、《三叠排歌》和《三部乐》等;有以民间来源命名的,如《货郎儿》(说唱技艺)、《大迓鼓》(迓鼓戏)、《卖花声》(叫声)、《拨不断》(《续断弦》)(一种技艺,已不可考)、《鲍老儿》(傀儡戏)、《快活三》(傀儡戏)和《笑和尚》(傀儡戏)等;有以字面错讹、转义为名的,如《朝天子》(原是名种牡丹《朝天紫》)和《醉翁子》(原是唐人讽咏醉公子的篇名)等;有以佛、道两家宗教音乐命名的,如《金字经》、《五供养》、《华严赞》、《青天歌》、《太清歌》、《袄神急》和《金娥神曲》等;有以西域女子的发式和用品命名的,如《菩萨蛮》(本是西域妇女的发髻)和《苏幕遮》(原为西域妇女的帽子)等;有以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命名的,如《者古》、《魔合罗》、《拙鲁速》和《阿纳忽》等,此外尚有歌者自创的牌名。

由词到曲的演化,当然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其间的桥梁便是宋金时期的说唱文学“唱赚”(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与“诸宫调”(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如《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等)。说唱文学本是市井文学、口头文学和娱乐文学,对于元曲的世俗化、趣味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对于套曲(套数)来说,也是一种实验性的指引。曲牌中依旧保存了原调的仍有《刮地风》、《赏花时》、《庆宣和》和《耍孩儿》等。

曲牌的民间源流以《货郎儿》的得名最为典型。有宋以来,来往于城乡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称为货郎儿。他们沿途敲锣摇鼓唱叫物品名称,以此招徕顾客,之后所唱的腔调日渐丰富,并不断被加工定型,演变成一种专门的说唱技艺,《货郎儿》的名称由此而来。在元曲中可见大量民间口语,如“囫囵”、“庄稼”、“勾栏”、“兀得”、“搬弄”与“俏冤家”、“泪珠儿”、“痛煞煞”、“冷飕飕”、“慢腾腾”、“响当当”等,是元曲的俗化风格臻于极致的明证。

不过不能就此认为元曲缺乏高度的艺术性。元人制曲有不少的规律,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从元曲的发展阶段来看,各个时期都不乏优秀的元曲作家。蒙古时代(1229——1279)是元曲发展的初期,作者多为北方人,他们活动的地区集中在北方大都(今北京市)及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所属之地,知名的有元好问、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贯云石和张养浩等。一统时代(1280——1340)是元曲发展的中期,这时虽然南宋已亡,但是南宋的国都临安(杭州)依然繁华,成了全国的游乐之地,许多人(包括曲家)被吸引到那里,例如郑光祖,本为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但其主要活动却在南方(杭州),是南方戏剧圈中的大家;睢景臣,自维扬(今扬州市)移居杭州,著述甚丰。至正时代(1341——1368)是元曲发展的末期,重要的作者有张可久、锺嗣成、汪元亨、杨维桢和倪瓒等。此时散曲的风格已有所改变,从初期和中期的浑朴本色渐至柔靡小巧。优秀作家以及由优秀作家创作的作品,主导了元曲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

一般来说,诗较词古典高雅,曲较词轻浅低俗。正因为词是诗之余,所以多少有了些诗的遗风。《雨村诗话》(清·李调元)中记载尤悔庵(尤侗)在给彭羡门(彭孙遹)词作的序中对“诗余”一词作了解释:诗何以余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余也;“水殿风来”,清平调之余也;“红藕香残”,古别离之余也;“将军白发”,从军行之余也;“今宵酒醒”,子夜、懊憹(烦闷)之余也;“大江东去”,鼓角横吹之余也。

词的婉约承接了诗的哀怨凄婉,而词的豪放沿袭了诗的慷慨悲壮。与曲牌名的来源相同的是,不少词牌名也来自于民间,如《渔歌子》写渔人生活;《卜算子》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然而在词作大家以这类词牌名进行创作之后,原先较为俗气的词牌名因此被颇为文艺的词牌名取代了,如《忆江南》,原作《谢秋娘》(李德裕为其妾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改名;《卜算子》因苏轼词变名为《缺月挂疏桐》等。

与曲牌名的得名不同的是,很多词牌名直接取自于诗句。《词品》(明·杨慎)卷一:词名多取诗句。如《蝶恋花》取梁元帝“翻階蛱蝶恋花情”;《满庭芳》取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点绛唇》取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鹧鸪天》取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惜余春》取太白赋语;《浣溪沙》取少陵诗意;《青玉案》取《四愁诗》;《西江月》取卫万“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空里人”;《潇湘逢故人》取柳浑诗句;《粉蝶儿》取毛泽民“粉蝶儿共花同活”诗;《踏莎行》取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也有来自历史典故的,如《尉迟杯》:“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故以曲名。”《兰陵王》:“兰陵王每入阵必先,故歌其勇。”《生查子》:“查,古槎字,张骞乘槎事也”。

更有作者自己创作的新词,便以此自名的词牌名,如《忆王孙》,北宋秦观创作,因词的起句有“忆王孙”三字;《扬州慢》,姜夔始作;《声声慢》,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全词都以声字押韵;《望海潮》,此调是柳永自度曲。

词原本也是缘题所赋,如《临江仙》则言水仙,《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巫山一段云》则状巫峡。……《醉公子》,即咏公子醉也。以后逐渐演变,所写内容与词题相差越来越远,清人陈廷焯《词坛丛话》中云:古词无题,唐五代词,皆无题,调即题也。宋人间有命题者,自增入闺情、闺思、四时景等题。自花庵、草堂始,后遂相沿,殊属可厌,失古人无端寄慨之矣。如《女冠子》则咏道情,故无需再立题名。

因此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如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等。

当然,所谓的诗较词古典高雅、曲较词轻浅低俗也是相对而言,例如被王国维评为元曲中最佳者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东篱(马致远)《秋思》一套,周德清评之以为百中无一,明王元美等亦推为套数中第一,诚定论也。……可见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非后进所能望其项背也。(《宋元戏曲考》)

元曲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它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其外部的推力作用,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是突变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人散曲概论[M](《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词牌名元曲曲牌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藏在词牌名里的故事
【曲牌园地】
视觉化框架下宋词词牌名英译研究
宋词词牌名的英译方法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