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一、引言
教育旨在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andlin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所考虑的往往是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很少从教育价值方面考虑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离开了评价则失去了反馈的潜势。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外语教学方法、内容和相应竞争机制的改革。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的一次性考试相异,注重学生深层次学习技能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有效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形成性评价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观,其最大优点是及时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已经提了十几年,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呢?由罗少茜、黄剑、马晓蕾撰写,二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就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紧紧围绕如何认识形成性评价为核心,融合了新的思考、方法与实践,提出了二语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定义、构建了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总模型,以案例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课堂层面进行形成性评价。该著作代表了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六个章节,由理论篇、方法篇、案例篇和结论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理论篇,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概述。首先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价定义的共性、形成性评价定义的分歧,作者明确提出了二语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定义:
以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活动范式,它以评价者的判断力为核心、要求评价者(教师、学生)采用、调整、设计各种适当的任务(课堂提问、任务、纸笔测试、档案袋等)系统地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学习产品和学习过程),并用适当的评价工具(检查表、评分准则等)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和阐释再反馈给评价者(教师、学生)用于调整和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消除误区,作者对什么不是形成性评价做出了回答并给出了形成性评价的定义集。然后,按计划程度、时间维度、高低程度、信息来源,作者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分类,并列举出明确的目标、有效的学习证据、推动进步的反馈、成为学习的主人四项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总模型以及二语课堂计划形成性评价模型、二语课堂互动性形成性评价模型两个子模型作为本书采用的工作模型。
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方法篇,依次介绍了教师主导的形成性评价、学生主导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第二章题为“教师主导的形成性评价”。首先是课堂提问环节,介绍了在形成性评价视角下老师应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实施提问。然后对形成性评价反馈的定义、类型、过程以及原则进行了解释。最后就学生学习档案袋的开发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教师在这里被看做一个“认知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测试者”。
第三章题为“学生主导的形成性评价”。由于语言学习必须保证大量课外自主学习、练习的时间,因此,学生具有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非常重要,本章介绍了如何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同伴辅导、自我调节四种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学生主导的这四种评价类型中,自我调节能力是学生最终的发展目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同伴辅导都是为其服务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我们的学校从“分数”的评估模式转移到一个新的动态的评估环境中去。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第四章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本章首先从功能和过程的视角,厘清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作者从重构的功能和过程出发,认为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和微妙,在理论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属于包孕关系。在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习的影响后,探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实践融合问题,形成性评价可以用于终结性目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用于形成性目的,二者互相促进,可以融合。最后,基于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融合的方法,如请学生自己设计考试题目和评分方案、诊断性使用测试结果,并请学生互相批改试卷、学习迁移、学习自我监控等,但实现高效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参照第二、三章所述,要充分发挥各自主导地位的作用,互相借力,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
第五章为案例篇,结合临海高中、深圳中小学、北京城区和郊区初高中,以及某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档案袋五个形成性评价实验案例,描述了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感受与反馈,形成性评价实验的效果及反思。第一个案例是面向浙江省一所高中高一5个班275人所做的为期两年的二语为英语的评估改革试验。第二个案例是对广东深圳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所做的评价改革实验,主要介绍了家长参与和网络评价两种工具。北京的实验分为两个案例,前一个案例从教师的实际改革体会出发,从实践角度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互补作用,后一个案例实验发生在北京一所高中的一个试点班,教师用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的模式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形成性评价改革实验。最后一个实验呼应第二章介绍的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工具:学习档案袋,以某大学英语专业为例说明档案袋建立的步骤和内容。最后,作者对于这些案例的不足和改进方式进行了讨论。不难发现,尽管作者选取了较为成功的案例,一线教师仍然对于形成性评价的理解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国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仍然不能真正实现促学功能。也正因此,作者在概论部分用大篇幅厘清形成性评价的定义,试图消除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的误解。
第六章为结论篇,作者通过从政策层面、研究层面、实施层面综合回顾和梳理了国内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现状,总结了形成性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對形成性评价本质的误解使得不可能被广泛运用、缺乏对教师创新评价鼓励的政策、教师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作者指出了形成性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呼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系统,明确形成性评价相关概念、提供形成性评价策略和工具、使教师获得培训,使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一节加入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中,形成性评价亟待展开,因此作者进行了研究设想,并详细地给出了实践中的任务范例,希望使对外汉语教师真正理解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手中的评价资源。
三、学术价值评介
从我国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来看,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该书将国际上对于语言测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向应用于我国的二语教学中,探讨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工作机制、实施方法、具体的操作建议以及真实的课堂案例,该书的出版意义重大,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提出了二语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定义。由于形成性评价本身的复杂性,以往的各种定义并不统一。本书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一种以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活动新范式,为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基于二语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总模型,该模型从学科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方面内容全面评价学生,覆盖了形成性评价的所有层面,作者又进一步补充了二语课堂计划形成性评价模型和二语课堂互动性形成性评价模型,从宏观上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提供指导。
第二,本书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属于包孕的关系。主流的形成性评价文献都是从目的和功能的角度来区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形成了一种二分法的评价框架,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实体。而作者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任务范围、评价过程等方面剖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得出二者为相互包孕的关系,进而得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在实践中相互融合、相互借力的观点。
第三,本书具有较强的实证性。作者在广泛搜集实证案例的基础上对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步骤、效果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五个案例涉及了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涉及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实验具有普适性和样本的代表性,弥补了以前研究中实证分析的缺乏,帮助读者加深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消除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的误解,以促进其广泛推行。
第四,本書提出的建议值得研究者们加以重视,在形成性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尤其是在创作高质量形成性评价学术文章方面大有裨益:(1)形成性评价目标具体化,(2)区别不同评价方法的形成性作用,(3)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形成性评价研究,(4)开发针对二语课堂的有效形成性评价体系,(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层面的融合,(6)评价过程的研究,(7)效度框架研究,(8)教师知识和职业发展需求研究,(9)教师形成性评价的描述性研究,(10)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总之,本书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评价策略、实施方法、课堂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对形成性评价在二语教学中的促学作用进行了探讨,丰富了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对形成性评价在我国二语教学中的推广以及推动我国二语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对语言测试评价研究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Candlin,C.N.Afterword:Taking the Curriculum to Task[A].In M.Bygate,P.Skehan,&M.Swain(eds.) Researching Pedagogical Task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Testing [C].Harlow,England:Pearson Education,2001.
[2]Black,P.&Wiliam,D.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Assessment,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2009,21(1).
[3]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罗少茜,黄剑,马晓蕾.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