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向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2017-06-06 12:11金丽
关键词:吸收能力创新性消化

金丽

(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管理前沿

创业导向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金丽

(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变得十分重要。创业导向的实施过程与知识的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是紧密相联的,创业导向对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通过国内263份企业调查数据,使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创业导向各维度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导向的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对知识吸收能力均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方面存在差异。

创业导向;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资源

一、引言

Grant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正日益取决于不可替代的、稀缺的知识资源。Teece认为市场竞争态势要求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超越组织边界来获取外部知识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变得十分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吸收能力理论作为知识基础观的一个重要分支,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被用于研究复杂的组织现象,成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知识吸收能力已成为企业不断识别市场机遇、利用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

创业导向作为描述创业过程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是创业领域研究最为深入的问题之一[1]。近年来,知识基础理论与创业理论二者融合的研究不断发展起来[2][3]。从知识基础观的角度来看,创业是积累、转化和利用知识资源,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途径。

根据以往文献,虽然已有学者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研究,但关于创业导向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影响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国企业作为实证样本,探讨创业导向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丰富知识基础理论和创业理论,探索企业发展之路,为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绩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推导

(一)创业导向与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

1.创业导向的内涵与构成

在创业导向的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关于创业导向采用的术语不太一致,曾出现许多与创业导向类似的概念,如创业风格[4]、创业姿态[5]、创业战略[4]、战略姿态[4]、创业精神[1],还有些学者将创业导向看作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文化[4][6][7],是企业战略选择时所持有的倾向[8]和战略过程[9][10]等。虽然这些概念表述及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其表达的内涵基本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创业导向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导向,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创业过程,与战略管理和决策过程密切相关。

关于创业导向的构成,存在二维度、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等观点。目前,学术界针对创业导向的维度界定比较认可的划分主要有两种:一是以Miller、Covin和Slevin为代表的三维度(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另一种是以Lumpkin和Dess为代表的五维度(创新性、先动性、风险承担性、积极竞争性和自治性)[11]。在以往研究中,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创新性是创业导向的本质属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而关于五维度的划分方法,学者们认为维度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合。

因此,与以往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本文将采用被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 Miller、Covin和Slevin的维度划分观点和研究成果,也从创新性维度、风险承担性维度和先动性维度对创业导向进行测量。同时接受Lumpkin和Dess(1996)的子维度独立性的观点,假设每个子维度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2.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Cohen和Levinthal首先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们以知识运作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吸收能力界定为企业的一种学习过程,是在外部环境中识别(Identify)、消化(Assimilate)和利用(Exploit)知识的能力[12]。之后,Cohen和Levinthal在《管理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吸收能力: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一文,将吸收能力引入微观组织中,应用于管理领域,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把吸收能力界定为:企业评估(Recognize)、消化(Assimilate)及应用(Apply)外部新知识和新信息并获得商业成果的能力[13]。Cohen和Levinthal提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在之后的文献中被应用的最广泛,国内外学者以该定义为基础,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Zahra和George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是企业的一系列惯例(Routines)和过程(Processes),企业能够通过这些惯例和过程吸收外部知识,从而影响企业的知识利用和知识创造,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4]。

关于吸收能力的构成,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认为,吸收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变量[15][16]。Cohen和Levinthal通过分析企业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提出吸收能力具有三个维度:识别能力、消化能力和利用能力[12]。Cohen和Levinthal在Cohen和Levinthal的基础上修改了吸收能力的三个维度:评估能力、消化能力和应用能力。Zahra和George扩展了吸收能力的维度,引入知识转化能力这个新维度,他们认为内部知识转化是吸收能力的重要维度,企业除了需要关注外部新知识的获取和消化之外,还应关注这些外部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化和利用[14]。因此,他们认为吸收能力包括四个维度: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及知识利用能力,其中,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消化能力构成潜在吸收能力(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构成现实吸收能力(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二者相互独立、相互补充,企业只有通过获取和消化外部新知识,才能进一步有效地转化和利用外部新知识,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都是必不可少的,潜在吸收能力不能直接带来竞争优势,但它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现实吸收能力是吸收能力的关键。

总之,Zahra和George完善了吸收能力概念的界定,他们提出的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方法,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支持,尤其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他们的四维度观点[14]。因此,本文主要参考Zahra和George的四维度划分方法,从知识吸收的过程来界定吸收能力的维度,认为吸收能力包括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四个维度。

(二)创业导向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联系

创业导向与知识吸收能力都是多维度的构念,涉及了广泛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二者都共同关注创新行为、对外部机会(外部知识和信息等)的获取等,呈现出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的相互交叉与关联。基于两个领域研究的关联性,部分学者对创业行为、创业战略与知识管理进行了整合研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和作用机制。Dess等提出创业战略、知识、实施与反馈模型,探讨了创业对知识资源获取和利用的影响作用,认为创业导向能够影响组织内部知识交流和组织学习效果[17]。Easterby等提出了创业、知识及组织竞争力循环模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18]。Dess,Ireland和Zahra提出了创业战略、组织学习和知识利用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各种创业形式对组织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对知识获取和利用的潜在贡献和可能影响,认为创业对多层次的组织学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如更新知识内容、调整结构及扩大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范围等[19]。Zahra等通过分析创业导向对组织学习的内在影响过程,发现创业导向能够促进组织内部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促进组织部门之间相互学习,进而促使企业员工更好地融入到组织学习过程中,提高组织学习效果[20]。Keh等认为,创业导向能够促使企业先于竞争对手采取行动,进而促进企业对外部市场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21]。

(三)假设的提出

1.创新性与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吸收离不开创新思维和观念,创业导向型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行为,如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以及进入新市场等。这些创新思维、观念、业务流程、文化氛围能够使企业更加迅速的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新知识和新信息。Zaltman认为,创新精神能够促使知识和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更好的共享和利用[22]。Menon和Varadarajan认为,创新性企业能够通过创造性行为和变革促使员工更加积极地交换观点,促进企业内部信息与知识的流动,进而促进知识准确有效的吸收[23]。Lane,Kaka和Pathak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一方面,吸收能力对创新存在正向影响,吸收能力能够增加创新频率并提高创新速度;另一方面,创新对吸收能力也存在正向影响,变革性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在新领域中的吸收能力[24]。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创新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越强

H2:创新性越强,企业的知识消化能力越强

H3:创新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越强

H4:创新性越强,企业的知识利用能力越强

2.风险承担性与知识吸收能力

风险承担是创业导向型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流程的开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不断地创新、试验和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就使企业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而且需要做出大量的资源承诺并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创业导向型企业需要不断创造和发现有利的市场机会,风险承担性能够促使企业勇于承担各种经营风险,更加积极地利用有利的创业机会和吸收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资源,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因此,风险承担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形成一个乐于接受各种经验和新观点的开放性氛围,通过个体知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来提高员工个体吸收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吸收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风险承担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越强

H6:风险承担性越强,企业的知识消化能力越强

H7:风险承担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越强

H8:风险承担性越强,企业的知识利用能力越强

3.先动性与知识吸收能力

先动性能够促使企业积极并主动地扫描和预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先于竞争对手发现各种有利的市场机会,吸取外部新知识和新信息,并采取优先行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Anand和Khanna指出,先动性企业较其他企业而言通常具备更快的环境扫描速度及更强的机会识别和发现能力[25]。因此,先动性能够使企业更容易获取外部机会,包括识别和获取新知识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使其具有比其他企业更加出色的吸收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9:先动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越强

H10:先动性越强,企业的知识消化能力越强

H11:先动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越强

H12:先动性越强,企业的知识利用能力越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创业导向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主要体现了创业导向三个不同维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四个不同维度的影响作用,反映了二者所包含的变量间的基本结构关系。

概念模型图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本文以国内94家企业为调查对象,采取两条路径发放问卷:通过社会关系向企业直接发放和访谈发放。第一条路径涉及73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253份,有效201份,回收率为71.1%,有效率为56.5%;第二条路径在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方面均较好,涉及21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79份,有效62份,回收率为76.7%,有效率为60.2%。两种路径累计发放问卷459份,回收332份,有效263,回收率为72.3%,有效率为57.3%。

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情况:从所有权性质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64家;集体和股份合作企业为19家;私营或民营控股企业最多,为100家,占到样本总量的38%;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为19家;个人独资或合伙企业为34家。从企业所在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最多,为148家,占到样本总量的56.3%;其次为中西部地区占14.1%;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例相同,都占10.7%;比例最小的是京津唐地区,占8.4%。从所处行业来看,商贸或服务企业最多,为91家,占到样本总量的34.6%;高科技和传统制造大体相当,分别为58家和55家,分别占22.1%和20.9%;建筑或房产为34家,占12.9%。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创业初期为29家,占11%;成长阶段为83家,占31.6%;成熟阶段为98家,占37.3%;转型阶段为53家,占20.2%。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这些企业都是从创业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创业行为本身也不仅仅是新创企业所独有,已建企业同样存在创业行为。

(二)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本研究在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上,主要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得到广泛认可的量表,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进行适当修改。创业导向的测量题项设计主要参考了Miller的三维度量表[8],以及Lumpkin和Dess的五维度量表[11]。知识吸收能力测量题项设计主要参考了Zahra和George的四维度量表[14]。此外,为提高问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减少由于对题项误解引起的误差,使可操作变量更能准确且客观地反映被测企业的真实情况,在问卷正式调查之前,先对部分企业进行访谈和小样本预试,并根据受访者建议和小样本预试结果对问卷设计及用词进行了修订,最终形成用于大规模调查的简洁有效的正式问卷。正式问卷中用于测量创业导向的题项有14个,其中测量创新性的有5个,风险承担性的有4个,先动性的有5个;用于测量知识吸收能力的题项有22个,其中测量知识获取能力的有5个,知识消化能力的有6个,知识转化能力的有6个,知识利用能力的有5个。

(三)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对相关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如表1所示,创业导向量表总体和知识吸收能力量表总体的信度全部在0.9以上,说明这些量表的信度比较好。具体来说,创业导向量表的创新性维度和先动性维度的信度在0.9以上,风险承担性维度的信度也在0.7以上;知识吸收能力量表的知识获取能力维度和知识利用能力维度的信度在0.7以上,知识消化能力维度的信度在0.9以上,知识转化能力维度的信度在0.8以上。故可以推断这两个量表的可信度比较好,此调查问卷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通过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将企业的创业导向和知识吸收能力状况比较准确且可靠地反映出来。

表1 量表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1)创业导向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6.0运算出来的关于创业导向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的配适指标如下所示。表2的数据显示出,卡方值为30.365,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2.760<3,TLI、CFI、IFI、NFI的值都在0.8以上,RMR为0.049小于0.05,RMSEA为0.027小于0.08,表明观测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CR值可以看作多元统计中的T值,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路径系数全部通过了显著性为0.01的检验,说明估计参数均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观测指标与测量的潜变量具有较好的配适度。

表2 创业导向量表CFA配适指标

表3 创业导向路径系数及载荷检验

(2)知识吸收能力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6.0运算出来的关于知识吸收能力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的配适指标如下所示。表4的数据显示出,卡方值为39.210,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2.178<3,TLI、CFI、IFI、NFI的值都在0.8以上,RMR为0.042小于0.05,RMSEA为0.021小于0.08,表明观测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CR值可以看作多元统计中的T值,从表5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路径系数全部通过了显著性为0.01的检验,说明估计参数均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观测指标与测量的潜变量具有较好的配适度。

表4 知识吸收能力量表CFA配适指标

表5 知识吸收能力路径系数及载荷检验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创业导向各维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各维度是否存在正向影响,首先需要考察创业导向各维度与知识吸收能力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知道,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与知识获取能力,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与知识消化能力、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与知识转化能力、先动性与知识利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由此可知,以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创新性与知识利用能力、风险承担性与知识利用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没有相关关系,那么一定不会存在影响关系。

表6 创业导向与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性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7、表8、表9、表10所示.可以看出,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对知识获取能力,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对知识消化能力,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对知识转化能力,先动性对知识利用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7 创业导向对知识获取能力的回归估计结果

表8 创业导向对知识消化能力的回归估计结果

表9 创业导向对知识转化能力的回归估计结果

表10 先动性对知识利用能力的回归估计结果

基于以上回归分析,创业导向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分析假设汇总见表11。

表11 创业导向对知识吸收能力影响的假设汇总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创业导向的不同维度与知识吸收能力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响关系。首先,创新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越强、知识转化能力越强。其次,风险承担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越强、知识转化能力越强。再次,先动性越强,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越强、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越强。最后,创新性与知识利用能力、风险承担性与知识利用能力的假设关系都未获得支持。

导向作为重要的战略导向,知识吸收能力作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二者为解释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高绩效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管理启示。创业管理理论认为,创业企业应采取各种策略有效地增强创业导向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塑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改善知识整合机制,建立知识共享局域网,促进内部现有知识与外部知识的融合,促进各部门之间知识的综合与交流,积极关注并推动外部知识资源转变为组织产出的过程,通过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

[1]Wiklund J.&Shepherd 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13):1307-1314.

[2]ZhraS.A.,JenningsD.F.&KuratkoD.F.The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 of Firm-level Entrepreneurship:the State of the Field[J].Entrepreneurship Theoryand Practice,1999(24):45-65.

[3]DessG.G.,Ireland R.D.&Zahra S.Aet al.EmergingIssue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Management,2003(3):351-378.

[4]Covin J.G.&Slevin D.P.Strategic ManagementofSmall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75-87.

[5]Covin J.G.&Slevin D.P.A Conceptual Model ofEntrepreneurship as FirmBehavior[J].Entrepreneurship Theoryand Practice,1991(1):7-25.

[6]Zahra S.A.,Nielsen A.P.&Bogner W.C.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Theoryand Practice,1999(1):169-189.

[7]Covin J.G.&Miles M.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Competitive Advantag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and Practice,1999(3):47-63.

[8]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7):770-791.

[9]Aloulou A.&Fayolle A.A Conceptual Approach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within Small Business Context[J].Journal ofEnterprisingCulture,2005(1):21-45.

[10]张玉利,李乾文.创业导向、公司创业与价值创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66-71.

[11]Lumpkin G.T.&Dess G.G.Clarifying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1996(1):135-172.

[12]Cohen W.M.&Levinthal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TwoFacesofR&D[J].EconomicJournal,1989(3):569-596.

[13]Cohen W.M.&Levinthal 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1):128-152.

[14]ZahraS.A.&GeorgeG.AbsorptiveCapacity:a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Extens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185-203.

[15]LaneP.J.&Lubatkin M.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and Inte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5):461-472.

[16]Todorova G.&Durisin B.Absorptive Capacity:ValuingaRe-conceptualiz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2007(3):774-786.

[17]Dess G.G.,Lumpkin G.T.&Covin J.G.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s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lyModel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9):677-695.

[18]EasterbyS.M.,Crossan M.M.&NieoliniD.Organizationallearning:DebatesPast,Presentand Future[J].JournalofManagement Studies,2000(6):783-796.

[19]Dess G.G.,Ireland R.D.&Zahra S.A.EmergingIssue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Management,2003(3):351-378.

[20]Zahra S.A.,Sapienza H.J.&Davidsson P.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2006(4):917-955.

[21]Keh H.T.,Nguyen T.&Ng H.P.The Effects of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SMEs[J].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2007(4):592-611.

[22]Zaltman G.Knowledge utilization as Planned Social Change,Knowledge Generation,Exchange and Utilization[J].The West viewPress,Boulder,1986(4):433-462.

[23]MenonA.&VaradarajanP.R.AModelofMarketingKnowledgeUsewithinFirms[J].JournalofMarketing,1992(5):53-71.

[24]Lane P.J.,Kaka B.G.&Pathak 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2006(4):833-863.

[25]Anand B.N.&Khanna T.DoFirms Learn toCreate Value:the Case of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295-301.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 Effect on Enterprise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Jin Li
(College ofTourismManagement,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Knowledge,as a kind of resource,has become a key factor for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an enterprise to make use of external knowledge resources.There is close link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digestion,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driv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Based on 263 survey data of domestic enterprises,it uses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verify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imensions’effect o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 innovativeness,risk-taking and proactive dimensions on knowledge absorptive ability,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knowledge resources

F425

A

1674-5450(2017)03-0136-07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詹 丽】

2016-11-25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glx-23);沈阳师范大学博士与引进人才科研项目(BS201622)

金丽,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创新性消化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