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

2017-06-06 00:02赵磊
前线 2017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一带一路

[摘要]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构想。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更加清晰,已进入“争取更大作为”的历史新阶段。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导发展合作开放,通过文明互鉴让中国方案深入人心,将在国际范围内形成更大共识。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话语权; 城市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F1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5-0035-03

“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充分结合中国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展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视野。“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人文、全球治理层面的充分“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示着这一倡议的核心内涵逐渐明晰,将通过进一步深化共识,构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

以共同体外交的智慧凝聚共识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欧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通”建设。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又强调,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四大理念,旨在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欧美国家的崛起进程始终伴随着各类危机,某些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甚至秉持“制造危机比危机管理更需要智慧”的博弈理念。对中国而言,我们是处于实力上升期的新兴大国,要抓住发展的机遇,也要转变对危机的看法,挖掘中国自身的潜力,提升自我。“一带一路”体现了“共同体外交”的逻辑智慧,展现中国的全球观、大局观、格局观。

国际社会长期存在“中心—边缘秩序”,这一秩序在国际政治上的特点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以“典型欧洲范式”的主权国家框架去规范世界不同的政治主体;这一秩序在全球经济上的特点是:以全球化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范式”的“中心—边缘”框架去约束世界不同经济体,其内在逻辑是“中心侵蚀边缘”“边缘依附中心”。

“一带一路”是具有中国理念标识的全球公共产品,致力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贡献度。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成功的经济实践,有与世界打交道的上千年历史经验,完全可以为人类社会贡献不同于西方话语的精神财富,争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1 “一带一路”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必将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原创性贡献。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融入世界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人提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何者优先的问题。我认为,二者应该兼顾、不分孰轻孰重。“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以及东南亚国家,即东盟十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海上丝绸之路”经东南亚、南亚,到北非和地中海;“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为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两翼是活跃的东北亚以及发达的欧洲经济体。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国家,虽然主要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但绝不是只限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思维是互联互通,不仅是物理属性上的,更是主观心理层面上的,意味着中国开始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之中国。

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必须摈弃四个字:过剩、不足。一说“一带一路”就认为是要转移过剩产能、弥补能源资源的不足,这本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1“一带一路”要求中国具有国际化视野,整合和转化全球资源,实现自身和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脉络是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内陆地区一方面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同时还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调整我国整体经济布局。

“一带一路”是一个推动区域乃至全球开放的倡议,目的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收益,提供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关键在于努力形成共識,加强政策沟通,通过标志性项目落地,让中国的海外项目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中国产品能够被沿线人民和历史所记住。

以互联互通的内涵提升话语权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针对的问题是“不联不通”。“一带一路”倡议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中国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两大重心,目的是拓展中国战略空间,助推亚欧大陆的整体振兴。西北边疆是中国安全利益之所在,东南海疆是中国发展利益之所在。对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就是要构建一条经济繁荣之路、一条文明共鉴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伴随着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等一系列“组合拳”的使用,使周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开始热议“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支持”“人心相通”等“暖词”。“一带一路”理念显然已经成为各方的话语焦点,有很多人开始谈论并慢慢喜欢上了这一中国词汇。

中国作为亚欧大陆上最具活力的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内外突破、海陆并举,让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特别是人才、思想在中国交汇、融合,让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和效率,让世界文化更具包容性,同时带动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以塑造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公共产品为使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长期成为中国外交的优质“话语权”。

五通建设是丝路建设的正面清单。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订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应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亚投行、金砖银行的成立,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以文化的品牌铸就丝路城市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将“软实力”提高到与“硬实力”并驾齐驱的位置,明确地将文化、价值观念、政策等因素视为“力量的另一面”。这之后,软实力便逐渐延伸到国家、区域、城市、产业等各个领域。城市软实力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城市品牌、城市规划、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人文素质、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公共外交等。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与落实有利于提高丝路城市软实力。丝路城市的成功与否不应单纯看经济增长指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对外开放中的含金量。经济与文化的联姻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也是“一带一路”丝路城市魅力的应有之义。中国丝路城市要将形象定位与品牌外宣工作贯穿始终,因为归根结底“有形象才有市场”“有品牌才有竞争力”。

城市软实力的组成部分,第一个层次是“地质圈”实力来源,描述的是经纬度、面积、资源、古迹等,基本属于有形可见的物理层面、地理层面的实力来源。比“地质圈”高一层次的是“生物圈”的实力来源,这个层次要处理一系列复杂微妙的关系,最核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生)。比“生物圈”还高一层次的是“思想圈”,就是在教育、媒体、艺术、文化、标准、规范、价值、亲情、信仰、追求等无形的领域发力。“一带一路”要提升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必须要在“生物圈”和“思想圈”层次发力。

目前,“一带一路”方案重点圈定了18个省,包括西北6省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東北3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3省广西、云南、西藏,沿海5省(市)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内陆地区则是北京和重庆。丝路城市要提升自身软实力,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以及城市形象,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第二,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的城市财富。第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前来投资,扩大当地市场,保持就业和社会稳定。沿线丝路城市应该发挥特色,打造高层次、国际性的“世界丝路城市”品牌,继而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赵磊.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 / 蔡庆悦

猜你喜欢
话语权一带一路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