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调研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需要厘清基于长远考量的诸多基本概念,需要不断调适中外之间的相互预期,需要避免对“一带一路”的无序竞争。应重视“一带一路”中国方案的品牌理念,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综合服务机制、研究评估机制,管理和提升“一带一路”品牌价值,实现“一带一路”未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方案; 品牌价值
[中图分类号] F1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5-0038-03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3~5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中国希望给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意味着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希望在和平、双赢、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前提下为世界作出贡献。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中国品牌,中国应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综合服务机制、研究评估机制,对“一带一路”进行品牌管理。除此之外,中国还应设立长期的跨国联合研究小组,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进而推动“一带一路”长远发展。
沿线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与心理预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笔者先后调研了近50个国家、国内上百个县市,积累了大量“一带一路”推进情况的一手材料。这些情况包括:
第一,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带来诸多实际利益,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拥护,但一些国家“隐性”的防范之心与不少国家“显性”的奢求之心也同样存在。
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对“一带一路”态度各异。美国和日本的态度受制于双边关系,印度则偏向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包括俄罗斯、土耳其等沿线大国均实现了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丝路大使”等专职负责与中国的对接,但如何落实既有项目且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
还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期待过高。笔者曾在中东调研,对方最关心的是,“一带一路”能给当地带来什么实际利益。笔者还曾参与某“一带一路”沿线大国的双边“共建一带一路备忘录”最后文本谈判,可以说,“一带一路”意向项目多,很多项目还有待落地。
第二,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已然具有一定声势,各国多数政治、经济精英都已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但要使“一带一路”在全球深入人心,塑造真正的中国软实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完全成为共识。比如,许多人至今对“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概念认识不清,许多人会问,到底是哪60多个国家呢?西非、拉美算不算?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定位是怎样的?再比如,对“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不同国家使用的也不尽相同和统一。
2016年,笔者两次调研美国的“一带一路”看法。一次是在美国国务院给部分中层官员讲解“一带一路”,另一次则是与著名美国智库的交流。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就在于,“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期以来“中国走出去”战略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印度调研时,有人质询“中印孟缅走廊”是出于怎样的地缘战略考量?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令人信服的综合解答。
第三,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在国内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写入各省(区、市)和绝大多数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是有些地方出现项目无序竞争的苗头,一些重大项目缺乏可持续盈利性,个别地方政府“寅食卯粮”,甚至为政绩和财政补贴跑马圈地。
综上所述,虽然“一带一路”的初期阶段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但研究与认识还需要精细,个别政策与项目还有些粗糙,仍需增进双边多边沟通。作为基于市场化的中国对外新倡议,尤其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议题所提供的中国式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在渐进的过程中学习总结。
着眼未来运营管理好“一带一路”品牌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都会有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对外大战略。以美国为例,始于1948年,旨在推进欧洲复苏、强化美欧关系的“马歇尔计划”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进程中,该计划也一度受到过巨大的争议甚至挫折,但对美国20世纪国力发展领衔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运作规则均有别于“马歇尔计划”,从覆盖范围与全球影响来看,也大大超过“马歇尔计划”,但美国政府推进“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耐力、定力与运营经验却值得中国借鉴。
“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了中国“品牌”,但是针对目前的品牌管理机制尚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一些西方媒体常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解读,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有超常期待,国内个别地方的过度营销也会损害“一带一路”的品牌。
为此,唯有着眼于未来,从各国经验中寻找借鉴,更深层次地看待“一帶一路”的下一步进程。
对于“一带一路”各项规划的落实与推进,我国需要建立实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综合考量各部委发起制定的各项“一带一路”政策文本,防止各部门之间政策冲突,抑制各地方政府互相争夺资源和权力,平衡各对外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对于“一带一路”各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支撑企业“走出去”的整体服务机制,特别是包括投行、信托、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大投资服务机制,以及服务当地民生、融洽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大宣传服务机制,与应对突发事件、保护驻在国侨民、防止海外财产遭破坏等的大安全服务机制。
对于“一带一路”整体品牌运营管理,我国需要具有思想深度、实践精神的研究评估机制。特别是以“一国一策”为基础,对“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总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下一步重点推进的方向。
总之,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的品牌价值,规划、提升、管理“一带一路”品牌价值,充分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形成我国引导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一面旗帜,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只有这样,全国上下才能形成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统一认识,进而凝聚成共建合力;才能消除或减少国际社会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化倾向,进而促进共商共建大局的形成。
实现“一带一路”长远发展的思考
中央对“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是谨慎与稳重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阐述“一带一路”,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地讲述“一带一路”故事。1 2015年初,中央成立了“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个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政府为之作出的积极行动和中国各地的开放态势。2 在此基础上,可以期待,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会有更权威、更全面、更深入人心的声音与合作进展。
实现“一带一路”长远的发展需要润物细无声,放长远眼光。
第一,设立“一带一路”共同研究基金,吸引全球智库、学术机构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研究,促进“一带一路”研究的理论化、学术化。在国际思想学术领域设立“一带一路学”,既能重新总结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经验、重新阐释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发展现状、重新评估中国影响世界的未来前景,更能在决策支撑体系的提升、舆论引导方式的改进、制度性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推进中国引导的全球治理进程。
第二,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多轨道的交流方式塑造“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民意。“一带一路”传播的目标群体不應仅仅是外国政府,更要面向商界群体以及社会大众;在手段和方法上,不应仅仅依靠主流媒体,也应重视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在这方面,笔者曾参与“中国大V南美行、非洲行”,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同时,社交媒体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民意建设、得“一带一路”民心的重要方式。
第三,紧抓重大文创项目,以“一带一路”故事为载体,挖掘创作资源。目前,数百万人为“一带一路”建设从事开创工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影响力“开疆拓土”。21世纪需要更多关于“一带一路”的经典著作。我们应鼓励中生代的国际畅销小说家,特别是对中国有客观认识且作品有国际穿透力的外国学者参与。他们是宣传动能的新力量。
第四,加强对“一带一路”精细化人才建设,出台“一带一路”版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吸引全球各类人才。现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国人超过百万,许多都是熟悉当地文化、语言、投资方法,有深厚人脉的难得人才。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别派出真正了解当地的专门人才,甚至可以专门设立“专员”“特使”,深入各个行业和区域协会,立足于长远,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对接。
秉持合作开放的理念,实事求是地阐述共同开发、共担风险的市场化理念,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共同利益终将驱动各国越来越重视与中方的配合和合作。这样,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未来“一带一路”进展会取得更多丰硕成果,“一带一路”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简介: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 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