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为治的典范:王敛福颍州之治述评

2017-06-06 11:54刘杏梅
安徽史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州府艺文县志

刘杏梅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江淮流域史研究·

良善为治的典范:王敛福颍州之治述评

刘杏梅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王敛福是清朝乾隆时期治理颍州的名宦,两度知颍,他对颍地风俗的引导、民生环境的改善以及文教事业的推动,均做出了历史性的努力和贡献,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环境的品质和社会历史地位。王敛福不仅被颍州百姓祀为名宦,而且也是颍州官员中良善为治的典范之一。

王敛福;颍州;名宦;良善为治

一、王敛福对颍州文化风俗的引导

所谓风俗,是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并对社会成员有一种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颍州历来就以其淳朴的民风、厚重的风俗为众多贤达名士所赞誉。欧阳修言:“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欧阳修:《思颍诗后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2《序六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00页。。在颍州的发展中,很多贤守都致力于对风俗的引导,如明嘉靖时,颍州知州吕景蒙修建“三忠祠”和“六贞祠”,胡衮有记云:“天下之理一也,于臣为忠,于妇为贞”*胡衮:《六贞祠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3页。,目的是“以告颍人,使平居则集义以养气,临政则守义以爱民”*胡衮:《三忠祠碑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4页。。清朝颍州设府后,所辖一州五县的风俗不尽相同,“若夫霍之犷野,蒙之褊啬,颍、太之朴鄙,阜、亳之尚气安愚,各有所偏”*乾隆《颍州府志》卷1《舆地志·风俗》,第71页。。社会风俗的区域差异,使守官的作为被提到空前高度。王敛福来颍后,致力于挖掘颍地优良的人文教化资源,加意于改良民风。

其一,更修四贤祠,善待忠臣名士。四贤祠,修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颍州西湖,祭祀宋代出守颍州的晏殊、吕公著、欧阳修和苏轼。四贤受到颍人的推崇,主要在于他们的仁声善为:“文忠之出守也在兹,其退老也在兹,言行教化之孚于民最深,人之感而思之,虽久不忘……其兼祀晏、吕、苏三贤者何?曰:报功也。”*吕景蒙:《重建西湖书院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1页。四贤以贤明廉政以及崇高的文学声名,在优化颍民生活、生产环境的同时,也给颍地的社会风气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并鼓舞和激励着后来守颍的官吏。于是,有了历代守官更新修葺四贤祠之举:“明万历中,知州谢诏重修。康熙七年,知州喻三畏重修,计东有记。二十五年,知州马之骅重修。雍正十三年,郡守卢见曾大加修葺。乾隆十三年,郡守王敛福更新之,建澄源堂于其后。”*道光《阜阳县志》卷2《建置志·祠庙》,第55页。

其二,创修《颍州府志》,为颍地人文培根。在风俗的引导中,王敛福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修府志,让百姓有“求根”“固本”意识。《荀子·强国》言:“入境,观其风俗”*王先谦:《荀子集解》卷11《强国篇》,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58页。。因此,自古贤明施治,都会先考察一地的图籍及境内的山川风土、田赋井疆、生齿登耗、习俗浇淳,以及近百年来治理的功过得失,进而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施政重点。清乾隆时的颍州,是个新开府,只有一些旧州志,且所载又多有遗漏,尤其是疆土、民物、田赋、学校、风俗等都已与当代不合,“数十年人物事迹,大半湮没无可考据”*张师载:《序》,乾隆《颍州府志》,第1页。。因此,要编修一部新的府志,难度不言而喻。同时期的安徽督学双庆曾这样评说:“独是颍之志与他志异,以为独难也可。因其难,转视为姑缓也可。盖诸郡皆有成志,修之者唯是补其缺、正其讹而已。颍独以州改郡,既廓其州之旧,且割邑之他属者以属之。一时规模,悉向所未有。非修之,实创之也。创之所以难也。”*双庆:《序》,乾隆《颍州府志》,第11—12、12页。

王敛福来颍时,便惦念着亲自编修一部府志,然还未等落实,便迁官江宁。待他二度知颍,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颍州府志的修纂工作中,“殚心瘁力,旁稽远考,搜罗既富,订证特详,亲自笔削,厘为十卷”*张师载:《序》,乾隆《颍州府志》,第2页。。如是,一部“独难”修纂的郡志告成,王敛福也因劳累过度,“疾作,不复能视事矣”③张师载:《序》,乾隆《颍州府志》,第2页。。

二、王敛福对颍州民生环境的改善

民生,即百姓的生存、生活状况。如何使百姓安生、乐生,是历代守官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王敛福治颍时,对民生环境的改善,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兴修水利以安顿民生

最后是疏浚河道。王敛福意识到,仅建闸不能起到完全固守的目的,而应把水道辨析—水闸兴修—河道疏浚三位一体整合治理。其中疏浚当时为害最严重的清河成为一项较大的治水工程。清河即古通商渠,五代时颍州刺史王祚更名为“清河”*嘉靖《颍州志》卷6《舆地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5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767页。。欧阳修曾诗“清河两岸柳鸣蝉”*欧阳修:《忆焦陂》,《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9《古诗三十首》,第145页。,可见宋时清河的兴盛。然而靖康之变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清河也日渐湮塞。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敛福召集乡绅士民共同商讨,做出了疏通清河的议案。此后,凡政务空暇时,王敛福总是亲临清河,指挥疏浚工作,并慨叹道:“为民牧者,非因循故事,苟且目前之是务,在乎创不世之规,贻千百年之利而已”*时光烈:《疏浚清河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9页。。疏浚工程完成后,成效显著,“是年值涝,诸陂湖水泛溢害稼,独清河两岸岁大穰”②时光烈:《疏浚清河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9页。,诗称“清河开而南境无水患”③时光烈:《疏浚清河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9页。。疏浚清河的良性示范作用,也使其他水道的疏浚工作一气呵成。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开浚小润河、延河、箭沟河等,最终使得颍地各水道“脉络贯通,水至可容,水退可泄”*乾隆《颍州府志》卷1《舆地志·水》,第68页。。

(二)建府城衙署以保善民生

王敛福在水灾救治和水利建设同时,还用心于府城建设。府城最主要的功能在于防守,起到保民安民的作用。王敛福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八月来颍时,城已倾圮,隍城也没有修建,府署公廨等都已破旧不堪。起先,他率领诸生登临府城,感慨“斯城其荆豫之咽喉,水陆之关键乎!”*王敛福:《修府城碑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8页。于是倡言修城,百姓无不争先恐后的参与其中。等到他第二次重返颍州完成修城工作后,又开始着手修建府署。聚星堂原是颍州的州署,自升府后改为府署,而县府需另行择地安置,王敛福上报中央,“因以考棚旧地为府署,不劳民,不费帑,而规制胥备”*晏斯盛:《改建府署记》,乾隆《颍州府志》卷9《艺文志》,第537页。。

微生物农药是近几年在生物科技的推动下,将化学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是指将能够杀死病虫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添加到农药中,代替农药中的化学成分。这样既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还能有针对性地杀死油菜的病虫害,且该防治技术快速有效。但是该防治技术使用成本比较高,对微生物的研究利用还不是很充分,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变化,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推广微生物农药防治技术[4]。

王敛福对颍州西湖的整治也优化了百姓的生活环境。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并称,素有“西湖清宴”之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守颍期间曾多次在西湖上宴客畅游,欧阳修更是迷恋于西湖的怡人环境而在此终老。颍州西湖还凭借西湖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一度成为士民游玩、向学的胜地。王敛福虽非颍州本土人,却努力为颍民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园”环境。据方志所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王敛福在增修西湖、清理湖租后,决定将其税收用于修理祠宇、培补湖堤和祭祀,既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又丰富了颍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捐俸救灾以顾恤民生

王敛福知颍期间,旱涝灾害不断,他“亲为抚摩,而噢咻之请于抚军,灾册外察增饥口至数千户,所活不止数千人”*李祖旦:《去思碑记》。。在其所作《勘灾行》一诗中亦记述了灾情及救治历程。王敛福率先捐俸资助,带动了一批乡绅加入义捐行列;加之采取以工代捐的措施,最终顺利完成了救灾工作。王敛福还在《颍州府志》中重笔勾勒了颍地历代贤守乡贤治灾救灾的事迹,诸如兴闸、祈雨、祈晴和捐俸等。表现出其本人在救灾方面的价值认同。

在古代遭遇天灾时,施政者通常会向天祷告。颍地守官中,最常见的行为就是祈雨。祈雨作为一种德政行为和爱民举措,向来在民间被传为佳话。诸如宋欧阳修守颍有《祈雨祭张龙公文》*欧阳修:《祈雨祭张龙公文(颍州)》,《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9《祭文二十首》,第689页。,继之,苏轼为文祈雨迎送张龙公*苏轼:《祈雨迎张龙公祝文》《送张龙公祝文》,《苏东坡全集·后集》卷16《祝文》,第630—631页。。到了明朝,颍上县令屠隆更是多次为文在城隍和张龙王前祈祷,并留文警示后人向善*屠隆:《祷雨记前》《祷雨记后》,《屠隆集》第1册《文集卷之二·碑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40—244页。。

王敛福治颍期间,亦多次主持这类祈祷活动。乾隆十五年(1750年),颍地夏不雨,百姓疾苦,王敛福于是遍走群祀。听人说古井神灵,便为文祈祷,幸而雨至。后颍地又遭遇旱灾,王敛福再次祈祷亦应验。祈雨虽为小事,但却考查了守官的仁心。祈雨应验一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守官高尚的人格魅力:天地人本是一体,用人的气,感动天地的气,诚敬专一,天地应验就是很自然的事。虽然在今天看来,是事有偶然,但是守官一心为民的诚悫之心和人道关爱, 依然感人肺腑。

三、王敛福对颍州文教事业的推动

颍州自古学风颇隆。宋代的晏殊、欧阳修、苏轼皆以文章宗师的声名,先后守颍;又有本地硕儒穆修等积学博闻的影响。自宋蔡齐守颍时奏请立州学,颍地成为文教先导。欧阳修知颍时有“聚星于署,会老于堂”*嘉靖《颍州志》卷6《舆地下》,第783—784页。的繁盛景象。俟至王敛福来颍,因袭流风遗泽而利导之,使颍州的教育事业更为层进。

(一)关注学校建设

主要涉及对颍州府学、西湖书院和校士馆的再造。颍州府学始于宋蔡齐建学校于西湖湖畔。至明洪武时,府学为水倾圮,迁徙到南城街东。正统间,有学使彭勖,知州王希初、孙景名;成化间,有中丞滕照、御史陈燮、知州李溥;正德间,有兵备道孙磐;清朝顺治间,有知州孙可成、学正朱应升;康熙间,有学正骆民新;雍正间,有知州毛贡、学正潘震洛等,均对府学有整饬和修葺,但至乾隆年间渐变颓圮。王敛福感叹道:“郡守古称师帅,学校之不饬,于师帅何当焉”*路觐:《重修学宫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5页。,于是捐俸倡修。“清理学基,修葺正殿,重造两庑,移戟门进北丈许,修棂星门、名宦祀、忠义祠。学宫前青云路为居民占塞数十年,一并清理复旧,兼修学前自东门至隅头街道。”*乾隆《颍州府志》卷4《学校志》,第156、170、167页。修葺后的学宫宽敞、布局合理,较之以前更加完备,时人评价其“黼黻文治,为一邦楷模”*路觐:《重修学宫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5页。。

王敛福还加紧重建西湖书院。宋皇祐年间,欧阳修在颍州西湖的南面修建书院;弘治中,兵备孙磐修葺;嘉靖时,兵备李宗枢命州判吕景蒙重建;兵备陈洙、孔天胤相继修建。西湖书院虽经修葺得以留存下来,却因距府城稍远而难以振兴。王敛福“经营相度,改卜基址于城内之东北隅文昌阁下,建有重门、讲堂、经楼、学舍,逐一完好,颜之曰‘清颍书院’”*张师载:《清颍书院碑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6、337、337页。。并“身亲课士,有不合程度者,一一指示,旋即含毫抽思,构成绝调。其为文也,或端严如垂绅搢笏,或荒忽如天吴夭矫,时而委蛇百折径绝云通,时而开门见山里外洞达,阅者耳目一新。”*王敛福撰,张朱霖等评:《王太史宦稿》,《山东文献集成》第4辑第27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0页。王敛福二任颍州时,“甫至,即诣视书院,所筑堤,益加修治,池中芙蕖叶翠如盖,时命小舟寄兴于绿云蓊爱之中,顾视诸生,启牖有加。而诸生亦更幸闻所未闻,追随恐后也。”*潘遇莘:《清颍书院碑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7页。王敛福的关注,推动了颖州书院教育的发展。

为解决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不便,王敛福申请在颍州设立“校士馆”。他在给同年友人的书信中说道:颍地为州治时,由于距离凤阳府稍远,使得士子往往不能赶上考试的时间。颍州开府后,“诸生急欲于府治就试,乃暂设于前备兵使者之旧址,规制犹未备也”。为此,王敛福向上请命并开始兴建校士馆,最终使得“有堂宴居,有室贮书,有楼衡文,有斋门坊,棚舍翼如焕如,弗侈弗庳”*邓钟岳:《重建校士馆记》,乾隆《颍州府志》卷9《艺文志》,第535页。,妥善解决了颍州士子就近应试的问题。

(二)着意学校经费与学子供费

王敛福不仅重建了颍州的学校体系,还切实为学子们解决后顾之忧。王敛福在清颍书院建成后,考虑到学子“无以为养也,又清厘久废义学膳田,及耿家庙、长塔寺、大尹庄等地,共三十八顷九亩九分有奇,分别详明,归入书院,收其籽粒,以为诸生膏火,岁时修葺之资。”⑦张师载:《清颍书院碑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6、337、337页。将久废的荒田充当学田,募佃耕种,用其收成作为学子们的束脩开销,既解决了学子们的吃饭穿衣问题,又使其安心于学业,“各生童既无枵腹之忧,自无裹足之虑,将见人才育而文教兴”⑧乾隆《颍州府志》卷4《学校志》,第156、170、167页。。

王敛福还把城河余租收归公用,支援教育建设。当然,城河余租收入的用途,也并不仅限于教育,“乾隆十一年,郡守王敛福将附郭余地留为保护城根,租银二两一分,详情豁免。除水面租银四两六钱二分八厘解缴藩库外,其余留为修理学宫及岁修闸座之费。”⑨乾隆《颍州府志》卷4《学校志》,第156、170、167页。

(三)张扬人师风范

时任安徽抚院的张师载评价王敛福对颍州教育的贡献:“王君忧深虑远,措画周详,意固有在,非徒为今日之士子谋也。尚望后之官于斯者,念前人惠爱之深,其成功之不易,时为防维谨守,补其缺略,而毋视为迂缓,将必有瑰异奇杰仔肩斯道者,奋兴蔚起乎其间,不仅以气节表见也。”⑩张师载:《清颍书院碑记》,道光《阜阳县志》卷19《艺文三·记》,第336、337、337页。王敛福的种种举措,不仅仅是为了当时的学子谋福,还更为着意于颍州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王敛福致力于学校建设,改善了学子的就学环境,使得颍地学风更加隆兴。在王敛福编修的《颍州府志》中,还为我们展示了很多为人师者的美德:“沈作霖,字沛然,苏州人。雍正三年,由举人任颍州学正。至五年五月大水,邑民各陈灾伤,状会移祸于诸生,文致其罪,加以囚羁。沈患痢方剧,奋不顾身,慨然请诉于抚台魏公,行至舒城,病甚,仆劝之归,沈曰:‘吾宁客死,必不坐视颍民之患也。’抵皖,用绳床升见魏公,已舌僵不能语,力疾含糊言曰:‘十八个无辜秀才,五十里被灾百姓,惟公保全耳!’言已,瞑目逝。后卒赖以全。”*乾隆《颍州府志》卷6《名宦志·国朝》,第304页。沈作霖以生命诠释了为人师者,彰显了崇高的师德,张扬了人师风范。王敛福对其大篇幅的记录,将沈作霖树为后世楷模, 希望后继者能够以之为范,承继这一“功在当时,誉流后世”的价值品质。综上可见,王敛福对颍州教育的支持和推动,具有提升颍州文化力的价值意义。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7A0291)、(SK2015A131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2015WBZX01ZD)的阶段性成果。写作过程中得到阜阳师院张宁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郝红暖

The Finest Example of Good Performance: Commentary on Wang Lianfu’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of Ying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LIU Xing-mei

(College of Business,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236037, China)

Wang Lianfu was a notable official of Yingzhou in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He served twice in Yingzhou. He has made historical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at guiding custom,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and greatly enhanced Yingzhou’s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socio-historical status. Wang Lianfu was not only listed as the notable official of Yingzhou, but also one of the finest examples of good performance.

Wang Lianfu; Yingzhou; notable official; good performance

K249

A

1005-605X(2017)03-0145-05

刘杏梅(1980- ),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安徽省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州府艺文县志
从方志看明代广东地震的时期分布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县志里的乡贤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小陈老师来上课
婴儿的眼泪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谈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