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力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09-02
班级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共同学习、活动、劳动,相互影响,共同成长,逐渐形成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一定的组织,有统一的纪律的集体。
什么是班级管理呢?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的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具体实施的保证。班级质量的高低对学校面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地说,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班级管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坚强的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又是教育的主体。它可以对班集体成员进行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控制,以保障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其次班級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多方位的教育中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开展的其它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其既和谐协调、相互促进,又方向明确,目标端正。最后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促进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班级管理特点就是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班级管理越好,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消化理解就越深越透,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进而切实达到造就人才的目的。由此看来,班级管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管理好班级呢?重要的就是班主任要懂得教育心理学,掌握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懂得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巩固班级群体。
班级群体是有共同目标和组织机构的学生联系在一起的组织群体。第一,它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第二,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第三,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在这样的群体中,班主任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培养学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观。达到群体关系的自然和谐密切。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对集体有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这样群体关系就自然和谐了,产生同学之间的友谊感和归属感。比如班级中有人经常随意丢掉废纸,影响了班级卫生,使其他学生对他有意见,影响团结。这时班主任可以找机会有帮他捡回废纸,并使他注意。通过这种举动会给这名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他会意识到自己行这不当,以后不但会主动把纸放进卫生箱中,而且会主动帮助他人,经过一段时间。学生间的心理会发生变化,自然改变对他的看法而团结起来共同维护班级卫生。班主任这种潜移默化的做法既培养了这名同学的卫生习惯,又促进了群体关系的团结。使群体中的每一名成员把集体的事看成自己的义务。达到了巩固群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二、班主任要依据教育心理学发展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区分非正式群体,加强班集体管理。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法可以把班群体分成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小群体。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在班级中设立的“班委会”和“中队组织”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职责分工。它不但自己要遵守班级大群体的各项原则;而且有帮助和督促他人遵守规则的权利和义务。它积极地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同时班级中的学生也会根据共同的爱好、性格、情趣等自然形成许多小团体,可以称之这非正式群体。如“球队”、“友谊伙伴”和一些“小团体”等。这种自发式群体根据共同目的形成的,有的对班级管理起到积极作用,有的却对班级管理起到消极作用。如“球队”等文艺性质的群体可以促进班级的文体活动发展,有利于德育、美育、体育等教育目的实施。一些友谊伙伴中的小团体常常聚众打闹,形成一些校霸、班霸。严重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就起到了消极作用。做为班主任在发展正式群体的基础上,一定要认真分析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有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要正确引导使其为完成教育教学目的服务,对有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教育分化,向积极方面引导,消除隐患。使各种小群体服从、服务于大群体,进而达到有效的管理班级,为完成教育教学目的创造条件。
三、班主任要利用教育心理学,树立参照群体(个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
参照群体(个体)是指在标准目标和规范等方面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和行动指南的群体(个体)。也叫“样群体(个体)”。如“学雷锋小组”、“好少年”等。这种群体或个体是整个班级群体中共同信赖的。他们的行为是完全符合教育教学标准的。老师可以充分依赖和表扬,使其他学生产生向往,进而去学习和效仿。这种学习和效仿就起到积极作用。如班级中“李明”同学拾到五元钱交给了老师并受到表扬,其他同学认为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是光荣的,并希望自己也这样去做,甚至有的同学会拿自己的钱交给老师也说是捡到的,尽管这种做法不当,但充分说明了“榜样”的作用。再有“王丽学习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其它小组就会更加努力学习,以其为榜样力争赶上,这就促进和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促进教育工作的目的。
四、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心理学,激发群体内聚力,有效地完成管理班级的工作。
群体的内聚力就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又叫群体的凝聚力,具有凝聚力的群体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和成功的集体,有利于共同管理,有利于上进。反之则表现出班级涣散,既难于管理又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班主任能否掌握个体心理因素和群体心理。比如在劳动中老师可以讲一讲“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作用。学生通过劳动知道了团结的意义和作用。班主任再进一步引申到学习、纪律等方向,那么学生们就会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你帮我,我帮他,树立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了这样团结的群体,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突出。
总之,班主任如果不掌握教育心理学,不能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知道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不懂得班级体心理是很难或根本不可能管理好班级,反过来说,只有懂得和掌握教育心理学才能很好组织班级,使之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向上的集体。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