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琪芳
摘 要:器乐的演奏可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而且能结合乐器的性能积极展开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提高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文章从器乐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课型分类、操作程序、角色分配、教学策略几方面,研究新时期音乐器乐教学模式。
关键词:器乐教学;音乐教学;教学模式;演奏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63-01
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部分音乐课堂仍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法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发挥,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器乐进课堂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新时期器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第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素质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应致力改革教法,研究学法,寻求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操作规范。第二,教学是人际合作互动、人境和谐互动的过程。人际互动包括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生生合作,人境互动包括师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共同创设的教学环境氛围。要点是要组织好学生学习小组,优化课堂活动结构,在交际活动方式上要多样化,个人、小组集体交替进行。第三,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教师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充满发展的信心。
二、器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第一,构建器乐教学模式。第二,从感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较困难的、胆怯的学生,让他们完成适当的演奏任务,鼓励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有发挥才能表现自己的机会。第三,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用乐器为歌、舞伴奏。第四,引导启发学生分析、比较、聆听、演奏,并能用不同节奏去表现音乐。第五,引导创作性思维,让学生参加设计节奏、选配乐器等音乐创作活动,在引导学生自编自演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力和创作能力。
三、器乐教学的课型分类
器乐教学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的不同,以及中心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唱歌器乐课型、欣赏器乐课型、器乐演奏综合课、乐理知识器乐课型。
四、操作程序
在导入阶段,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语言、示范等手段,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呈现阶段,师生交流、对话、互动,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巩固阶段,学生在掌握要领后,可进行归纳讨论,互助学习,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带动同学参与。发展阶段是知识的迁移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器乐教学模式对师生角色的分配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乐器(口琴、打击乐)、录音机、幻灯、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容易地感受音乐,鼓励他们多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去演奏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综合性素质。对学生的要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大胆表现、敢于模仿、敢于演奏、敢于表现、敢于创作,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表现自己;注意养成自己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创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要以學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变孤立地学为互助地学。传统的音乐器乐教学是以教师的范奏或学生的个别演奏为主,只有少数学生有表现机会,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容易形成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不通,活动不合作的现象,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互相学习的环境气氛,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3)变单纯的传授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还要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
七、结束语
在音乐课器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科学有序地得到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继英.器乐进课堂是完成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03).
[2]周世斌.不应再被忽视的器乐教学——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弱势状况分析及改革思考[J].人民音乐,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