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延
(黎明职业大学 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与艺术研究]
对 “厕所文化”内涵及其构建途径的思考与探索
徐淑延
(黎明职业大学 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建设管理者、使用者和维护者三方主体和厕所之间的密切联系,界定“厕所文化”概念和内涵,提出厕所文化建设应该以家庭厕所文化为起点,和国家开展的厕所革命行动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同时将厕所打造成为文化宣传的窗口,树立厕所维护者对厕所的“产品意识”,培养厕所使用者对维护者的“关注意识”,以此推动厕所文化建设并巩固厕所革命的成果。
厕所文化;旅游文化;景区设施
日本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拥有最干净厕所的国度,但日本厕所的洁净却非由来已久。1985年,基于日本著名旅游观光点没有公厕或者即使有也肮脏得无法使用的状况,日本成立了著名的“日本公厕协会”,由此掀起一场成效显著的厕所革命并建立了闻名世界的“厕所文化”。而我国也曾为了迎接1990年亚运会在80年代开展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行动,但却至今没有建立起独特鲜明的厕所文化。究其本质原因乃是那场“厕所革命”是单一围绕厕所作为设施实体展开的革命而没有将涉及精神层面的厕所文化包含其中。2015年,国家旅游局以浩荡声势再次掀起为期三年的“厕所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吸取二十年前“厕所革命”的经验教训,“一手抓厕所革命,一手抓厕所文化建设,两手都要硬”。厕所文化建设的前提是重新认识厕所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索厕所文化的建设途径才有意义。
长期以来,“食”、“住”、“行”、“购”、“游”、“娱”被认为是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围绕与这六大要素相关的消费行为展开的独立研究已经不少,却独独缺少贯穿这六大要素全过程的“如厕行为”的适量研究。有关厕所的专著或者专题论文本就不多,在有限的学术研究中对“厕所文化”概念和内涵进行探究的就更少了。邢倩、赵琳[1]认为,“厕所文化”是指如厕者以任何书写工具,在厕所墙壁、门板等载体上有意识留下的各种图文等物质痕迹资料的总和。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李楠[2]、高修娟[3]和王荣[4]等,这些研究者倾向于将如厕者留在厕所墙壁或者门板上的文字、图画作为反映某种特定文化的载体进行研究,然而谈珊[5]则认为 “类似这样的文字图画载体顶多算厕所文学,只是把厕所的设施作为书写和传播文化的场地;只有厕所建筑与管理的综合文化呈现才可称为厕所文化”。
尽管对“厕所文化”这一概念目前尚缺乏严谨的定义,但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却获得广泛认可。2015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厕所组织联合成立专门的厕所研究中心,该中心就被命名为“厕所文化研究中心”。“厕所文化”支持者的理由有二:一是认为既然与“进口”对应的有餐饮文化,则与“出口”对应的当称厕所文化;二是以王心喜[6]为代表的少数厕所研究者给出的理由,认为“厕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涉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禁忌等方面,对我们了解人们的羞辱观、生死观,了解人们社会生活、风俗信仰、禁忌习俗等文化现象有所裨益和帮助”。冯肃伟、章益国和张东苏[7]认为,“厕所文化”的措辞是否成立,其实关键不在如何认识“厕所”,而在如何定义“文化”,厕所文化可以定义为:与人类的排泄行为及其场所相关的人造物(包括精神物质)的总和。从国家旅游局“厕所革命运动”三年具体计划以及参照厕所革命成功的国家经验,本研究认为厕所文化应该是围绕厕所使用者、厕所建设管理者和厕所直接维护者三大主体形成的涉及如厕意识、如厕文明与健康、厕所建设管理规范与标准以及厕所有效维护等一系列现象和活动的总和。
社会生活中,和厕所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有厕所使用者、厕所建设管理者和厕所维护者三个群体,因此,可以尝试分别从这三个群体身上探究其各自可能承载的厕所文化内涵以及这些内涵之间彼此的联系。
(一)厕所使用者与厕所文化
围绕厕所使用者,即如厕者,值得探讨的是如厕者如何看待厕所与自身生活和他人生活关系的问题,前者涉及厕所意识、厕所健康和安全,后者则涉及如厕文明和礼仪。
1.厕所意识、厕所健康和安全
如厕者是厕所的直接使用者和评价者,理所当然应该是厕所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唤醒如厕者强烈的厕所意识,让他们像关心饮食体验、睡眠体验一样关心如厕体验,让他们意识到厕所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厕所的质量自然也会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除了重视厕所的意识外,还包括厕所权利意识,即在各类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有权要求商品供应者提供符合如厕者大众需要的厕所,厕所使用者应该成为厕所最大的监督群体。
2006年“世界厕所”日的主题是“快乐厕所,健康生活”。正如饮食文化中必然包括饮食健康和安全的主题,厕所文化中也应该包括健康如厕和安全如厕的内涵。不同群体如厕次数、如厕时间甚至如厕姿势以及如厕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到如厕者的身心健康。日本厕所研究者实现了利用高科技即时监测厕所排泄物从而判定如厕者的健康状况,可见,厕所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厕所也是家中安全风险最高的地方,厕所成为猝死高发地,最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包括起身太快致头晕摔倒、大便太用力诱发猝死、憋尿后排尿容易昏厥、水多地滑摔跤等。因此,厕所健康与安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两者也理应成为厕所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
2.如厕文明和礼仪
厕所健康和安全反映了如厕者的 “自我意识”,如厕文明和礼仪则是如厕者“他人意识”的体现。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的民族[8],这种强烈的自我和他人意识在日本厕所革命运动和厕所文化建设过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礼仪的角度来说,“为他意识”才是礼仪的灵魂。如厕时有序排队,如厕过程中尊重他人隐私体现了对其他如厕者的尊重,而对厕所卫生和设施的自觉维护则既是对其他如厕者也是对厕所建设者和维护者的尊重。只有树立如厕文明和礼仪,如厕体验才能有所保障,厕所文化建设才能有“礼”相依。
(二)厕所建设管理者和厕所文化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从2015年到2017年,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5.7万座。《计划》确定了厕所建设管理者作为三年厕所革命运动的主体角色。这一主体角色在厕所文化建设中也应该有所担当,因为厕所的建设管理理念、方法策略、技术应用等是丰富厕所文化内涵的重要要素。“厕所特别是公共厕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和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以及城市建设,包括相关的政府行为:法规、规划、市政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水平、风气和卫生习惯、思维特征。”[7]的确,透过厕所的历史演变,现代人可以窥探世界和中国古代的厕所文化。厕所建设管理得比较好的国家之所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原因不仅在于其洁净、人性化的厕所,还在于厕所建设管理者在建设和管理厕所过程中所体现的先进技术和智慧。
(三)厕所维护者和厕所文化
厕所维护者是厕所设施和环境的直接维护者。如厕者作为使用厕所的群体代表了厕所设施和服务的“直接消费者”,维护者则代表了厕所设施和环境的“直接生产者”。厕所维护者是和厕所“接触最亲密,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围绕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理所当然属于厕所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群体却几乎没有进入公众关注的视线,维护者既缺乏自我认可,也缺乏他人认可。在日本的厕所文化中,维护者和社会其他工种一样既享有社会认可,也须严格承担责任。日本民众给予厕所维护者足够的尊重,但是反过来如果维护者不能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则面临被投诉甚至被解聘的风险。
总的来说,厕所使用者、厕所建设者和厕所维护者三方可以说是构成厕所文化的 “三架马车”,三方主体各自的行为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图1)。厕所建设者应该建设数量合理、方便使用、易于维护的厕所;厕所使用者应该自觉维护厕所设施和文明如厕;科学设计的厕所和文明的如厕行为大大减轻了维护者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更大的动力给予厕所更高质量的维护。一个有效维护的厕所反过来促进使用者更文明地使用厕所,从而延长了厕所的寿命。
图1 厕所建设者、维护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日本花费30多年构建了以清洁化、人性化、科技化为核心内涵的厕所文化,但是日本政府对厕所文化的追求和厕所建设的重视却并没有止步,先后推出厕所品牌化制度、厕所认证制度等。中国的厕所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旅游局开展的三年“厕所革命”应该被视为厕所文化塑造和厕所建设的一个起点而非全部过程。在这个起步阶段,虽可借鉴他国之经验,更应该考虑自身实际。
(一)应该将厕所文化建设融入“厕所革命”进程中
自从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后,各地旅游局纷纷响应,制订出各地旅游厕所建设的相应计划。但是,无论是国家旅游局还是地方旅游局的计划,都将“厕所革命”停留在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上,对厕所文化的建设几无涉及。“厕所革命”得到了中国旅游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媒体的关注,但关注的角度更多的是停留在“厕所革命”的坚决性和紧迫性以及阶段性胜利等,对厕所文化的宣传和倡导明显不足。其实,厕所文化建设是取得“厕所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厕所革命”成功的标准之一,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厕所文化作支撑,“厕所革命”的成功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的成功。旅游行政机构和各种媒体,应该将“厕所革命”视为厕所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两者同步进行,相互交叉,相互促进。
(二)转变厕所是“负担”的观念,发挥厕所的“窗口”作用
一直以来,厕所被认为是景区等的配套设施,景区为了建设和维护厕所,投入了人力和财力,厕所于旅游景区而言是成本支出,是有形负担。然而,厕所是游客游览景区过程中通常会逗留的地方,也是一个在较小空间内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从对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以及厕所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景区应该摈弃厕所是“成本与负担”的观念,把厕所打造成宣传景区文化的“窗口”,充分利用设计合理、维护良好的厕所来展示景区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和景区服务文化理念等。台湾龙山寺是这方面的典范,该寺拥有一个能“散发香味”的厕所,游客游览寺庙后都出于好奇心要到寺后的厕所一探究竟,这个厕所如今不但是寺庙的配套设施还构成了龙山寺的独特吸引力。
(三)把家庭厕所文化作为厕所文化建设的起点
在厕所文化的三方主体中,厕所使用者在数量上占据最大的规模。因此,应该将厕所使用者作为厕所文化的最核心载体,构建厕所文化应该率先从厕所使用者入手,重点塑造这一庞大群体对厕所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当前,厕所使用者不文明的如厕行为不仅受到厕所建设者和维护者不同程度的批判,也受到这个群体自身或多或少的批判。但是,媒体的相关报道似乎都将焦点集中于“家外”的如厕行为和相关的厕所现象,而对“家内”的如厕行为和现象则几乎没有关注。事实上,前者只是后者的延伸,后者对前者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重视和关心家庭厕所质量,在家如厕就自觉减少对其他家人的影响(例如,弄脏马桶后自觉清理、用完厕纸主动补足),则他定会或多或少的将这种意识和习惯带到“家外”的如厕行为中。日本不仅公共场所拥有最清洁的厕所,其家庭厕所也是全世界最干净的厕所。正是因为整个民族都重视厕所,关注厕所质量,才有现在处处存在的洁净厕所。借鉴日本经验,应该从家庭厕所入手,通过公益广告、家庭访谈节目、健康专栏节目等多方位宣传家庭厕所和家庭成员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如厕习惯和健康、如何维护保养厕所以延长厕所设施寿命、如何文明如厕等。
(四)树立厕所维护者“产品意识”,培养厕所使用者“关注意识”
短期内可以建设好一个厕所,但维护好一个厕所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厕所维护者是对维护厕所质量起最直接作用的群体,然而长期以来,这个群体在企业的员工群体中几乎被全面边缘化,即使维护厕所的年限也不短,厕所维护者也很难融入集体中,难以树立相应的归属感。维护者往往机械式地执行关于厕所维护的常规标准,难以将完成维护后的厕所视为自己工作后“生产的产品”,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厕所使用者却十分关注“经过维护后的厕所产品形态”而对“厕所产品形态”的生产者却极少关注。这种现象造成了双方即使在 “产品生产现场”(厕所空间内)相遇,也难以感觉到彼此本应通过厕所这一产品中介建立的“表达——回应”的关系,例如,维护者对使用者发出的“太脏了”做出回应或者使用者对维护者的维护行为给予致意的回应。
事实上,厕所使用者对维护者的“关注意识”可以促进维护者“产品意识”的培养。而更高的“产品意识”作用下的维护行为也可以有效提升厕所使用者的“关注意识”。台湾的厕所维护普遍比大陆高出明显的水平,以台湾台中创意园区的“十佳厕所”为例,从入口处到厕所内随意布满了大小不一、品种不同的绿色植物,厕所维护者用心创造她所负责的“厕所产品”而参观者也给予这个厕所更多关注,拍照时不会刻意避开厕所而是把它作为风景一部分融入照片中。
厕所建设管理者在培养维护者的 “产品意识”和使用者的“关注意识”上可以有所作为。使用者对处于不同维护水平下的厕所的表情或者肢体反应也不同,通过合理手段记录或者拍摄这些反应并传递给维护者,可以让其强烈感觉到维护者生产的“产品”对使用者的影响,从而强化其“产品意识”;反过来,通过展示维护者不同天气或者不同客流量下维护厕所的工作照片,或者主动倡议使用者使用厕所后给墙上的维护者照片送上不同表情评价其维护质量等,都可以有效强化厕所使用者对维护者的关注。
全国范围的“厕所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阶段性的成果也日渐显现。然而,对成果的巩固却需要厕所文化建设作为支撑。从厕所建设者、厕所使用者和厕所维护者三方入手,深刻挖掘三方主体身上所承载的厕所文化内涵和相互联系,同时将厕所文化建设和厕所革命行动融合起来,摈弃成本观念,树立“窗口”观念和“产品”观念,强化“关注”意识,借助“厕所革命”行动推动厕所文化建设,通过厕所文化建设巩固“厕所革命”的成果。
[1]邢倩,赵琳.透过高校“厕所文化”分析大学生性压抑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7(01):264-265.
[2]李楠.对川北某高校女厕所文化的剖析文化研究[J].网络财富,2010(05):120-121.
[3]高修娟.高校男厕文化中性与性别的表达[J].青年研究,2015(01):34-42.
[4]王荣.大学生厕所性文化现象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8 (09):35-37.
[5]谈珊.厕所文化扫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4):34-35. [6]王心喜.关于“厕所文化”的探讨[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1):69-75.
[7]冯肃伟,章益国,张东苏.厕所文化漫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8]许慈惠.强烈的自他意识体现的日语语法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06):8-11.
The Pondering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oilet Culture Intension and Construction
XU Shu-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rade and Tourism,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g 362000, China)
Basing on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builders,users,maintainers and toilets,the concept and intension of toilet culture are defined.The construction of toilet culture should be launched with the national toilet revolutionary.Family toilet culture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ilet culture.Toilets can be propaganda window of company culture.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oilet culture and consoled the result of toilet revolutionary,sense of product from toilet maintainers and consciousness of concern from toilet users are also needed.
toilet culture;tourism culture;scenic spot facilities
F590.32
A
1671-1084(2017)01-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1.025
2016-11-14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E10)
徐淑延,硕士,黎明职业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