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芙蓉
基于慢城理念的古镇旅游发展研究※
何芙蓉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我国古镇的发展进入稳定时期,但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来实现古镇的新一轮飞跃。慢城,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发展模式,在国外倍受追捧。这并不是“慢城”头衔知名度驱使,而是其发展理念和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将慢城理念运用于古镇旅游发展之上,分析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构建一种古镇慢城化的发展方式,以期能给古镇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慢城理念;古镇旅游;古镇慢城化
自1984年起,古镇旅游发展已走过三十年多年,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版块,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开发管理理念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开发过度、文化原真性缺失、环境超负荷承载等问题。原本想以发展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料经济在增加的同时却带来了很多用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古镇旅游要想实现新一轮的飞跃,必须要创新,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慢城是发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城镇发展方式,慢城理念是对该发展方式核心思想的总结。慢城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发展比较迅速,且都以小镇为主。但是,目前中国的慢城与国外的慢城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种依托于村落的乡村旅游,也鲜有文献将慢城理念运用于古镇旅游发展之上。
现有的慢城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慢城的定义具有张力和宽泛性,但是其精髓和理念是明确的、可以概括的,且具有普适性。王昭昭将慢城的核心理念概括为空间品质、环境资源、经济效益、文化传统和群体意识五个方面,并分别进行阐述;[1]王雅君认为慢城的核心理念在于三个方面:可持续的经济、原真性的文化和和谐的环境,并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活方式,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提升生活品质。[2]笔者根据《国际慢城宪章》以及各位前辈的研究成果将慢城的核心理念概括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民主性的慢意识、原真性的文化表达、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谐的品质社会五个方面。
中国有慢城,但不是古镇。笔者却将慢城理念运用于古镇旅游发展之上,是因为舶来的慢城理念与本土的古镇旅游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外在的相似性和内涵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主体的一致性
目前所有慢城都是小镇或村落。慢城是针对特色小镇,为小镇谋求创新发展方式的一种方式。其对象和主体是小镇或村落。而古镇旅游发展的主体也是小镇或村落,是其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村镇。因此,慢城理念和古镇旅游发展在研究主体上是一致的,他们拥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记忆的特色小镇。
(二)核心基调的相似性
慢城理念核心是民主性的慢意识。即居民喜爱并享受的优哉游哉慢生活。古镇旅游最大的特色就是闲适,追求悠闲自在。因此,慢城理念的慢意识与古镇旅游所追求的闲适不谋而合,在拥有慢哲学的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乃是合情合理之事。
(三)发展理念的契合性
目前国内关于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伦理学理论、文化符号学理论、场所精神理论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慢城理念虽源自于城镇发展之中,却与我国旅游发展的理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众多理念的汲取、吸收和升华,而这些理论恰恰是古镇旅游发展的核心,几经运用和检验,具有可行性。
1、与旅游伦理学的契合
旅游伦理学的提出唤起了人们对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众多学者在借鉴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大力研究了旅游伦理学的概念、框架体系和实践运用。霍尔登(Holden)认为旅游伦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市场是旅游业与环境之间的纽带,对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绝对性的作用。[3]
而慢城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相当关注的。其核心思想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原生态,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人与自然在一个空间内的共生,实现利益与道德的平衡。因此,慢城理念和旅游伦理学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理念的交融性,都是以追求利益与道德的平衡为目标,实现人与环境的共生。
2、与文化符号学的契合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将文化表示为: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人们借此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4]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也是一个符号的空间。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各种符号的堆积。而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风貌、人情风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的统称。[5]乡土文化符号则是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后的精髓,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地方的烙印,与区域存在对应关系。
慢城理念是对村镇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核心是留住地方文化的原汁原味,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既包括对建筑、庙宇等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又包括对生产方式、手工技艺等的传承。其核心就是要保留地方文化符号,让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化、符号传承下去。同时,原真性的文化表达还要求有文化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完全的生造,而是对地方文化符号的重新利用和组合,形成具有地域标签又有时代特色的再生文化。因此,慢城理念的原真性文化表达是对文化符号学在符号保护和创新方面的运用,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发展。
3、与可持续理论的契合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牛文元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时代性的解析。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6]慢城理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主要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生活品质的协调。
4、与场所精神的契合
场所的产生依赖于空间,他是场所产生的物质载体,但是空间并不一定是场所,只有当人类的活动在空间中展开时,空间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才会成为场所。这种活动包括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因此,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7]它是以空间为形式的内容,建立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之上,而人类活动也会赋予场所一定的特性,即场所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有方向感和认知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方向感”(Orientation)是指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关系的能力。[8]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人类进入某个空间都能够体验空间秩序的组成部分,让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情感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9]这里所谓的好的环境意象就是指具有场所精神。“认同感”(Identification)意味着对周边环境及空间存在正面的认识和评价。场所精神是一个人记忆的物化和空间化,也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其核心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改造来营建交往空间,形成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慢城理念也是要打造具有地方化特色的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营造空间氛围。
慢城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其核心精神慢城理念融入了其他学科理论的精髓,他在欧洲及世界的成熟运用证明了理念存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古镇旅游在国内是比较成熟的旅游领域,其发展应用的理论也几经检验,慢城理念与这些理论的相通性证实了该理念在古镇旅游发展上的可行性。
图1 慢城理念与古镇旅游发展理论的契合性
(四)研究客体的相互支持
慢城是对城镇发展方式的概括,慢城理念也涉及到了城镇发展的生态、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五大方面,实现城镇发展的“五位一体”,并分别对每个方面提出要求,而古镇旅游发展也是从这五个方面展开,慢城理念正好为古镇旅游发展的五个方面提供理念支持和标准要求。
根据慢城理念以及古镇旅游发展的特性,笔者将古镇慢城化发展的原则概括为SLOW法则。
(一)S——Sustainable可持续原则[10]
即不间断发展原则,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原则。古镇慢城化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是在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人口、科技等领域的彼此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平衡。[11]古镇慢城化追求横向与纵向的平衡,保障古镇旅游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二)L——Local地方化原则
古镇慢城化发展必须依托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展现区域文化景观和文化风味为己任,将地方化发扬光大,以此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保留原味,发扬特色。
(三)O——Overall全域化原则
古镇慢城化发展不仅仅发展古镇核心的几条街巷,而是要将古镇周边农村纳入发展的范围内,全盘考虑,统一发展。这样既能缓解现有古镇的拥挤不堪,同时能将古镇真正的民风民俗展现出来。全域化原则也指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统一协调的发展。在发展范围之内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各个维度都要协调发展,共同构建全域慢城。
(四)W——Will意愿遵循原则
古镇慢城化发展的主体是古镇居民,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打造自己的生活空间。同时,只有在他们自主的选择之后,才会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意愿,朝着选择的方向前进。因此,古镇慢城化发展是居民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的。主体肯定的意愿是古镇慢城化成功发展的关键。
古镇慢城化的发展是以居民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古镇的首要功能是为居民的生活服务。故体系的构建从满足居民生活品质的基本方面入手,适当兼顾游客的基本需求,为古镇慢城化发展提供参考方略。
(一)环境体系
1、环境保护
古镇慢城化的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保护主要是对生态的维持,而人文环境的保护主要是对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保护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居民在环保方面的行为;其次要注重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分区布局;最后要注重对居民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依靠广泛的群众来实现环境保护。
2、能源利用
古镇慢城化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尽量减低个人能源能耗,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首先要提高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其次是要利用相关节能技术,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后要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
(二)管理体系
古镇慢城化发展采用“社会管理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优先成立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的慢活协会,推崇宣扬慢文化,促进慢文化意愿的形成,并逐渐扩大。在社区居民的意愿下,发扬慢活思想,并逐步慢城化。政府在整个过程处于辅助角色,帮助和支持居民实现自我意愿,并从相关的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文娱体系
1、文化
古镇旅游的核心资源是地方文化,慢城的核心是要保持特色,古镇慢城化的文化核心是保护并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首先要注意古镇文化的挖掘。古镇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之地,很多古老的民俗、古老的故事传说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要想很好的保护,首先得将其挖掘出来,让世人知道他的存在,并以能够记忆、传承的方式将其保留。
其次,要注重对文化的利用和传承。文化是需要加以发扬,是需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递和共享才能保持其生命力的。如果一直将其贮藏在某个地方,最终只会是遗忘。在古镇慢城化发展中,文化利用主要是通过特色手工艺品和文艺演出的形式来呈现。特色手工工艺品要从原料、工艺、包装等多个环节展示地域文化。在原料上,全部选用当地的原生材料,如竹、棕、丝等;在工艺上,以祖辈传下来的手法为基础,加上后辈的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在包装上,以突显古镇地域特色的风格和手法为核心,并选取古镇特有的素材为标志物。
最后,要注重对文化的创新。文化是循序发展的,是随着历史的脚步向前的。我们在对文化保护利用的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文化就是明天的历史文化。因此,文化的创新是对文化的丰富,是对文化适应于社会的变革。
2、娱乐
古镇慢城化发展的娱乐体系主要是文艺娱乐和体育娱乐,不提倡发展夜间娱乐,更没有夜生活一说。夜间唯一的娱乐就是躺在草垛上看星星,话人间。而白天,有很多娱乐可以供你选择。一种就是艺术表演和节庆活动。可以根据古镇的特色文化举办节庆活动。另一种娱乐就是体育运动。如骑行、游泳、瑜伽等。
(四)商业体系
1、慢食系统
慢食系统,是古镇居民及游客的饮食系统。以生态种植的食物为原材料、以传统的加工方式进行加工生产,且享受烹饪的过程和乐趣,感受食物的美好。在慢食系统里,从食物的原材料种植、烹饪方式的选择、就餐的氛围和感觉都很考究。多姿多彩的原材料、数种烹饪方式构成美食文化的根基。温馨的就餐环境、优雅的就餐氛围、绅士的就餐礼仪、精美的菜单以及愉快的交流都能让美食锦上添花。慢食系统以慢餐运动为核心,放慢节奏,杜绝标准化,注重食物品质和就餐感受,推崇质量上乘的生活。慢食系统的核心是食物原材料的原生态,从源头上提升食物的品质。因此,慢食系统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提倡农产品的自我种植和加工。慢食系统所提倡生态农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种养殖的生态,即原材料的生态;二是农产品加工的原生态,即加工过程的生态。
2、其他商业
古镇的商业系统主要是农产品、畜牧品以及手工艺品的交易,在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购物空间。在商业业态上,主要以特色餐饮、旅舍、百货、特色纪念品售卖等为主。在经营形式上,均采用私家经营,拒绝连锁加盟。
(五)空间体系
1、慢行系统
古镇慢城化发展的交通体系以“公交优先+慢行游走”为框架,构建“全域游走”的慢行交通体系。区域内以绿道为核心,将主要的景观、居民点串起来,将古镇核心与周边的农村地区连起来,形成区域一体化。
“公交优先”是指公共绿色交通优先,保证古镇区域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古镇与周边城镇及较远的核心城市联通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减低碳排放量。
“慢行游走”是针对古镇区域的内部交通而言,区域内以绿道为主要交通干道,保障步行出行,引导自行车合理运行,以步行和自行车两种出行方式构建一个慢行游走的系统。
古镇慢城化的绿道可以将已有的古镇空间与周边区域的乡村空间串联起来,实现古镇空间的扩大化,缓解古镇核心区域的拥挤,实现空间的开放性和连贯性。同时,绿道还可以是市民游憩的场所、健身的天地,是追忆历史的走廊。
2、公共游憩空间
古镇慢城化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依赖于公共游憩空间的营造。主要是从空间的建造和空间的布置来实现。
在空间的建造方面,保证适量的文化空间、休闲空间以及娱乐空间等公共活动场所,其中文化空间主要包括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休闲空间包括休闲广场、休闲咖啡厅等休闲设施,娱乐空间主要包括体育场馆、户外活动地等。在空间布置方面,主要是依托建造的空间进行相关的活动,比如书画展、摄影展、广场舞、体育竞技、户外游憩等活动,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社交活动空间。
[1]王昭昭.“慢城”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思路与策略初探[J].中国名城.2013(12):49-52.
[2]王雅君.分析“国际慢城”理念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内涵[J].艺术文化交流.2012(6):155-156.
[3]Holden A.The environment-tourism nexus influence of market ethics[J].Annals ofTourismResearch.2009,36(3):373-389.
[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冯振平.当代环境设计中乡土文化符号的介入[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3(21):118-119
[6]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2012,5(22):9-14
[7][挪]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8]罗珂.场所精神——理论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6.
[9][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9):14-17.
[11]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责任编校:徐晓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Based on Cittaslow Conception
HE Fu-ro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China)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in China,though in a phase of stability,is faced with endless problems.It needs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to achieve a new leap.Cittaslow,a new mode of town development,has been popular aboard not because of the great repu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but its widely-approved conception and mode.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pplying cittaslowperception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in China,and constructs a new mode of ancient towns development based on cittaslow conception.It is expected tobringnewideas tothe tourismdevelopment ofancient town.
Cittaslowconception;ancient town tourism;Cittaslowmode ofancient towns
F592.3
A
2095-7955(2017)02-0015-05
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度一般项目《“慢城”理念下古镇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SB0544)。
2017-04-10
何芙蓉(1988-),女,西华师范大学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景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