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梅
(平舆县人民医院 质管部 河南 驻马店 463400)
小剂量氟康唑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中的应用
于冬梅
(平舆县人民医院 质管部 河南 驻马店 463400)
目的 探究小剂量氟康唑在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平舆县人民医院NICU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VLBW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氟康唑的VLBW患儿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一般资料、高危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及用药后2、6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日龄、出生体质量、肠外营养、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用药2、6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谷丙转氨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VLBW患儿应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效果较显著,且无明显肝脏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氟康唑;极低出生体质量;婴儿;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普遍开展,早产儿特别是VLBW(极低出生体质量)婴儿存活率显著升高,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VLBW婴儿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生存能力较差或合并基础疾病接受肠外营养、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治疗,抗菌药物应用不当等原因引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有研究指出,侵袭性真菌感染易产生多种近、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对患儿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2]。本文旨在分析小剂量氟康唑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平舆县人民医院NICU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VLBW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氟康唑的VLBW患儿作为研究组。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应用回顾性、非双盲法分析两组病例资料。
1.2.2 预防及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依据病情予以监护、保暖、肠外营养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小剂量氟康唑(沈阳新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275)预防性治疗,出生第3天起,静脉滴注,3 mg/(kg·d)氟康唑,第2周,3 d 1次;第3~4周,隔日1次;第5~6周,静脉滴注5 d,停2 d,连续6周。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一般资料、高危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及用药后2、6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谷丙转氨酶水平。
1.4 诊断标准 拟诊标准:患儿存在微生物标准及高危因素,或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患儿存在微生物标准、临床表现、高危因素或抗菌治疗有效。确诊依据:患儿脑脊液、血液培养显示阳性。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住院期间出现的深部真菌感染。
2.1 一般资料及高危险因素 研究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日龄、出生体质量、肠外营养、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高危因素比较
2.2 真菌感染情况 研究组患儿出现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0%(1/96);对照组患儿出现1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2.5%(12/96)。研究组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4,P<0.05)。
2.3 用药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儿用药2、6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谷丙转氨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肝功能指标比较
随着VLBW婴儿存活率的提高,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已逐渐成为NICU重点关注内容。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并生长繁殖于血液、器官、组织中,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过程[3]。早产VLBW婴儿免疫功能较低,皮肤黏膜屏障尚未发育完善,且需反复侵入性操作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4]。目前,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静脉使用及口服两种途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小剂量氟康唑在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氟康唑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为吡咯类广谱抗真菌药,具有高度选择性,可有效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活性,进而阻碍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日龄、出生体质量、肠外营养、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对VLBW婴儿应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在一般资料与高危因素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研究组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VLBW婴儿应用小剂量氟康唑可有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有研究指出,氟康唑可有效减少真菌定植,进而显著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但其易出现腹泻、腹胀、呕吐及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可导致部分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5]。但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用药2、6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谷丙转氨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氟康唑应用剂量较小,且应用时间短。
综上所述,对VLBW婴儿应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效果较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1] 顾谦学,顾红兵,李双双,等.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感染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2):160-161.
[2] 闫会丽,张慧洁,李芳,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后应用国产氟康唑对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J].山东医药,2015,55(23):102-103.
[3] 蔡金娥,黄锦翔.氟康唑联合妈咪爱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563-564.
[4] 吴珍,李玮菡.氟康唑不同给药途径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3,8(5):63.
[5] 王娟,林梅芳.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6,31(2):136-138.
R 722.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6.046
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