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阁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病理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临床分析
张新阁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病理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探讨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3例膀胱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膀胱淋巴瘤患者中有9例为原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4例为继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经过为期3~17个月的随访,继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在确诊后4~13个月死亡,原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均存活。结论 黏膜相关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弥散型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效果优于继发性淋巴瘤,TURBt配合CHOP化疗是临床上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膀胱黏膜;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
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的病理特点主要是一种组织反应的过程,临床上称之为“低级别结节性淋巴瘤”或者“假性淋巴瘤”,其发生部位主要为与黏膜或者腺体上皮相关的淋巴结外器官[1]。淋巴瘤既可发生在与黏膜组织相关的部位,同时也有可能发生于无淋巴组织的部位[2]。本文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3例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究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与治疗手段。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所研究的13例患者中,男5例,女8例;年龄为58~75岁,平均 (65.2±3.7)岁;原发性膀胱淋巴瘤9例,继发性膀胱淋巴瘤4例;采用CT扫描检查患者,泌尿系统显示膀胱壁上存在直径为1~4 cm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不规则占位,向膀胱腔内突起,且边缘平整,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部位强化明显且均匀。采用膀胱镜检查发现,有11例患者的病灶呈菜花状,中央区域集中坏死;1例患者病灶为多发型;1例患者病灶直径为3.5 cm,且伴随有多个卫星病灶。原发性膀胱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肉眼可见性血尿但是无痛感,膀胱有刺激感,但不影响邻近的组织器官,身体其他组织器官经诊断无淋巴瘤疾病。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均给予TURBt联合CHOP的方案实施化放疗,2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时均行椎管内麻醉,对6例单发、病灶较小的患者,将病灶和基底膀胱壁全部切除进行病理检查;4例单发、病灶较大的患者,切除病灶表面和部分基底进行病理检查,切除的基底部分应到达膀胱壁的深肌层;1例多发患者,将多处病灶分别切除进行病理检查。本次手术中均将肿瘤切除至正常膀胱组织周围0.5~1 cm处。手术结束两周之后开始放化疗。CHOP化疗的具体内容:第1天给予环磷酰胺750 mg/m2;表柔比星90 mg/m2和长春新碱1.4 mg/m2在第1~5天持续给予;另外每日1次口服泼尼松100 mg。4周为1个疗程,持续化疗3疗程。另对4例继发性淋巴瘤患者给予三维适型辅助放疗:每次400 cGy,连续进行3次后休息2 d,共给予6 000 cGy。
2.1 病理检查结果 膀胱镜下观察患者病灶部位发现表面有少量的游移上皮,多数无上皮组织,在上皮组织下可发现大量增生淋巴样组织,同时有少量的淋巴滤泡残留,细胞形态单一,部分细胞出现浆样分化。见表1。
表1 患者镜检结果
2.2 随访结果 经过为期3~17个月的随访,发现继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在确诊后4~13个月死亡,原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均存活,其中有2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1 a后出现复发现象,采用膀胱镜检查发现肿瘤部位出现菜花状的新生物,再次给予TURBt和CHOP化疗之后,经病理检查发现肿瘤外周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瘤转化为弥散型大B细胞淋巴瘤,且术后无复发现象。
早在1983年Eskson和Wright首先提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概念。原发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在临床上的患者较少,而继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瘤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淋巴瘤病症。有文献指出,1/5以上的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都有膀胱炎病史[3],本次研究中的病理检查结果根据淋巴样上皮细胞的损伤与反应性的淋巴增生也证实了这一点。正常的膀胱黏膜不存在淋巴上皮损伤的情况,但是在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的移行上皮与腺性膀胱炎的上皮中出现了淋巴上皮损伤情况[4]。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不存在腺体上皮化生的情况,所有的淋巴上皮损伤均出现于游移上皮,这一现象的发生是诱发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主要病理过程。相对于其他淋巴瘤而言,黏膜相关淋巴瘤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且很少出现病灶转移的现象。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黏膜相关淋巴瘤属于一种对结外多种器官具有侵犯作用的惰性淋巴瘤,不利于预后的因素较少,一般经过单纯的手术治疗或者放化疗即可控制病情[5]。该病的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原发性主要特点为无痛性肉眼可视血尿和排尿刺激等;而继发性的主要特点为原发的系统症状与恶液质,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的误诊率和错诊率均较高。膀胱镜检主要观察的是膀胱黏膜的平整度和边缘规则程度及局部隆起情况。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9例原发性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效果良好,而文中所述方法对继发性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均较差。淋巴瘤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预后和免疫分型以及组织学特性间相关性较强,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效果评估。
[1] 王玉涛,邓生德,邵法明,等.膀胱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8):627.
[2] 张蒙,陆伟,李永红,等.膀胱原发性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5,20(9):684.
[3] 闫克峰,孙振业,王远,等.膀胱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6,37(1):16.
[4] 时京,孔垂泽,刘贤奎,等.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表达增高对神经酰胺诱导的膀胱癌细胞凋亡和凋亡诱导因子细胞内易位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8):1656.
[5] 邓元,张冠军,王凯,等.原发于膀胱的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J].病理学杂志,2013,(11):702-704.
R 737.1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6.032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