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7-06-05 14:19许月卿郝晋珉孙丕苓郑伟然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尺度指标体系

黄 安,许月卿,郝晋珉,孙丕苓,刘 超,郑伟然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黄 安1,2,许月卿1,2,郝晋珉1,2,孙丕苓1,2,刘 超1,2,郑伟然1,2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研究目的: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可为协调土地科学、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概念和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基于行政单元的中宏观尺度研究较多,微观单元落地化研究较少,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应用不足。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体系研究,构建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的特定功能研究成果,加强微观尺度研究,并拓展评价研究成果应用。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展望

Key words:land use; multiple functions; evaluation research; progress; prospect

1 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是土地不同功能的状态表现,即土地利用具有多功能特性,如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1]。在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功能的利用具有机会均等性,某一方面的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会导致其他功能被压缩,引起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2]。随着2016年“全球土地计划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的顺利召开[3],土地利用远程耦合(telecoupling)①远程耦合:土地利用空间在大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的协同与权衡。、协同(synergies)与权衡(trade-off)②协同与权衡:协同,两种或多种功能同时得以发挥的情形;权衡,一种功能的发挥使得其他功能有所抑制的情形。成为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研究的热点方向[4]。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工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权衡土地各种功能,使有限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Land Use Functions,LUFs)是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私人和公共的产品与服务。由欧盟第六框架项目“可持续性影响评估:欧洲多功能土地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 Tools for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ffects of Multifunctional Land Use in Europe Regions,SENSOR)正式提出[6]。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多样性评价[7]。目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逐渐从定性研究[8-9]过渡到定量研究[10-11],并转空间定量研究[12-13]。在正确理解土地多功能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科学分类,构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定量评价研究的前提,也是研究结果服务于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规划、功能权衡、政策制定的依据。本文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分析当前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应深化研究的重点方向、解决思路,以期促进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系统研究工作的开展。

2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概念与内涵

2.1 概念起源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由早期的农业多功能性演变而来。2001年,国际组织正式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农业除了提供食品、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遗传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14-15]。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多功能性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方面,其他土地利用同样具有多功能性特性[6]。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将所有土地利用类型视为有机整体,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为人类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一点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外延更大,研究内容更广,综合性更强。

2.2 内涵研究

SENSOR项目首次提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概念[1]: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过程中,能为人类提供的各方面的产品和服务[6],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功能。随后,不同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改进性诠释,De Groot[15]认为景观是承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基本载体,将景观作为重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单元。Reidsma等[10]重点明确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土地可持续利用。Scher等[16]对比分析了景观多功能、生态多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新,指出三者目的基本一致,均服务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控,但三者为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研究工作。陈婧等[17]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特性进行了补充,认为是其主要是由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构成的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综合性的功能整体。此外,部分学者扩展了功能构成,如王枫等[11,13]将文化功能作为重要功能单独列出,构成经济、环境、社会、文化4大功能。不同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概念进行了调整完善,促进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研究。

图1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形成的理论关系Fig.1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of LUFs formation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重点刻画土地利用提供商品和服务及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出现离不开两个主体,即作为 “载体”的土地和人类的“需求”。把原始自然状态看作土地覆盖,在人类出现前,土地的功能主要为各种生物之间能量循环的功能,即生态系统功能;在人类出现后,为了满足需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这一过程便出现了土地的社会、经济功能,由此,便形成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产生的两大主体缺一不可,出于可持续利用目的,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实时对土地覆盖进行管理和调控(图1)。土地利用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的先进性很大程度影响土地利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18]。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1)客观性:多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土地空间,物质能量在不同空间循环过程中养育了不同的生物,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2)人本性:满足人类需求的属性;(3)人工性:改造和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功能;(4)复合性:多功能并存;(5)动态性: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6)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土地功能的稳定性。可见,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评价研究,是对不同时期土地覆盖改造和利用效用的检验[19]。

不同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有不同的称谓,英文词有:“Land Use Functions”[6,13,20]、“Multifunctionalities of Land Use[21]” 、“MultiFunctional Land Use”[9]、Functional Land Use[17]等,中文词有 “土地多功能性”[15,22]、“土地多功能利用”[23]、“土地利用多功能性”[21]、“土地利用多功能”[11,17]等,分析其研究成果可见,不同学者的研究,虽称谓有所差异,但其落脚点均为人类利用土地能获取的产品和服务的量度,本质内涵均一致。因此,笔者将其统称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Land Use Functions)”。其直接目的是测算特定土地利用结构模式下,土地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产品量和服务量,根本目的是服务土地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因此,本文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解释为: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期土地利用结果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状态和表现,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人类根据需求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土地向人类提供各方面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包括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

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形式,主要涉及功能分类设计和层级设计两部分。功能分类设计主要是指主要功能类型的设计,不同学者设计的功能分类差异较大,如SENSOR项目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为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功能[6],Gebhard[24]突出土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将主要功能分为社会、经济、生态三大功能,De Groot[15]将土地利用多功能分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功能,Tao等[25]构建了生产功能、供应功能、生态功能、安全保障功能、经济功能5种分类体系,陈影等[26]将土地功能分为生物性生产功能、原材料供应功能、承载功能、生态功能、景观文化遗产功能、交通功能等,李广东等[23]将土地分为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空间,王枫等[11,13]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4大功能。根据现有研究,指标体系层级设计大致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目标层、要素层两种模式,其中目标层通常对应于功能类型,是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一级解释指标,准则层是指各类型的功能亚类,是目标层功能类型的二级解释指标,要素层由诸多具体数据指标构成,由搜集和处理后的数据经过前期预处理后获得。已有研究案例大多采用模式一的层级设计思路,典型案例如SENSOR项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目标层为功能分类中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功能,社会功能准则层主要包括就业支持、人类健康、消遣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主要包括居住、独立于土地的生产、基于土地的生产交通3个准则层,环境功能包括非生物资源供给、生物资源支持与供给、生态系统过程维持3个准则层,不同准则层由若干要素层构成。模式二为两级指标,典型案例如陈影等[26]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目标层生物性生产功能由耕地、园地生物性生产功能2个要素构成,原材料供应功能由其他矿产、砖瓦窑、采盐原材料供应3种要素构成,承载功能由城市、建制镇、农村、独立居住家园承载功4种要素构成,生态环境功能由森林、草地等5个要素构成,景观文化功能由风景名胜、文化古迹2个功能构成,交通功能由道路、机场等5个要素构成。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各功能值测算是对各层级指标进行聚合的过程,如何选择聚合模式对指标设计模式的选择以及指标选取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聚合思路主要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一对一”聚合思路是体系中任一要素只能贡献上一层级的功能特征,第一种层级设计模式往往采用此种聚合思路;王枫等[11,13]提出了较完整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指标体系,目标层分为社会、经济、环境3大功能,将环境功能分为生态维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资源供给功能3个准则层,经济功能分为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交通功能3个准则层,将社会功能分为社会保障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居住功能、就业支持功能4个准则层,并为不同的准则层选择了若干要素层,该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为土地利用多功能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杜国明等[27]构建了 “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功能为目标层,9个准则层、21个要素层的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一对多”聚合思路是评价体系中任一要素可贡献多项上一层级的功能特征,即一个指标可以对应多项土地利用功能;指标对土地利用功能的作用可以是正的或负的,强的或弱的;每个指标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背景不同,指标表现也不同[28]。两种思路如图2所示。

将目标层、准则层视为概念设计,则由具体数据构成的要素层可视为物理设计,而聚合思路好比逻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的合理性对物理设计具有决定性影响,逻辑结构的设计对概念设计和物理设计具有重要影响。“一对一”聚合思路简单易行,易于定量化研究,但概念设计对象较多的情况下,指标要素层容易出现信息冗余;“一对多”聚合思路可充分挖掘各要素对各类功能的贡献,信息冗余小,但在聚合过程中,各要素权重确定往往采用专家定性分析的方法,难以运用客观赋权法进行权重确定。在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历程中,指标功能分类多样化,指标体系日趋完善、全面,但由于受学者研究视角不同、概念解读差异、功能分类差异、以及数据可获取性等因素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分类及数据选择差异较大,但不同学者的研究目的未发生变化,均是对一定时期内,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各项产品和服务的测算,从这一点看,其指标选取的灵活性更强;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同,主要是由概念设计存在差异,以及所采用数据的科学性及完整性不同所引起的。

3.2 评价尺度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尺度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及其成果应用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评价尺度主要有全国、省域、市等中宏观尺度和图斑、格网等微观尺度。

图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式Fig.2 The type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均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统计,使得以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的研究居多。全国尺度的研究主要以省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采用省级尺度的统计数据为数据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甄霖等[29]、Jin等[30]以各省区社会、经济、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对全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省域尺度土地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多以地市级或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价,杜国明等[27]以县域为评价单元构建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评价;Zhou等[31]以长江中下游主要市域为行政单元,构建了省尺度的指标体系。市域尺度的研究多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如王枫等[11,13]和Zhang等[32]对广州市武安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研究。

微观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多以图斑和格网为评价尺度。图斑尺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多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功能分类依据,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作为功能测算的数据基础,典型代表如周宝同等[33]、陈影等[26]、Taleai等[9]。周宝同等[33]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以耕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图斑为评价单元,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产功能和负向功能5个一级功能。陈影等[26]以耕地、园地、水工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将土地利用多功能分为生物生产功能、原材料供应功能、承载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遗产功能、交通功能,对黄骅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格网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评价是利用GIS技术将区域土地空间划分为规则格网,以规则格网为评价单元进行研究,如李德一等[34]将哈大齐地区划分为1 km×1 km的公里格网,构建了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4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研究。

中宏观尺度的研究以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数据多为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其研究多为对应研究尺度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规划提供定性、宏观参考,缺乏功能的定量、定位和精确性研究。微观尺度评价研究以图斑和栅格为评价单元,可根据区域适当调整栅格大小,实现功能定量化、定位化、精确化研究。

3.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其诸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总体效应与综合反映。在评价过程中,多源数据量纲统一、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土地利用功能评价研究中两大关键步骤。

3.3.1 量纲统一法 量纲统一过程即是各要素的同质化过程,或称为一致化、可比较化,该过程在保持各要素内部差异性的前提下,真实地反映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5]。目前,量纲统一法主要有:归一化法、面积化法、货币化法、能值化法。

归一化法是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中广泛使用的量纲统一法,该法采用线性拉伸的方法将源数据值域归一化为统一值域[36],常用的值域范围如-1—1、0—1、0—10、0—100等[13]。面积化法是以各要素的面积大小衡量功能大小[21],或采用面积百分比对功能进行评价[37];面积化法是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李德一等[12]学者的研究,该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将各功能进行空间落地化,常用于微观尺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中。货币化法是将产品和服务的物质量通过货币化率转换为货币量纲,以便各要素之间进行差异化比较[38];陈影等[26]利用货币化法对黄骅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能值化法是一种生态热力学方法,认为地球上的人口、资源、环境、商品、劳务等均为太阳能流动和存储的状态和过程,试图通过能值率的转换,将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产生回归到太阳所提供的能量上,即能值(Emergy)[39];能值化法在生态系统服务[40]、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41],在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少。

中宏观尺度的研究多以归一化法进行量纲统一,微观尺度多以面积化方法进行量纲统一,两者对多功能性高低评价标尺不同,从而使得研究成果的可比性差。货币化法和能值化法将土地利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货币或能值同一,并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研究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尺,但应用较缺乏。

3.3.2 综合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是将多指标进行逐级综合的过程,其中,确定各指标因子对各功能的重要性,即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步骤,但目前土地利用功能和指标之间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权重确定方法有通过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综合评价方法。

主观赋权法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该法基本原理是通过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各类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即确定指标权重,以此权重体系,逐级综合指标,以致获得目标层功能值,专家经验对各指标在土地利用综合功能中的贡献具有决定性作用,两种指标体系模式均适用。Mariana[42]、甄霖[29]、Xie[21]等学者在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评价研究中均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作为一种人为的主观判断,主观赋权法有其科学合理性,实用性较强,但其所需时间和人力投入较大;同时,其过程往往受主观判断的影响,忽略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客观赋权法主要为数学模型法,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算法规则对各要素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数据特征计算各指标权重,由此进行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法优点是可充分挖掘各要素数据对综合值的贡献信息,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适用于一对一模式的指标体系中。目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数学综合模型主要有神经网络模型[43]、聚类分析法[44]、主成分分析法[45]等,较新的数学模型有:改进的突变级数学法[11]、灰色关联投影法[13]等。与主观赋权法相比,数学模型法操作相对简单,在定量评价中能将各指标间的信息充分整合归纳进入综合功能值中,能最大限度描述和模拟复杂系统,可容纳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部分真实性,可避免由于专家经验不足而引起的多因素信息提取不完整情况。但在运用该法时,受各指标量纲统一性问题的影响[46],所获得的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相对高低值。主观赋权受人为影响较大,客观赋权法受数据本身取值影响较大[46],因而采用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为科学。

4 研究评述

综观以往研究可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学者针对不同地域形态、不同的研究尺度,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模型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了评价,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和理论研究不足。当前,不同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提出了不同的释义,但对其内涵、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统一的探讨。(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缺乏规范性。研究集中在对不同尺度的区域功能案例分析,对指标选择意义、体系结构缺乏深入研究;指标体系存在“一对一”、“一对多”的两种构建模式,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的指标构建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3)在评价尺度上,微观尺度评价研究不足。受现有数据和及其挖掘技术的限制,研究多从中宏观尺度进行,多以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尚未将土地利用格局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相结合,缺乏定量化、定位化、精确化研究。(4)评价模型缺乏客观赋权法的应用,在对各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过程中,多以主观赋权法为主,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法的应用欠缺。(5)研究成果可比性差。从概念理解、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尺度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诸多的不统一,使得不同研究成果缺乏可比性。此外,成果应用不足,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结果与空间规划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成果应用力度不够。

5 研究展望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的实现需要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维支撑。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评价应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相统一”的原则。未来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研究方向和解决思路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统一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和基础理论,完善评价指标分类体系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概念的理解和认同是评价研究的基础,在统一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和理论基础上,构建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扩展性。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系统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着眼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将各项功能与土地利用结构建立有机联系,系统地识别与分类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规范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便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的研究具有可比性。②注重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相结合;构建核心目标层,使研究结果能与国际同行研究可比;构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准则层,使研究结果在区域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要素层设计应具有足够的扩展性,以便特殊区域的指标选取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注重尺度推演,通过尺度推绎,将微观尺度上的信息扩展到大、中尺度,研究尺度的内敛与外扩,使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分析、评价更具科学性,深化土地利用多功能理论及实证研究。③指标设计的代表性、独立性及全面性;指标应充分反映土地的多功能特性,并采用系统论的思想设计各层级指标,既要全面,又要保持各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减少指标间冗余和相关性。④新技术助力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利用GIS、RS、GPS、WEB-GIS等新兴技术手段,构建能容纳专家知识及公众参与的评价系统,推动统计数据、地图信息数据、观测数据、社会调查等多源数据相融合,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的科学性。此外,应注重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

(2)加强微观尺度研究。微观尺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可实现功能定位、定量、落地,为优化土地空间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参考。着眼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视角,不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基于某一土地利用功能研究,如城市土地多功能研究[47]、耕地多功能研究[48]、景观多功能研究[49-50]、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51-52]研究等,这些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定量化研究中,形成了特有的研究范式,诸多成果可被借鉴用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中。

(3)科学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尝试多种量纲统一法的应用,加强客观赋权法的应用研究。尝试各种统一量纲的法的应用,并研究不同量纲法的优劣。加强非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如神经网络、关联分析等,并对不同综合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含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因此,可尝试主观/客观、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法,寻求更为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

(4)拓展成果应用研究。目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侧重在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检验阶段,检验土地利用过程是否达到最优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应扩展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注重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之间的权衡(trade-off),才能将评价成果更进一步的应用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中。

结合以上分析,初步拟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该框架采用“一对一”聚合模式,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要素层三个层级模式,指标要素的选择均以微观尺度数据为基础,由若干核心要素构成,可根据区域不同进行扩展,并可推演至中宏观尺度,实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在区域上的定量、定位、精确化评价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是对阶段性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检验,因此,在评价时,应对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评价研究,以便更好的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调控。

图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框架Fig.3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land use functions evaluation

(References):

[1] OECD. Multifunctionality: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M] .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1.

[2] Mander W U, Iggering H, Helming K E. Multifunctional Land Use: Meeting Future Demands or Landscape Goods and Services[M] .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2007.

[3] Verburg P. Progress in Land System Science: Global Land Programme 3rd Open Science Meeting[C] . 2016.

[4] Liu J G, Batistella M, Godfray C, et al. Global food security and land use in the telecoupled anthropocene: Global Land Programme 3rd Open Science Meeting[C] . 2016.

[5] Sullivan L O, Creamer R E, Fealy R, et al. Functional Land Management for Managing Soil Func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torage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Drainage Systems in Ireland[J] . Land Use Policy,2015,47:42 - 54.

[6] P é rez-Soba M, Petit S, Jones L. Land Use Functions-Multifunctionality Approach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Land Use Sustainability[C] . 2008.

[7] 刘超,许月卿,孙丕苓,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9):1087 - 1099.

[8] Wiggering H, Dalchow C, Glemnitz M, et al. Indicators for Multifunctional Land Use-Linking Socio-economic Requirements with Landscape Potentials[J] . Ecological Indicators,2006,6(1):238 - 249.

[9] Taleai M, Sharifi A, Sliuzas R, et al. Evaluat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nd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s[J]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2007,9(4):375 - 391.

[10] Reidsma P, K nig H, Feng S, et al. Methods and Tools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olici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 Land Use Policy,2011,28(3):604 - 617.

[11] 王枫,董玉祥. 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 资源科学,2015,37(11):2179 - 2192.

[12] 梁小英,顾铮鸣,雷敏,等. 土地功能与土地利用表征土地系统和景观格局的差异研究——以陕西省蓝田县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7):1127 - 1135.

[13] 王枫,董玉祥.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广州市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698 - 1713.

[14] Wiggering H, Mü ller K, Werner A. The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ality in Sustainable Land Development[C] . 2006.

[15] De G, Rudolf. Function-analysis and Valuation as a Tool to Assess Land Use Conflicts i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5(3 - 4):175 - 186.

[16] Scher B, Helming K, Wiggering H. Assessing land use change impacts-a comparison of the SENSOR land use function approach with other frameworks[J] . 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2010,5(2):159 - 178.

[17] 陈婧,史培军.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5):536 - 540.

[18] 朱道林. 土地管理学[M]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19] Verburg P H, van de Steeg J, Veldkamp A, et al. From land cover change to land function dynamics: A major challenge to improve land characterization[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3):1327 - 1335.

[20] Purushothaman S, Patil S, Francis I, et al. Participatory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using the land use functions framework: case study from India[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Ecosystem Services & Management,2013,9(1):2 - 12.

[21] 谢高地,甄霖,张彩霞,等. 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度量(英文)[J]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4):311 - 318.

[22] 陈睿山,蔡运龙,严祥,等. 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8 - 15.

[23] 李广东,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 . 地理学报,2016,71(1):49 - 65.

[24] Gebhard B, Reinfried M. Assessment of non monetary values of land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using spatial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 . 2001.

[25] Tao J, Fu M, Sun J, et al. Multi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zoning of crop production system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A comparative study of 31 provincial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J] .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4,19(5):1400 - 1416.

[26] 陈影,许皞,陈亚恒,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县域土地功能分类及功能转换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13):263 - 272.

[27] 杜国明,孙晓兵,王介勇.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2):232 - 244.

[28] Munda G. Social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operational consequences[J]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3(158):662 - 677.

[29] 甄霖,魏云洁,谢高地,等. 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的区域分析[J] . 生态学报,2010,30(24):6749 - 6761.

[30] Tao J, Fu M, Sun J, et al. Multi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zoning of crop production system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A comparative study of 31 provincial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J] .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4,19(5):1400 - 1416.

[31] Zhou D, Xu J, Lin Z. Conflict or coordination? Assessing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zation using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analysis[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77:136 - 147.

[32] Zhang J, Fu M, Zhang Z, et al. A trade-off approach of optimal land alloc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tability[J] . Ecological Modelling,2014,272:175 - 187.

[33] 周宝同.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探讨[J]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2):310 - 314.

[34] 李德一,张树文,吕学军,等. 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方法[J] .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8):1297 - 1305.

[35] Barton D N, Benjamin T, Cerd á n C R, et al. Assessing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multifunctional trees in pastures using Bayesian belief networks[J] . Ecosystem Services,2016,18:165 - 174.

[36] 杨雪,谈明洪. 近年来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演变及其关联性[J] .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5):733 - 743.

[37] Nguyen T T, Verdoodt A, Van Y T, et al. Design of a GIS and multi-criteria based land evaluation procedure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 at the regional level[J]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5,200:1 - 11.

[38] 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等. 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43 - 452.

[39] Odum H T. Emergy evaluation of an OTEC electrical power system[J] . Energy,2000,25(4):389 - 393.

[40] Mikul I H, Cabezas H, Vujanovi M, et 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cem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based on Emergy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J]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0:213 - 221.

[41] Baral N R, Wituszynski D M, Martin J F, et 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cellulosic biorefinery stillage utilization methods using emergy analysis[J] . Energy,2016,109:13 - 28.

[42] Mariana N, Soutullo A, Rodr í guez-Gallego L,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based land planning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voidance[J] . Ecosystem Services,2016,17:172 - 184.

[43] 尹珂,肖轶.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法的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 .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6):181 -185.

[44] 张丽君,符蓉,张敬波. 国土多功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全国分区评价[J] . 国土资源情报,2015,(9):3 - 6.

[45] 易秋圆, 段建南. 基于驱动力分析的土地利用社会功能评价研究[J] . 经济研究导刊,2013,(16):240 - 242.

[46] 彭建,吴健生,潘雅婧,等.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7(31):933 - 940.

[47] Liu X, Jiao P, Yuan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attribute functional urban areas under a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detection: A case study[J] .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6,462:827 - 836.

[48] 蔡运龙,霍雅勤. 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 . 地理学报,2006,61(10):1084 - 1092.

[49]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等.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J] . 生态学报,2016,36(8):2274 - 2285.

[50] Hermann A, Kuttner M, Hainz-Renetzeder C, et al.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landscape services in European cultural landscapes: An Austrian Hungarian case study[J] .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4,37(1):229 - 240.

[51] Taelman S E, Schaubroeck T, De Meester S, et al. Accounting for land use in life cycle assessment: The value of NPP as a proxy indicator to assess land use impacts on ecosystems[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50:143 - 156.

[52] 冯应斌,何春燕,杨庆媛,等. 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英文)[J] .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9):201 - 211.

(本文责编:王庆日)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Use Functions Evaluation and Its Prospects

HUANG An1,2, XU Yue-qing1,2, HAO Jin-Min1,2, SUN Pi-ling1,2, LIU Chao1,2, ZHENG Wei-ran1,2
(1.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on Land Use Functions (LUFs) to coordinate l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to promo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s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land use functions evaluation has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but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land use functions have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not yet unified. And there exists massive macro-scale research on administrative unit while the research of micro level is limited. The evaluation approaches like dimensional unified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model method is insufficient. In conclusion, based on promot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outcom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LUFs should be further reinforc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multi-classification, multi-level and multi-scale of LUF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the micro-scale evaluation research on LUFs should be enhanced. Also,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should be extended.

F301.24

A

1001-8158(2017)04-0088-10

10.11994/zgtdkx.20170315.133056

2016-12-14;

2017-0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冀北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演变研究”(41571087)。

黄安(1990-),男,四川雅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E-mail: hhanner@163.com

许月卿(1972-),女,河北定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多功能等。E-mail: xmoonq@sina.com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尺度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