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玲,刘 勇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成都 610213)
·休闲农业·
四川省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黎 玲,刘 勇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成都 610213)
[目的]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特征,试图找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衔接及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法对四川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机制。[结论](1)四川省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格; (2)四川省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者互动机制有待深入; (3)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在于民俗文化,创新基于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出路。[结果]四川省乡村旅游主要以生态农业与农业体验为主,且该省生态农业、农业体验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该省民俗旅游特点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民俗文化 乡村旅游 有机衔接 互动机制 四川省
乡村旅游凭借着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曾指出,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旅游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仅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乡村旅游游客接待数与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民俗文化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已逐渐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文化,它是由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民族来创造出来,用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和传承的文化,涉及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模式、生活习惯、民俗组织等; 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民俗节日、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艺术以及娱乐活动等。近年来,我国学者就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特性、民俗与旅游互动关系、民俗文化保护及民俗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展开深入研究。蒙丽琴[1]从乡村旅游的商品、市场及经济收益等3个方面研究民俗文化的特性,分析认为旅游产业中的商品构成是民俗文化特性的体现,而旅游产业的市场资源则是旅游者的消费心理需求。张曼婕[2]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认为应避免旅游发展对民俗文化产生不利影响,可通过村民参与、发展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等形式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郭凌、王志章等[3]通过对比乡村旅游新旧发展轨迹,论证了乡村旅游对于民俗文化的双重作用,并提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民俗文化的若干对策。王敏[4]认为区域文化的差异是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的根本,区域民俗文化特点决定着当地的旅游政策和发展的方向,指出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乡村文化的纯真性及独特性。基于理论层面的民俗文化对乡村旅游的贡献研究虽然较多,实证分析两者互动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文章以四川省为例,分析该省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特性,试图找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衔接及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
1.1 四川省民俗旅游资源
四川省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与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物质文化方面有:(1)民俗生产工具,乡村常用的灌溉工具是龙骨水车、简车等,农具主要有石硫、风斗、碧子、石磨解等; 捕鱼工具有各种渔网、卡钩、甩沟、花篮、罩等[4]。(2)民俗饮食,由于四川省位于我国内陆,气候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所以粮食主要以水稻和小麦为主,四川人米面皆食,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米制品主要有糯米饭、米耙、暖豆腐等; 面制品有米馍、油面等; 特色小吃有翁子耙、汤圆伏汁酒、皇尝饼、高炉烧饼、水麻酥等[5]。(3)民俗服饰,由于四川省有不少少数民族居住,所以在服饰方面有着各族特有的风格。例如彝家的鸡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 藏族的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由于在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所以产生了湘西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这3种类型的服饰风格[6]。
图1 四川省特色民俗工艺品
精神文化方面有:(1)民俗工艺品,四川民俗工艺品主要包括了风筝、彝族特色漆器、皮影木偶、泥塑工艺品、布老虎。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有刺绣、纺织、木雕等。(2)民俗音乐舞蹈,生活在四川盆地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多样广泛的民俗歌舞。目前现有的资料显示四川省内共有将近五百种舞蹈以及上千首民俗歌谣,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舞蹈有岳池灯戏、灯舞、万民伞舞、歌曲有四川清音、《昭君出塞》、《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7]。
1.2 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图2 2011~2015年四川省乡村旅游地区总收入
由图2得知,截止2015年底,四川省全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6023亿元,同比增长23.14%,一年内旅游产业增收1000亿元,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其中,国内乡村旅游收入5826亿元,同比增长24.23%,入境乡村游客达到了283.54万人次,同比增长16.8%; 外汇收入9.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4%。据统计, 2015年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所占全省经济发展的比例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了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其对于乡村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四川省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5.5元,比上年人均增加78.5元,增长16.54%,比全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1.1个百分点。据初步统计,相较于2011年, 2015年四川省乡村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23.1万增加到89.6万人,并且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超过400万人[8]。虽然四川省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渐趋合理,但产业结构仍不平衡。需要在全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几个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域,以点带面的来带动整个省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挖掘深度不够,展示形式单一,文化底蕴彰显不足。(2)社会精神民俗旅游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度差。(3)大众化旅游对乡村地的民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4)民众认识有限加上利益驱使,“伪民俗”、“庸俗化”有所显现。(5)乡村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跟不上,有些地区生产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6)利益分配不均,村民受益较小。
表1 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年份旅游人次(万次)乡村人均收入(元)从业人员人数(万人)201115895564231201219845876462201321836238574201424027045757201527058055896
从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特点来看,其乡村旅游开发受乡村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乡村旅游开展起点不高,规划开发水平较低,目前仍是以“农家乐”的形式为主,停留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阶段。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凸显,总体上没有形成系统的开发战略,基本维持着一种原生的形态。受到旅游发展水平的限制,四川省乡村旅游在民俗方面开发利用的广度和规模不够,目前主要以生态农业与农业体验为主,而该省生态农业、农业体验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该省民俗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因此,精神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四川省乡村旅游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可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
四川省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来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的形象代表。四川省乡村旅游资源除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之外,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也是需要重点挖掘的对象。而乡村旅游对于民俗文化来说,能够为民俗文化的繁荣提供基本的经济物质条件,强化乡村居民对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能够为乡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目前四川省乡村旅游开发仍过分依赖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商业化,不仅难于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一定程度降低了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四川省乡村有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且保存相对完整。尤其是边远地区的乡民仍在传承祖辈一代又一代的自然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等,均可成为当地旅游形象的创新载体[10]。民俗文化也在影响着旅游产品的设计,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乡村旅游吸引力。以四川省地域性、特色性的民俗文化为根基的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依靠民俗文化来充实乡村旅游的内涵,将四川省乡村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与繁荣
由于四川省有着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等特点,这就使得四川省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有着强烈的地域和民族气息。这些都能够成为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前来旅游,有效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当地政府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视也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繁荣与继承。这样,四川省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也就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9]。目前,随着四川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在逐渐的消失。而四川省民俗文化主要是依赖于乡村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四川省农村居民外流,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空间。基于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将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继承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转变乡村居民的守旧思想,提高他们认识民俗文化价值内涵的程度。此外,乡村旅游能够为民俗文化传播提供有效的途径,旅游能够通过人口流动将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旦有了合适的传播平台,民俗文化凭借着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而乡村旅游正好能够满足这个要求,通过旅游的平台让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旅游者能够在欣赏自然风光、品尝农家食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参与到农村的生活之中,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和放松。当地居民也可以通过旅游者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对外进行传播,达到民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目的,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
3.1 构建有效的互动发展机制
图3 四川省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机制
互动机制是通过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依存,以此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先通过民俗文化来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在形成初步的规模之后,依赖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再来对旅游产品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四川省存在的乡村旅游商品化、异质化等问题,要实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则离不开将二者有机衔接,并建立起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11]。
实现四川省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由于境内少数民族的数量较多,所以当地管理部门在建立四川省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机制时要通过积极沟通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程度,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并有的放矢对旅游政策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少数民族的切实利益。
3.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够让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且利用政府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既可通过政策惠农,还可通过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来加大对乡村旅游地区的配套设置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省政府则应在道路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完善道路建设来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前来旅游,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另外,政府还可通过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外来投资、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策略来提升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3.3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设计
乡村旅游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综合体现,同时民俗文化又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应加强民俗文化的创新设计。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时四川省应考虑多个方面因素的结合,创新产品既要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还要深挖民俗文化的内涵。如,在饮食方面:虽然川菜菜式多样,深受人们喜爱[12],但受川菜麻辣口味的影响,不少旅游者很难适应,旅游景区可适当调整川菜的口味,以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在旅游演出方面:客家族的龙舞,舞龙者皆赤膊上阵,上下腾挪,气氛甚是活跃,如设计观赏者用烟花(烟花是财运的象征)喷龙,前后追堵,让游客亲身体验龙舞的魅力,实现增强游客黏度的目的。通过创新形式树立乡村旅游特色,并形成当地旅游品位的代表,进而持续推广,是四川省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未来人文景观需要更加适应游客们的差异化需求。国家针对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起完善的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机制来实现乡村经济更好的发展。通过该文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四川省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格; (2)四川省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者互动机制有待深入; (3)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在于民俗文化,创新基于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出路。
因个人理论水平不足、研究范围不广,该文对四川省民俗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较为浅薄、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实地考察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以四川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及开发利用为切入点,以期为四川省乃至于全国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1]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农业经济,2014, 26(03): 105~106
[2] 张曼婕.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4, 53(14): 3430~3433
[3] 郭凌, 王志章.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空间生产——基于对三圣乡红砂村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家,2014, 32(04): 83~86
[4] 王敏. 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 32(05): 102~103
[5] 杨大蓉. 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 35(06): 65~70
[6] 李勇军, 王庆生.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 37(03): 128~133
[7] 李雪琴. 农村原生态民俗融入乡村旅游的思考.农业经济,2015, 35(06): 82~84
[8] 赵华, 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问题,2015, 32(04): 50~55
[9] 邓广山. 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 19(01): 41~43
[10]焦雷, 李晓东.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挖掘研究——以沂源三岔乡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7(06): 208~212
[11]樊友猛, 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旅游科学,2015, 29(01): 11~24
[12]良警宇, 李如月,仲兴.民族文化的适度开发策略与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一个撒拉族村落“农家乐”实践经验的讨论.青海民族研究,2015, 26(01): 9~13
THE MECHANISM OF ORGANIC CONVERGENCE AND POSITIVEINTERACTION OF RURAL FOLK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Ling,Liu Yong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al Industries,Chengdu 610213, 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but there are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U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lk custom and the rural tourism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n discusse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rural folk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en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rich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had the unique style of folk custom;(2) the folk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was still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3) the soul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was the folk culture, the innovation of tourist products based on the folk culture was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for rural tourism. Finally, it proposed on how to establish rural folk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enign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e study of folk cultur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and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conditions.
folk culture; rural tourism; organic cohesi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Sichuan provinc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333
2016-05-11
黎玲(1983—),女,四川遂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Email:liling198399@126.com
*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下四川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动力研究”(WHCY2015A5)
F592.7
A
1005-9121[2017]032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