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敖登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包头 014109)
·区域农业·
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分析*
乌兰敖登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包头 014109)
[目的]通过分析最典型的“双核”空间结构,试图将“双核”空间结构引用到内蒙古休闲农业的研究中,并为省域视角下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自身研究,在分析内蒙古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休闲农业“双核”空间构想。[结果]结果表明,呼和浩特以其突出的服务和集散功能作为“首核”,呼伦贝尔以其超强的吸引力功能作为“次核”,两市互补形成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但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品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 企业投资少,客源市场分散及服务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有隐患等问题,进一步提出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市场; 政府引导,加大各方投资,创建独特的休闲农业,吸引游客及提高服务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解决方案。[结论]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形成必将实现全省域休闲农业的整体升级,这也是一个区域休闲农业从欠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双核”空间结构 休闲农业 省域视角 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市人群的消费理念趋向于崇尚田园乡野,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之一,近年来,内蒙古以其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牧业,发展状况良好。但目前休闲农业同质、同构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内蒙古休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内蒙古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内蒙古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双核”空间结构指的是由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组成的区域,由经济地理学家陆玉麒[1]最早在1998年首次提出,这也是对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区域发展问题上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且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该方向的研究很快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同样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可尝试将“双核”空间结构理论运用到对其研究之中。
有关“双核”空间结构的研究,尹贻梅等[2]将“双核”空间结构理论引入到旅游研究与实践中,指出该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为理解港口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互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戴宾[3]开展的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研究,就是通过构建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双核”空间结构形态,形成成渝经济带,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同样全球最大的“双核”型空间结构是由全球最大的港口鹿特丹和内河港口杜伊斯堡组成,对莱茵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密集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尽管“双核”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已非常普遍,但将其引入到休闲农业中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而且已有的报道多数是直接套用“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研究思维[4],文章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展开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探讨,提出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为主核心和拥有世界上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呼伦贝尔为次核心城市的省域休闲农业“双核”空间构想,结合内蒙古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其构建和升级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为省域视角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图1 内蒙古自治区山地空间结构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型。经纬度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东西直线距离2400 km,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南北跨度1700 km,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8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内蒙古共有12个盟市,一般将其分为东、中、西部,其中东部为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及通辽,中部为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西部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及阿拉善[5]。从图1得知,东部主要以山地为主,而中部、西部则主要以高平原为主,这为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创下了天然条件。
作为休闲旅游一部分的生态游,在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及阿拉善盟等地形成的包括响沙湾旅游区、恩格贝沙漠生态旅游区及腾格里沙漠月亮湖旅游区等以观光为主的沙漠生态农业观光区已有一定的规模,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干旱地区,既能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度假,又能让游客享受清新自然的高品质生活。而东部地区,主要是将农林牧渔融入草原特色开展休闲农业产业,使得休闲农业不同于西部的观光型。东部有着天然的资源和丰富的草原文化等先天条件,将农林牧渔等体验式活动融入到休闲农业中,既可以使游客达到休闲的目的,又可以让游客了解蒙古族文化。
“双核”空间结构已成功应用到旅游、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等方面,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文件关注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内蒙古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域,如何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带动地方经济,构想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是该文的研究重点。
以呼和浩特为例,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7年农家乐游客达10万人次,收入达100万元。2008年呼和浩特市政府编制了《呼和浩特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09年呼和浩特的旅游主题是“城乡互动和谐游”,大力提倡乡村游。2006~2010年期间,呼和浩特的游客总数为3100万人次,总收入445亿元,大约以20%的速率增长,是同期呼和浩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1.4倍[6]。2011~2015年期间,更是在呼和浩特周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且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工作,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呼和浩特旅游的新亮点。2016年,呼和浩特市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游客总数为3458万人次,总收入617亿元,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7年呼和浩特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游客总数达3900万人次,总收入将达750亿元。目前呼和浩特市人口已超过300万,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必将给呼和浩特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呼和浩特发展比较成熟的休闲农业如武川县红耕文化体验区,其中马铃薯生产基地是全国优质产区之一, 2008年取得奥运会和残奥运的专供权,其博物馆的建设更是能让休闲度假的游客详细了解马铃薯的种类和种植历史[7],增长农业知识,这样使得休闲农业不仅仅停留在观光层次上。得胜沟集山水景色为一体,在深入挖掘其特有的北魏重镇、隋唐摇篮、红色圣地及绿色县城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成为发展呼和浩特市休闲农业的样板。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得以逐年发展,为稳固其在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呼伦贝尔为例,呼伦贝尔的旅游在2000~2002年还处于初始阶段,游客总数还在200万以下。2003年随着政府加大对其的专项投入和宣传力度出现转折,到2005年一直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该阶段是呼伦贝尔快速发展的阶段。2006~2010年更是开创了持续高增的局面,游客总数比2005年增长2.7倍,收入增长3.1倍[8]。2011年游客总数超过1000万人次,截止2016年游客总数超过1500万人次。呼伦贝尔的良好旅游发展趋势,为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 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形成条件
图2 农业综合体系框架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业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土地基础上,以农业为切入点,将农业和休闲相结合,融入旅游产业中,形成休闲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旅游、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的产业综合体(图2)。其中景观吸引核是关键,农业休闲综合体通常依托农村的观赏风光区、农田瓜果园及水际旅游区等,可以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真正达到休闲的目的。休闲聚集区是由景观吸引核带来的游客的各种休闲需求,包括传统民居、乡村风情区及垂钓区等,不仅可以使游客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还能亲自体验享受休闲带来的乐趣。农业生产区是以生产性为主要功能,包括农林牧渔的生产和经营,在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过程的同时,还能参与其中,充分体验休闲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居住发展带和社区配套网是农业休闲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当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休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聚集建设居民社区,构建核心基础,而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商业、金融等产业配套设施,与居民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体化公共设施。在此背景下,内蒙古针对自身的特点,从景观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和农业生产区三个方面,基于“双核”空间结构理论,打造内蒙古特有的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
2.2 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形成
内蒙古地域狭长,是我国最典型的长条状省级区域。由于“核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影响就像磁铁的磁场一样,影响力大小明显受到距离远近的影响。“双核”空间结构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使其在区位和功能上形成互补,是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综合上述研究,该文提出以呼和浩特凭借其突出的服务和集散功能作为“首核”、呼伦贝尔凭借其超强的吸引力功能作为“次核”的内蒙古“双核”空间构想。尽管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两市之间的距离为1450km,但是呼和浩特与呼伦贝尔之间的往返道路都是一级或二级公路,且在此过程中还能感受800多年前成吉思汗走过的路,无疑是休闲道路上的另一番体验,且还能从侧面带动两市中间城市的发展[9]。
因此,构建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可以实现东西部的有机结合,是内蒙古省域发展中的一种有效空间结构形态,更重要的是将呼和浩特特有的天然草原外部空间得以有效拓展,为内蒙古省域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2.1 首核-呼和浩特
在休闲农业中,“双核”空间结构一般由区域内休闲农业影响力最大的两座城市组合,在省域范围内,省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独特优势,在各个方法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省会,是内蒙古省域休闲农业发展的首要“核心”。
单浩杰[1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镇乡村休闲游的动机、对乡村休闲游的满意度及对交通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80%以上的游客向往乡村休闲游是基于它的休闲娱乐和纯净自然的乡村环境; 而在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交通和餐饮的满意度较高,分别为4.20和4.13; 对交通的需求是以1~2h为宜,自驾游为主,以上是针对呼和浩特居民所做的调研结果。目前呼和浩特市在交通方面已建成4E级国际白塔机场,有飞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邻近国家的国际航线; 有19条铁路干线、12条支线、5条地方铁路,与北京、兰州、银川等周边城市往返方便; 此外, 2004年开辟了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旅游出行交通都相当方便。
表1 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2.2.2 次核-呼伦贝尔
首府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的中西部,且首位休闲农业“核心”地位已经基本确立,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处草原腹地,具有传统的农业和牧业经济,有良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但是单一的休闲农业的辐射力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带动全省的整体发展,而次“核心”城市一般综合实力和省会城市不相上下,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高的城市,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的东北端,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草场占80%,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无污染源动物食品基地[11]。且近年来,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发展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游客总数从2000年151.5万人次发展到2016年的1553.6万人次,总收入更是从8.7亿元增加到527.7亿元,发展势头良好。且2014和2015年无论是旅游业的总收入还是国内游客数量呼伦贝尔都是仅次于呼和浩特,排名第二,尤其是2014年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只有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但在2016年略有下降,排名第三。尽管如此,也未能影响呼伦贝尔旅游业的继续发展。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去草原的游客有70%的旅游动机是观光、度假和修身养性[12],这与表1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2 2000~2016年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指标
年份游客总数(万人次)同比增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00015158720053616138746142992010980817121431210420161553658452772688 注:数据来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省域视角下休闲农业“双核”的形成,不仅要依靠丰富农业资源,还有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呼伦贝尔东临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接地带,其中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游客资源都相对丰富。近几年,呼伦贝尔市形成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其中以农家乐、垂钓园和采摘园为代表,有国家级示范县3个、示范点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自治区示范县1个、示范点5个,如扎兰屯市和额尔古纳市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鹿鸣山庄和阿荣旗东光村示范点等。而呼和浩特的休闲农业以城郊型休闲农业、风景区依附型园区和历史文化资源依附型休闲农业为主[13],两市在休闲农业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此外,呼伦贝尔已开通了广州至海拉尔的旅游包机、海拉尔-俄罗斯赤塔国际航线、满洲里-俄罗斯赤塔国际旅客列车及哈尔滨-海拉尔大型旅游专列等。随着鄂伦春旗嘎仙洞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为呼伦贝尔的旅游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道路交通。
在省域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构建中,根据城市的农业功能,可以将休闲农业“核心”分为三大类:即休闲农业服务“核心”、休闲农业吸引“核心”和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双重“核心”。由于每个城市的实际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客观存在差异,休闲农业“核心”的“特长”不同,进而导致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类型也各有不同。从理论上看, 2个休闲农业“核心”的组合可能形成6种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类型,即:(1)休闲农业服务“核心”—休闲农业吸引“核心”; (2)休闲农业服务“核心”—休闲农业服务“核心”; (3)休闲农业服务“核心”—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 (4)休闲农业吸引“核心”—休闲农业吸引“核心”; (5)休闲农业吸引“核心”—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 (6)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在实践中,目前比较常见的是休闲农业服务“核心”—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但发展趋势和方向是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休闲农业服务与吸引“核心”。因为任何一个休闲农业“核心”都在力图成为集休闲农业服务“核心”和休闲农业吸引“核心”于一体的“完美型”休闲农业中心城市,以此来确保其绝对的“核心”地位。当前国家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鼓励政策不断出台,为内蒙古发展休闲农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内蒙古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不断完善,呼伦贝尔主要承担休闲农业吸引职能,呼和浩特主要承担对国内外游客流的集散与服务功能,“双核”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政府的休闲农业合作协议层面,更多地应体现在休闲农业交通、田园(草场)风景建设及“双核”构建在休闲农业线路设计、接待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一旦两者在强化省域休闲农业形象和吸引力方面取得联动效应,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将快速形成。
3.1 “双核”空间结构的有利因素
呼和浩特地域宽广、交通便捷,为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14]。截至2016年呼和浩特休闲观光和农家乐已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其中有5303户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营业额达5亿元,且香岛生态农庄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17年,呼和浩特市将在农业新兴产业发展中,以绿色农畜产品展销、展览为主,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链条10个。呼伦贝尔融地方文化、民俗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是继草原和森林休闲农业之后又一发展特色, 2016年,呼伦贝尔以《呼伦贝尔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呼伦贝尔市旅游特色小镇规划》为指导,结合“十个全覆盖”,重点打造室韦苏木、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鄂温克旗锡尼河苏木等10个特色乡村休闲村镇。目前呼伦贝尔市共有家庭接待户600多家,自治区级星级家庭旅游接待户28家,其中有13家为五星级接待户。
依托呼和浩特市首府地位优势发展的观光农业成功地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如2015年开馆的赛罕区现代农业观光园,它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涉农项目最多的观光农业基地,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民“周末短途游”的目的地[15]。此外,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打造以国家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及祥如休闲农庄等特色休闲农业为主的观光路线,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文化等优势正在实现“一日游”向“两日游”的转型。整体来看,呼和浩特的休闲农业主要以短途和周末游为主,其休闲农业辐射作用体现在城市和周边县域方面。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休闲农业发展对交通的依赖性已不再过多依赖沿江或沿海港口,现代化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等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睐。
呼伦贝尔的草原以其辽阔、坦荡、蕴含“天人合一”的文化而闻名,主要包括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的岭东与岭西草甸草原景观、海拔1200~1500 m一带的山地景观及在高原中西部的草原景观,在此背景下发展的呼伦贝尔休闲农业已有一定规模,针对其尚未形成大型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组织程度化较低,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休闲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扶持休闲农业资金力度不够等问题,依托“双核”结构挖掘呼伦贝尔休闲农业特色资源从而实现跳跃式发展,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 “双核”空间结构的制约因素
内蒙古的草原景观和民族文化底蕴是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基础,截至目前相关“双核”空间结构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16-18],而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尤其是休闲农业的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2.1 休闲农业产品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
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替代的,但在此背景下发展的休闲农业观光和农家乐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以草原观光为主,主要集中在观光层次。且内蒙古地区的休闲农业季节性受农业资源和季节性的影响,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独特的草原资源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两市的休闲农业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尤其每年大约只有100d的时段适合休闲旅游,也是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旺季,主要集中在7~9月,游客数量占全年游客的80%以上,而且8月份一个月的游客总人数占全年的20%, 10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休闲旅游都处于淡季[19]。
3.2.2 企业投资少,客源市场分散
内蒙古除了少有的几家国企外,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个人投资建设,且存在规模经营小、分散管理、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及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很难再向内投资其他产业。内蒙古周边的省份,如北京、河北、宁夏、新疆等地日益发展的草原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20-22],抢占了内蒙古境外客源市场。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内蒙古缺少合适的休闲农业项目,导致游客在该地区的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相对于北京、河北等经济发达和交通更便捷的地区,游客更倾向于就近“草原”消费。
3.2.3 服务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有隐患
由于内蒙古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组成的“双核”空间结构中休闲农业多数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而牧民作为内蒙古休闲农业重要的参与者,普遍存在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水平较低等现象。
随着游客的大量进入和休闲农业活动区域的延伸,休闲农业设施集中分布区周围出现大面积的破坏。据统计,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呼伦贝尔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且以每年2%的速率继续发展[23]。此外,就7~9月的以观光草原风光为主的休闲农业为例, 3个月的游客、服务人员及供游客游玩的牲畜对草原的踩踏,仅面积变化数据是说明不了它的破坏程度的。同时, 7~9月为雨水丰沛的季节,过后雨水开始减少,也就是说旺季一旦过去,草原自身恢复的自然条件即最重要的水资源得不到供应,而人工灌溉又不切实际,随着游客的继续增加,草地的生态环境难以维持,更达不到可持续发展[24]。
4.1 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市场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便是在同一省域内,在同样的省域文化背景下也是如此。每个城市都应遵循差异化战略,避免城市雷同化,避免加剧省域内城市之间的竞争。内蒙古虽然整体上强调草原文化、避暑胜地等休闲特点,但具体到每个城市,却似乎都是草原上的“明珠”,没有太大差异,这就很不利于延长外来游客在内蒙古地区的停留时间。所以在内蒙古草原、民族风情总体形象之下,必须打造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城市,对游客形成全域化休闲农业吸引体系。
首先,应推进省域休闲农业系统的地域分工,减少大规模场馆、设施的重复建设。呼和浩特应在休闲农业接待服务比较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休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活动项目,提高城市休闲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呼伦贝尔则应更充分发挥其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培育更多的能代表休闲农业形象的精品。其次,应推进丰富休闲农业的发展。每个城市在挖掘自身独特农业资源的同时,打造只属于自己的休闲农业品牌。呼和浩特在凸显其服务质量的同时,应继续加大对本地黄河地区自然风貌观光,以回民区段家窑莜面产品为特色的农家乐等开发,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应。呼伦贝尔依托别样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农耕文明,因地制宜地开发休闲农业,既体现当地农业的特色,又丰富了休闲农业市场。
4.2 政府引导,加大各方投资,创建独特的休闲农业,吸引游客
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内蒙古休闲农业产业受到高度重视。政府应在综合分析社会发展变革趋势、产业转型方向及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休闲农业的投入,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突破内蒙古资源跨度大、季节性强等制约,促进产业融合,编制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的高质量、可操作、能落实的休闲农业发展战略。“双核”两市在政府主导下成立旅游投资公司,以公司为龙头,吸引有实力的休闲农业景区、农家乐及观光园等各类休闲农业产业,组成专业化集团,带动内蒙古全省域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
在内蒙古省域视角下,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都应强化全局观念,积极推进地域互补型合作,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目的一体化进程,打造整体形象,在潜在旅游者心中树立两者属于同一省域休闲农业目的地的印象。由于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等因素存在,城市之间必然客观存在地方主义,竞争无法完全避免。但在省域全局层面,只有发挥休闲农业“双核”联动效应,才能有效地树立省域下的良好形象并提升整体吸引力。在休闲农业产品与线路设计上,合作推出更多省域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以往呈现的“城市-草原-沙漠-帝王陵”精品线路已经成为了省域旅游产业品牌。休闲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源于吸引物的核心吸引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以及大环境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整体吸引力。在对外宣传方面,应积极发挥省域整体效应,利用内蒙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十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农业、文化、牧业及扶贫等领域融合的发展机制,形成“四季皆可游”的休闲农业产品供给结构,贯穿东西休闲农业通道,强化与周边省区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内蒙古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4.3 提高服务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最终理想发展目标是省域一体化和全省域平衡发展,但这需要一定的发展演化历程。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组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对省域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起到强大的辐射作用,比单核的辐射范围和强度更大,更有利于省域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人才方面要着重大量培养当地一线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培养从业人员,还要培养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因为只有将当地人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解决当地休闲农业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也才能适应省域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休闲农业要继续发展,天然的资源也要保障不被破坏,这就要求当地工作人员加强休闲农业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检测,进行综合评价、动态分析及检测,保证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此外,还要科学管理、规划休闲农业,做到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因为在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同时并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会影响收入,反而会增加收入[25]。
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的内蒙古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构建遵循从“单核”到“双核”的基本发展逻辑,在实践中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是目前多个省区出现的典型现象,也是一个省域休闲农业从欠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呼和浩特以其突出的服务和集散功能作为“首核”、呼伦贝尔以其超强的吸引力功能作为“次核”的内蒙古“双核”空间构想,随着交通体系的不断升级完善以及吸引物体系空间格局的日益演变,必将影响内蒙古休闲农业产业空间结构的变迁。
内蒙古幅员辽阔,在我国版图上几乎横贯东西。由此内蒙古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即由“双核”向“多核”推进。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的休闲农业“双核”空间结构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的构建,以及内蒙古休闲农业“多核”空间结构是该文今后的研究方向。
[1] 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 17(4): 44~48
[2] 尹贻梅. 沈阳——大连区域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3): 82~85
[3] 戴宾. 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6): 23~26
[4] 王海飞. 双核结构视角下的区域空间联动模式研究——以兰州-西宁经济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2013,(3): 80~85
[5] 李明轩, 孙欢.内蒙古东西部区域差异性分析.财经界(学术版), 2014,(8): 14~15, 36
[6] 张丽娟.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11): 176~177
[7] 武聪明. 武川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北方经济, 2009,(22): 39~40
[8] 张颖.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整体开发思考.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9] 智颖飙, 王莹,张荷亮,等.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庙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 247~252
[10]单浩杰. 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的实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5): 203~208
[11]陈宝瑞, 朱立博,李刚,等.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特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04): 67~71
[12]赵红霞, 张秀卿,宋福荣,等.基于旅游市场分析下的呼伦贝尔市草原旅游发展初探.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1): 183~188
[13]李慧. 浅析呼和浩特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09): 3~4, 13
[14]丛琦. 呼和浩特市发展休闲旅游浅析.北方经济, 2011,(24): 61~62
[15]佚名. 赛罕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健康稳步发展.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8): 59
[16]吴传清, 陈翥,周晨晨.双核型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基于学说史视角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 2015,(4): 138~143
[17]严春艳. 渭南市建立旅游双核结构的可行性.湖北农业科学, 2012,(2): 422~425
[18]万代黎. 分形理论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分析.商业经济研究, 2016,(8): 98~101
[19]周永振, 王羽.基于季节性因素的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内蒙古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06): 91~95
[20]黄杰. 天高气爽 天然的避暑胜地 芳草如茵 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五珍遍野 度假休闲的理想地 坝上草原 体味天穹压落云欲擦肩的意境.中国地名, 2015,(6): 40
[21]王友文, 李敏.中哈两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模式探析——以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为视角.西部学刊, 2015,(10): 71~76
[22]孙琨, 钟林生,唐承财.青藏地区草原旅游活动环境影响比较研究——以玛曲草原为例.资源科学, 2013,(11): 2209~2216
[23]毛欣欣, 王广利.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0,(6): 1~4
[24]杨智勇.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区划及其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1): 205~213
[25]杜荣.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ANALYSIS ON "DUAL-CORE" SPATIAL STRUCTURE OF LEISUREAGRI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Wu Lan Ao D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Baotou 014109,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ypical "dual-core" space structure to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vincial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and provide the "dual-core" space idea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utstanding service and distribution function were the "core" in Hohhot, the strong attraction function was the "core" in Hulunbeir, which formed the "dual-core" spatial structur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such as a single product which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eason, low business investment and low service level, and wea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o enrich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market,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under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creating unique leisure agriculture to attract more tourists, improving service levels,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dual-core" space structure can achieve the overall upgrade of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province. It was also a necessary s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 from underdeveloped stage to the advanced stage.
"dual core" spatial struc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provincial perspective; Huhhot; Hulunbeir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327
2017-01-25
乌兰敖登(1971—),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英语、民俗文化、旅游管理。Email: 383184340@qq.com
*资助项目:内蒙古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土默特区域文化保护及文化旅游项目科技开发研究”(201505047)
F323.4
A
1005-9121[2017]031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