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2017-06-05 14:18朱连磊丁黎黎
海洋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洋文明制度

赵 昕,朱连磊,丁黎黎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赵 昕,朱连磊,丁黎黎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生态文明是建设海洋强国和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经济新常态下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离不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和支撑。因此,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维度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分析了其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常态

引言

近年来雾霾天气日渐增多,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的巨大危害。随着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显现,过往以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社会发展驱动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成为摆脱资源约束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创新驱动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是替代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因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的目的是契合的。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的决策重点,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1,2]。我国海洋国土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千米,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9.4%(64 669亿元)[3],海洋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海洋意识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根据生态文明定义和内涵的研究,海洋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总结为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遵循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客观规律,统筹兼顾人与海洋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海洋文明形态[4-8]。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人口、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洋生态文明主要包括海洋生态意识文明、海洋生态行为文明、海洋生态道德文明、海洋生态制度文明和海洋生态产业文明等[9]。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加深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须遵循协调、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调和海洋综合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创新驱动,需要依靠创新不断提高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能力,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本文将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内涵,论述创新发展战略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

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

金融危机后政府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拉动经济增长,但四万亿的财政投资过多投向产能过剩行业,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随着经济增速下降,逐步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0]。“新常态”的详细阐述,明确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进一步上升为中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逻辑起点[11-13]。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以往的经济驱动因素作用正逐渐减弱,只有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维度,创新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应以理论创新为滥觞,制度创新为依托,科技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为深化。

1.1 理论创新

社会的进步需要先进理论的引导,对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中国尤为重要。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应用理论,会导致理论的教条化,理论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不会因脱离实际而失去其应用价值。理论创新是指人们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提高认知获得新理论、新思想和新知识的过程,也是现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单在于科技的落后,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思维固化和理论僵化,缺乏思维的批判,仅从历史中收获经验,不能形成适应于时代的理论。没有新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社会缺乏理论的指引,只能一步一步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金融经济形势和国家建设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循守旧会造成停滞不前,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4]。发达国家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和新科学体系。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清晰地描述了现阶段的经济运行状况,“新常态”阐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个全面”阐述了新时期的战略布局;“中国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奋斗目标。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和拓展了新的思考视角。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理论创新有助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助于理论的丰富完善,更加有效、客观、真实地指导实践;有助于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1.2 制度创新

制度能刺激经济社会发展,也能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不应是永恒不变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制度创新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制度替代效率较低制度的过程,变革现行制度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成本,改变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的不健全使得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运行效率低下,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的调动,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制度创新,只有变革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障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

改革是对旧制度、旧生产关系和旧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或根本性变革,改革本质是一种制度创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经济经历了从濒临崩溃到蓬勃发展,成为世界奇迹的巨变,经济年均增长9.8%(1979—2012),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15]。过往三十多年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运用制度创新把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部门的过程,增加了产出和财富积累,实现了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改进。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制造位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及利润率低,而中国创造则是向产业链前端和利润率高的研发设计转换,这一过程需要伴随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保障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制度创新优化了制度环境,逐渐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孕育出新了的社会秩序,因而,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

1.3 科技创新

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深入人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6]。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强盛与否;尤其信息革命后,更显著的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科技创新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环境污染、资源瓶颈等问题均有赖于科技进步寻求解决之道。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劳动者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政府投入增加,将逐渐成为带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酝酿,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才不会重蹈错失工业革命导致的落后。科技创新有利于创造新的需求、改变旧的产业和培育新的产业,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有利于紧跟世界的发展步伐。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数量的基础上,才能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4 文化创新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中华文明曾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内陆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之落后于西方文明。现代国家文化的竞争已与军事、经济实力的竞争并驾齐驱,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6]。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依然屹立于世界之列,源于中华文化没有中断。经历了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传统文化在与近代西方文明不断地碰撞、冲击和融合之后,中华文化一直在延续和传承。在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不停地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竞争力,建设文化强国。

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内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向文化强国转变。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创新精神,反映了国民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的发达程度,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17]。文化创新可以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缺点,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升华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文化创新可以引领思想解放,可以塑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可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可以推动人的进步,对理论、科技和制度的创新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污染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海洋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紧密相关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重视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本质,分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图1),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2.1 理论创新引导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懈地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理论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绿水青山论是对“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等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创新的产物。

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才能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视野,引导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1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理论为指导,须转变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开发的理念,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须遵循海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排污监管,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须坚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经略海洋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为代价。构建海洋绿色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研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发展海洋经济须兼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理论创新,用新的发展理论引导海洋经济的发展,指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存,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1 创新驱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Fig.1 The path of innovation driven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2.2 制度创新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创新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需不断完善,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让制度创新走在违法行为的前面。海洋生态文明制度、法规,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基础。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坚持制度创新,改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制、体制约束,加快完善有利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是实现海洋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2015—2020年)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实现路径和时间表,这标志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确切的制度保障。同时,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复杂问题需要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完善。制度创新有利于健全市场化机制,优化海洋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科学合理开发海洋的新局面。

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把成熟的经验制度化、标准化,通过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配套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制度创新要以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区划为蓝本,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办法,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3 科技创新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则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科技创新有利于海洋环保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培育低碳、循环、绿色的海洋新兴产业,有利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海洋经济升级,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在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要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科技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1)有助于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有利于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将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利用新的清洁能源代替现有能源,拓展能源利用空间;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高效节约地利用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3)科技创新使得认识改造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保护能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也有深远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引发认识论的革命,而认识论的更新必然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22]。因此,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认识海洋改造海洋的能力,还有助于形成海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2.4 文化创新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种契合人类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因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海洋文化建设。当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近海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我国公民海洋意识普遍欠缺,迫切需要文化创新以提高海洋忧患意识、海洋责任意识、海洋道德意识和海洋价值意识。文化创新有利于形成热爱、保护、尊重海洋的文化氛围,良好文化氛围可以带动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进一步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从而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善待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生态文化创新是人们对待蓝色海洋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

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文化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不仅将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将有利于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文化创新繁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实践:(1)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海洋文化强化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海洋文化的熏陶使人们自觉地尊重海洋、保护海洋,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对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利用海洋文化遗产和传统海洋习俗,发展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等服务型行业,可产生直接地经济效益,改变过去仅依靠海洋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弊端,有利于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同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3)文化创新要解放思想,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发挥新闻媒介和舆论宣传教育的作用,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水平,营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海洋的相互关系,是一项复杂的体系建设。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海洋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新的国家核心战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更加重视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本质,进而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1 建立完善的海洋理论,有序合理的开发海洋

随着陆地可利用资源的减少,开采难度和成本增加,迫切需要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替代资源。面积广阔的海洋蕴藏了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等资源,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战略中心转向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过往由于缺乏完善海洋理论的指引,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捕捞,使海洋渔业产量下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降低,造成海洋珍稀物种的灭绝,损害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不合理、不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破坏近岸红树林和河口环境,造成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完善海洋理论,合理有序的开发海洋将影响着海洋的生态平衡,影响着海洋的生机与活力,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

3.2 健全海洋法律体系,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涉及海陆两方面,必须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对其予以保障,才能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现行法规不能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法律法规的修订相对缓慢。我国海洋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分散管理方式的体制形式,部门利益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23]。海洋监督和执法力度不够,海洋执法过程存在不到位等现象,海洋制度的执行效果与期望目标相差较大。迫切需要海洋专业人才的投入,国家政策上的优先和重视,建立健全海洋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及有效的监管制度。

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2001—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从9 518.4亿元增加到64 669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增长了5.79倍。但海洋科技投入不足制约着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存在过度开发和开发不合理现象。海洋主导产业仍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等传统产业,海洋新能源能源、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教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不高,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海洋开发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4 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依然没有消除,公众的海洋知识、海洋意识普遍有所欠缺,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海洋文化未形成。应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洋文化的系统性海洋教育的力度,形成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海洋意识;加大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的宣传,增加公众接触海洋信息的机会,使之能系统地了解海洋,自觉地形成海洋意识;传承、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遗产和传统海洋习俗,增加海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完整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指导等,使海洋文化建设同步于经济发展步伐。

[1]新华社.胡锦涛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2-11-08.

[2]国务院.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十三五规划[R].2015.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6[R]. 2016.

[4]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4):4-5.

[5]王治河.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6):46-50.

[6]马彩华,赵志远,游 奎.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172-177.

[7]厉丞烜,张朝晖,王保栋,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51-58.

[8]张 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84-87.

[9]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4):40-42.

[10]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 [N].人民日报,2014-05-12.

[11]新华社.中共中央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7-30.

[12]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13]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方面全面阐释“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12-11.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5]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R].2013.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17]云 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18]黄文帝,杜尚泽,丁 伟.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

[19]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M/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15-11/04/c_128392424.html.

[20]吴大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6-10-14.

[2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3-11-1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013-11/15/c_118164235.htm.

[22]路甬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求是,2006(21):14-16.

[23]王 琪,张 川.海洋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变革取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3-17.

Path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ZHAO Xin,ZHU Lianlei,DING Lili
(College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strategic need to build a sea power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and society.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nnot do without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green economy,circular econom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vides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support for the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system inno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and analyzes itsrolein and thepath selection ofthemarine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o as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man and sea.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New normal

F205

:A

:2095-1647(2017)01-0046-09

2017-02-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性海洋灾害恢复力评估及市场化提升路径研究” [15ZDB1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风暴潮灾害脆弱性测度及损失补偿对策研究” [71373147];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tsqn20161014]

赵昕,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经济计量分析、数理金融与风险管理研究,E-mail:zhaoxinouc @163.com。

猜你喜欢
海洋文明制度
请文明演绎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漫说文明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某些单位的制度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