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沿江沿边与内陆城市经济梯度问题研究

2017-06-05 14:18:19刘大海李晓璇邢文秀
海洋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内陆区位梯度

刘大海,李晓璇,李 森,2,邢文秀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区域经济】

中国沿海沿江沿边与内陆城市经济梯度问题研究

刘大海1,李晓璇1,李 森1,2,邢文秀1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基于区位商理论,构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指标——人口区位指数,系统测算2000—2014年中国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探索沿海、沿江、沿边与内陆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明显高于内陆城市,说明城市间存在经济梯度;沿海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最高,表明海洋这一区位因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发现行政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从空间布局、时间次序和数量分配三个视角,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对策建议,为缩小海陆发展差距、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参考。

人口区位指数;经济梯度;对策研究

引言

“十三五”是中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折期。中央提出要尽快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新布局。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带和沿江(长江)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战略重点[1]。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提出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逐渐得到了国家重视[2]。在这样的背景下,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与内陆城市发展出现明显的梯度差异,海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引起关注。如何依托沿海、沿江、沿边经济带,进一步挖掘中国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成为实现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深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问题并提出战略建议,首先需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呈现显著的沿海、沿江、沿边与内陆城市的梯度差异?若存在,其梯度差异演变呈现什么样的走势?二是该演化过程中,除了沿海、沿江、沿边的显著地理区位优势外,是否还存在资源区位和行政区位的显著差异?

目前,关于以上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或沿边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和经济梯度两个方面。在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方面,李胜兰等[3]从发展条件、政策优惠、发展道路入手,将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进行对比,并试图寻找适合沿边地区的发展模式;陈文科[4]通过分析沿江经济带崛起在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以互补互动为中心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在经济梯度分析方面,刘大海等[5]以海陆二元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理论对我国海陆间经济梯度差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郑鑫[6]基于“梯度系数”对我国的经济梯度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及原因。

基于以上,本研究探索构建了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指标,用以比较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经济梯度差异,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剖析,分析规律,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战略新布局提供参考。

1 指标构建与测度

基于区位商定义,可构建一个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人口区位指数,以探究中国海陆经济布局现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涉及城市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中的290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沿海城市是指拥有海岸线的直辖市和地级市;沿江城市是指除沿海城市以外,位于长江、黄河沿岸及拥有优越港口河运条件的直辖市和地级市;沿边城市是指除沿海城市以外,地处我国边界的地级市;内陆城市是指除以上三类城市以外的其他地级以上城市。

1.1 指标说明

区位商(亦称区位熵)原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它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用于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判定的重要指标[7]。本研究基于区位商定义,构建“人口区位指数”,定义和公式如下:

人口区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特定时期内的GDP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与该地区人口数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Qti为t时期内第i个地区的区位商,GDPti、Nti分别为时期内第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数,GDPt、Nt分别为时期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和总人口。若Qti>1,则表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单位比重人口能创造更多的GDP;反之,则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Qti的值越大,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实际上,式(1)通过变形可以转换为:

也就是说,人口区位指数的实际意义是指一个地区特定时期内的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若Qti>1,则表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测度结果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拥有290个地级以上城市。通过测算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得出人口区位指数较高的前30个城市(见表1)。

表1 2014年人口区位指数值较高的前30个地级以上城市Tab.1 Top 30 cities with higher PLI in 2014

可以看到,2014年人口区位指数较高的前3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6个城市属于沿海、沿江、沿边城市,说明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确实正在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其他4个城市中,北京市为中国首都,鄂尔多斯市、大庆市和克拉玛依市为资源型城市,同样具有独天得厚的发展优势。

2 分析与讨论

2.1 梯度差异分析

为深入研究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经济梯度差异,对2000—2014年29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进行系统测算,分别计算出沿海城市(52个)、沿江城市(68个)、沿边城市(17个)、内陆城市(157个)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见表2)①在29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4个城市存在两种属性,包括:呼和浩特市(沿江、沿边城市)、佳木斯市(沿江、沿边城市)、南通市(沿海、沿江城市)和嘉兴市(沿海、沿江城市)。。

可以看到,2000—2014年期间,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虽有些许变化,但均明显高于内陆城市,可说明城市间存在经济梯度。其中,沿海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最高,是内陆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均值的两倍多,体现了海洋这一区位因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沿江城市和沿边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总体上略大于1,说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陆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均值在0.7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2 2000—2014年中国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均值Tab.2 China’s urban PLI average values from 2000 to 2014

以2014年为例,2014年中国52个沿海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最高值为9.16(深圳市),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的城市有34个,占比65.38%;68个内河沿岸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最高值为3.96(苏州市),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的有34个,占比50.00%;17个沿边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最高值为4.13(克拉玛依市),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的城市有4个,占比23.53%;157个内陆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最高值为4.94(鄂尔多斯市,资源型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的城市有35个,占比22.29%(见表3)。从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的城市占比可以看出,沿海城市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比重更大。

表3 2014年中国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分析表Tab.3 China’s urban PLI analysis table in 2014

值得注意的是,不具备显著地理区位优势的内陆城市中有22.29%的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也就是说,有35个内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4)。经过分析可发现,这些城市多为直辖市(1个)、省会(10个)或资源型城市(13个),具有行政区位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其人口区位指数均值(1.61)明显高于内陆其他城市(0.52)。

表4 2014年内陆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大于1的地级以上城市Tab.4 The inland cities whose with PLI higher than 1 in 2014

2.2 演变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城市间确实存在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城市发展的经济梯度,且直辖市、省会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梯度差异较大。以下为2000—2014年期间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及内陆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均值变化情况(见图1)。

图1 2000—2014年中国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均值变化趋势图Fig.1 China’s urban PLI average value trend chart from 2000 to 2014

整体上看,中国城市人口区位指数均值的变化曲线有收敛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城市间经济梯度差异正在下降。具体来看,沿海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逐渐减小,沿江城市的人口区位指数持续增大,沿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认为:(1)海洋赋予了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使其优先获得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巨大政策红利,但是随着要素资源的日趋饱和,沿海城市的发展优势在逐渐减小;(2)在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支撑下,沿江经济带逐渐实现了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基本实现了沿江城镇布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优势得到持续增强,促进了沿江经济带中上游广阔腹地的经济发展;(3)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兴边富民”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边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边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周边关系趋于稳定。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待提升。

3 对策与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构建沿海、沿江、沿边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国区域经济战略新布局对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经济梯度差异与演变趋势,本研究从空间布局、时间次序和数量分配三个视角[8],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基于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立足空间资源差异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提升海洋经济开放水平提升了良好平台,沿海城市应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突破金融投资瓶颈,加大对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海铁联运能力,大力发展内陆无水港,扩展沿海发展红利的前沿辐射地带;沿江城市应立足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沿江经济带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等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下游产业转移,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形成中部崛起新的经济支撑带;各地方开放态势“地图”显示出沿边城市的地缘战略价值,沿边城市应加强跨境合作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各国产业向沿边合作区转移,形成边境贸易往来的开放窗口。从而把沿海地区建设成经济增长的前沿阵地,把沿江地区建设成中西部发展的新枢纽,而沿边地区则形成边境贸易的重要门户,形成经济增长、中西部崛起和对外贸易合作的有机衔接。

3.2 基于时间次序的对策建议

科学安排海陆开发时序,尽快增强产业集聚优势。“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推动海洋产业、临港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沿海城市应依托政策和区位优势,做好科学定位、明确发展优势与重点,优先发展增值空间大、产业互动性好、资源互补性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同时逐步做好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以及与陆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沿江城市应有序提升黄金水道功能,推进干线航道系统治理,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沿边城市应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与特殊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统筹管理。

3.3 基于数量分配的对策建议

预测要素流动趋势,优化海陆资源配置。新常态下,资本、人才、技术、产品、信息等要素在海陆间以及与沿线国家间的流动将会更为频繁。沿海、沿江、沿边及内陆城市应利用这一契机,根据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要素流动方向、规模和速率,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从行政、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构建资源配置策略,提升海陆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引导战略实施。各地区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完善经济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打通资源流通渠道,引导要素资源有序流通,实现陆海联动、江海联动、边海联动,打造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局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是环境承载力已接近饱和,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依托科技、人才等要素走“创新引领”战略,建立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做好相关要素的溢出和转移工作,以海带陆,海陆联动,形成经济增长的前沿辐射带;沿江地区立足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沿江经济带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设计招商引资、劳动力引进、输送与培训管理体制,促进流域沿线产业优化转移;沿边城市应合理设计跨境合作园区建设,打通跨境要素流通障碍,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边境贸易的开放窗口;内陆城市应积极加强与沿海、沿江、沿边等区域战略的呼应联动,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红利引向内陆地区,形成经济崛起的后备力量。

4 结语

打造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新常态下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陆海统筹、东西共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研究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经济梯度差异与演变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对策,对区域经济新布局的形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战略意义。

本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模型,运用指标“人口区位指数”对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测算和深入分析,证明了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经济梯度差异的存在。通过模型构建,对各区域人口区位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经济梯度差异的演变趋势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区位因素、资源因素和行政因素在城市经济梯度差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城市经济差异的逐渐缩小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此外,基于区位商定义探索构建了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指标——人口区位指数,经实践发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计划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加强这方面研究和应用。

[1]陆大道,樊 杰,刘卫东,等.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35-54.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 OL].(2012-02-21)[2015-05-07].http://www.agri.cn/cszy/ BJ/whsh/ncwh/201202/t20120221_2486222.htm.

[3]李胜兰,冯 锐,申 晨.沿海开放与沿边开放: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定位与战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2):54-57.

[4]陈文科.沿江经济带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学家,1997(3):95-103.

[5]刘大海,李晓璇,邢文秀,等.我国海陆经济梯度差异测度及趋势研究[J].海洋经济,2015,5(5):20-25.

[6]郑 鑫.我国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7]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1-82.

[8]刘大海,纪瑞雪,邢文秀.海陆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Gradient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Coast,the River,the Border and Inland

LIU Dahai1,LI Xiaoxuan1,LI Sen1,2,XING Wenxiu1
(1.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Qingdao 266061,China;2.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Based on the Location Quotient,the paper builds a new indicat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and location index(PLI)to measure the urban population and location index from 2000 to 2014 and explor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ient difference and the tendency of it among the cities along the coast,the river,the border and inlan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LI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coast,the river,the border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land cities'and there are economic gradients among cities.Coastal cities'PLI average is the highest,showing the effect that the ocean gives to it,and it is also found that administrative location advantage and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bove,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space layout,time order and quantity distribution to narrow the sea-land development gap and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iciently.

Population and location index;Economic gradient;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207

:A

:2095-1647(2017)01-0039-07

2017-02-06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1505001];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1205001];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1405025];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项目 [1511411700023]

刘大海,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与海洋政策。E-mail:liudahai@fio.org.cn。

李森,男,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E-mail:leeson0608@163.com。

猜你喜欢
内陆区位梯度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应用数学(2020年2期)2020-06-24 06:02:50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印刷工业(2020年5期)2020-03-29 06:47:00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 07:35:00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内陆移民(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6
蒙元京畿区位论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43:21
地理区位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