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传统文化久而弥香,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历经蜕变正在与社会建设相融合。古典诗词名句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注重它的传承与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传承与融合可以贯穿于写作教学之中。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例析古典诗词名句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名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系列化运用;意象整合;合理想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教学中去。文本从中国古典名句在写作中的运用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古典名句更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它似一首《霓裳羽衣曲》余韵悠长,令人神往。但在普通高中生的眼里,它更像是零落脱水的残花,干枯得只剩下“之”“乎””者””也”这些常识、语法。如何能让这些“残花”恢复昔日的芬芳,如何再现这曲霓裳的惊人魅力,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古典名句的零星化运用
这种运用的难度较低,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曾引导学生做过这样的尝试。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名句的背景,深刻理解名句的本义和引申义,以便学生准确而生动地运用。
如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而《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我们可以判定,《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因而这句话的本义应该是:“能够实现我政治报复的道路还很漫长呀,但我将上天入地不断寻求和探索。”这本义中是满含报国的热情的,所以在论述爱国主题时,我们可以用它。而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它又有了更为广泛的引申义:“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因而在论述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主题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它。
如一个学生写道:当屈原的爱国情怀没有得到实现时,他没有灰心只是淡然而坚定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又开始了他的救国历程。
而另一个学生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坚持。
这种运用可灵活地出现在文章的各个位置,一篇文章往往只出现三两处,但其表情达意却十分清楚,可推荐学生广泛练习零星化用古典名句。
二、古典名句的系列化运用
这种运用主要要求学生,在一个主题中,能把几个语义相近或相反的古典名句,串联起来使用。
如在以“学会生存”为主题的作文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当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懂得了人要学会有尊严地生存。
当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我懂得了人要学会有骨气地生存。
当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懂得了,人应该学会有追求地活着。
而另外一位同学则写道:
学会生存,是要学会“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独断吗?不,是要学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学会生存,是要学会“千里修书只为墙”的斤斤计较吗?不,是要学会“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宏大度。
以上两例,前者为语义近似的古典名句的系列化运用,后者是语义相反的古典名句的系列化运用。显然前者更容易掌握,所以可作为学生练习的重点。这种运用可用在文章的首段,每个事例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还可以作为每个事例段落的小标题。这样写不仅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还能使文章脉络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为使这种运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语义相近或相反的古典名句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性联想,并及时总结。
三、古典名句中意象的提取与整合
写作不仅是学生清晰地诵读古典诗词的展示平台,更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进行“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取古典名句中的意象,并用一个主题把它们串联起来。
如在以“生命的价值”为主题的作文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生命的价值在易水之上,萧萧风中,荆轲的那一曲悲歌里;在岳阳楼头,凭轩伫立时,杜甫的那点点热泪里;在赤鼻矶侧,独对故垒后,苏轼的那一樽烈酒里……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它就在不断地追寻、勇敢地付出里!
在这一段中,小作者运用了“风萧萧兮易水寒”中的“易水”和萧萧的“秋风”的意象,“凭轩涕泗流”中的凭轩流涕的诗人的意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和“一樽酒”的意象,这些意象运用得灵活生动,自然流畅,正可谓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另外,这种运用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写出古典名句,只要用其大意即可,所以更为学生喜闻乐见。不利之处则在于它对句子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建议教师在日常授课中,遇到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就该句进行扩句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内涵。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古典名句的意境
这种运用的重点在于,依据某篇或某句古典名句进行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然后用生动、感情充沛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如一位高二学生习作2016年全国卷一的作文时这样写道:
莫让不公迷心志。
他二十一岁起兵抗金,二十三岁擒叛南归,使得天子一见三叹息。功绩卓显的他,本该受尽嘉奖,率师北伐,志得意满。奈何南宋朝廷赏而不用!这犹如一记响亮的巴掌,掴在稼轩的脸上。面对如此不公,他并未迷失心志。他只是默默地登上楼头,重重地把吴钩看了,诚诚恳恳地再上《美芹》。纵使赋闲二十年他也未曾迷失。四十三年,回望扬州路,他仍能记得那处处烽火,遍地哀嚎。六十四岁,犹思能如廉颇般上阵杀敌,警示北伐不可草草。
不公的待遇非但没让他迷失心志,反而让他老而弥坚、思虑周全。
在这一段文章中,小作者依托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开了合理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古典氛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同时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文中除最后一句外都是对古典诗词的巧妙化用,却又无斧斫之痕,应该算是做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了。
这种运用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不仅要求学生能透彻地掌握诗词本身的意思,还要求学生能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诗作的背景。因此,我们在实践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有主题地改写,改写时还要要求语言优美。
二是在讲到某一作者的诗作时,不妨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该作者的其他诗作,并按写作时间顺序整理好。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经典名句应该与时尚话语相结合,“经典记载着历史,时尚展示着当下”“经典与时尚并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亦此亦彼、水乳交融” 。用时尚的话语来阐释经典、引领经典,应该是学生更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例如,一位学生在习作2016山东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时就这样写到:
当我们准备远行,行囊中不仅要有“我想去看看”的勇气,还要有“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韧;不仅要有敢于定一个“小目标”的豪情,还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严谨……行囊里的东西,或许我们总也用不到,但我们却不可不备!
在这里,小作者就使得时尚话语与经典名句互为表里,读来别有一番滋味,未尝不可借鉴发挥。
笔者方法固然简陋,但仍可收到些许效果。让学生在整天为考试分数踌躇之余,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于一斑。虽不至于真的再现那一曲霓裳,但总能在后者的心中留下几个美妙的音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R].北京,2013-12-30.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3]许廷镜.经典亦时尚[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编辑/吕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