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过音乐解决新生入园难问题

2017-06-02 09:23丁丽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5期
关键词:适应新生音乐

丁丽丽

摘要:新生入园的不适应,是令园长和教师都为之头痛的问题。陈鹤琴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既然是天性,是本能,可以考虑用音乐来试试,让音乐之手拨动入园新生的心弦。我带领幼儿在音乐中走进幼儿园生活、在音乐中丰富生活环节,并在音乐中学习交往,让他们乐愿意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

关键词:音乐;新生;适应;生活

新生入园,是幼儿园每年开学必抓的大事,而新生入园时会出现的哭闹、排斥等不适应表现也是从幼儿园管理者到一线教师开学时最为头痛的问题。虽然现在有很多亲子活动中心,但那是有家长陪同的教育活动形式,与幼儿正式入园、独立加入集体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入园后,失去家长的陪伴,他的依恋和信任对象要完全地转化为了老师——一个陌生的成人,但要幼儿一下子将老师划入熟悉或可依赖的人群范畴,这是先期的短暂家访不能做到的,所以哭闹在所难免。怎样能帮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好的情绪来完成这个过过渡呢?我想起了陈鹤琴先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既然是天性,是本能,那我能不能用音乐来试试,让音乐之手拨动入园新生的心弦呢?

一、观察分析

幼儿园为了帮助新生入园,总是集思广益,采取糖果、游戏、故事、图片、在园时间的过渡性逐渐延长……方法、策略何其多。但老师们尝试下来,很多方法 “治标不治本”,有的只能止住一时哭闹,有的只对个别幼儿有效,还有的根本对这些方法无视。但在我的观察中,我也留意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点点小朋友是家中六个大人的宝,从未离过家人。在家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家人因对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带点点与外人接触都很少。入学后,点点从爷爷奶奶送来园开始就哭声响亮、尖銳,而且不停歇,不听任何老师的劝说,不加入任何游戏,也不吃东西不喝水。但音乐一响起,他立刻会带着眼泪停下,静下来,大眼睛随老师的动作而动。

新生班级里乱作一团,哭闹的、揪老师衣服的、到处走动的、自己独自玩耍的、盯着老师要抱抱的……各种状况都有。老师咬着铃鼓拍着手,只是少部分幼儿加入。但一打开音乐,很多幼儿会停下正在做的事,自发地聚到老师身边,就像“梨子小提琴”故事森林里有了音乐变得一片祥和一样。

老师在前面跟着音乐唱:“啦啦啦啦啦刷刷牙,啦啦啦啦啦刷刷牙……”手指也变成牙刷一上一下地动起来,好多幼儿都伸出手来进行模仿,连最腼腆的丁丁也露出兴奋的表情,两只小手的食指都悄悄地伸直了,时不时地也动一下。

…………

在幼儿的这些无意行为中,我发现了音乐具有不一般的感染力。借音乐之手来拨动入园新生心弦的方法应该可以实现。

二、实施策略

(一)将幼儿园活动环节融入音乐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的一切是那样新鲜,但同样也是那样陌生。所以带幼儿熟悉在园活动的各个环节,是让幼儿喜欢幼儿园的第一步,这会让他们对在园各个环节表现出主动性,不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但刚入园新生的班级常规意识还没有建立,参观中大班活动比较难以实施,幼儿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就必须用恰当的方法进行。

《小朋友散步》是一个纯音乐的韵律活动,它通过几段风格不同的简短音乐,表现了小朋友在园生活的部分内容:睡觉、起床、散步、打雷受惊、下雨跑回家。因为音乐是一段一段式的,非常便于小朋友理解和参与。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把他们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地进行了假想式的亲身体验,老师还可以抓住小朋友的情绪点,适时地提醒,激发小朋友们的创作欲望,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会自发地加入一些自己从生活中提炼的行为动作:打伞、穿雨披、手抱头……“下雨跑回家”等,此时音乐律动变得多姿多彩,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渐渐地深入到幼儿心中,并为幼儿所接受。

这个韵律活动深受幼儿喜爱,我们又将此进行了延伸:睡觉成为了休息一下,起床成为了起立,散步成为了去厕所……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当音乐响起,小朋友就不由自主地手无足蹈地表现,无拘无束,享受快乐。还有的小朋友从盥洗间出来,也会三五成群地哼唱着音乐,踏着节奏跳着跑回坐位,笑声也随之撒落一地。在音乐中、笑声中,幼儿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也变得熟悉了、接受了。

(二)让“家”在音乐中再现

在园的幼儿最想念的是家人和家中的生活,那是他们心灵觉得最温馨的地方。美国剧作家佩恩. J. H 说过:Be it ever so humble ,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我们可以尝试将一些家的元素加入开展的活动中,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拉近家与幼儿园在幼儿心中的距离。

例一,韵律活动《搓元宵》,节奏明快、音乐活泼,是节日的一部分,是快乐的象征。怎么揉米粉、元宵做好了用什么来煮、元宵在锅里是什么样、熟了闻闻香不香、尝尝好吃吗,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带着小朋友穿越了时空,就像在家里一样,镜头被重演,生活被回放。小朋友们随着音乐做揉米粉、搓元宵、打开锅盖下元宵、元宵翻滚、熟了浮上来、盛到碗里尝一尝等一系列动作。小朋友们用稚嫩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将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来,同时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家就在我们心中。

例二,在欣赏《大树妈妈》歌曲中,大树妈妈摇着鸟宝宝,大树妈妈为小鸟遮风挡雨的音乐形象牢牢地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幼儿并体会“小鸟宝宝”和“大树妈妈”之间的爱,并将这种体会迁移到自己与家人的身上,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有多伟大,深似大海,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机会,懂得长大以后要回报父母、感恩父母。老师更是可以进入大树妈妈的角色,让幼儿变身小鸟宝宝,与大树妈妈一起摇一摇,一起唱一唱,一起跳一跳、抱一抱,老师和幼儿在音乐中走近了,幼儿园和幼儿也就走近了。

(三)在音乐中学会交往

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园作为幼儿独自走出家庭的第一站,他们的入园适应就包括了如何在这个小社会中与人相处。这对于每家的小太阳、在家中独享惯了的小朋友来说是个难题,他们是全家的轴心,只有被成人迁就的经验,没有与同龄相处的经验,所以新生小班幼儿间碰一下就是被打了、同一个玩具几个人抢等等小纠纷总是不断。老师单纯的说教或要求,显得有些生硬,不易被幼儿接受。我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歌曲,用音乐作为载体,将礼貌、友情等点点滴滴地送入幼儿行为中。

例一,歌曲《大指歌》。这是一首问答游戏歌曲,歌词是这样的:“大指哥,大指哥,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 歌词简单、重复,还能配上对应的手指游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日常生活的礼貌教育中,对“你好不好?”这样的询问都会有一个回答,可歌词中只有问,没有回答。因此,在小朋友演唱结束时我适当地对歌词进行了改编,加入了礼貌元素:“我 很好 ,谢谢”。刚开始,小朋友都觉得好玩、有趣,嬉笑不停,但几次后小朋友就爱学着我的样子进行重复和模仿了。在这样不断地练习和歌唱中,小朋友们对这种对话方式和内容越来越熟悉,而这些礼貌用语和有礼貌地回答问题的礼节也随着这份熟悉出现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之中了。

例二,擁抱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交往方式,一个热情的拥抱可以让一切变得美好。小班歌曲《两只小鸟》,歌词内容是这样的:“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它叫丁丁,它叫东东。丁丁飞走了,东东飞走了,回来吧丁丁,回来吧东东。”歌曲结束,我变成了其中的一只小鸟,在结束后,我又很快地飞回来,飞到小朋友身边,而且边飞边有节奏地说:回来啦,回来啦 ,抱一抱 !回来啦,回来啦,亲一亲!看到我们抱在一起,孩子们开心极了,每个人都想去找个朋友抱抱。在优美的音乐中,大家和自己的好朋友拉起手来唱唱跳跳,进行着分分合合的游戏,快乐地相拥在一起。朋友间友好相处的幸福在这一刻也随着音乐住进了他们的心中。

三、效果反思

海伦·辛普森说“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音乐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变成了牵着幼儿走近幼儿园生活的快乐之手,我们借着音乐的这双充满快乐的手帮助孩子们面对入园适应的困难,效果比较显著,在同等情况的类比下,孩子们在园情绪放松,适应期明显的缩短了。当然新生入园适应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没有哭闹仅仅是一个表象的参考数据,并不能代表孩子们心理上对新环境的完全接受。但是随着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小朋友真的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这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音乐的力量已经积淀在孩子们的心底,慢慢地释放着它的魅力。看来正如门德尔松所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编辑/岳 凤

编辑/吕秀妍

猜你喜欢
适应新生音乐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