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
(三明市第十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布局 入局 格局
——例谈以历史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复习课教学
朱鹏
(三明市第十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面对知识点多,杂,重、难点多的复习课教学,教师应精心“布局”,让学生复习有目标;创设多元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主动“入局”,逐步构建并牢记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复习效果,又能产生强烈的历史情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下,逐步培养历史情怀的“格局”。在复习课中通过课堂教学挖掘历史学科价值,有效组织学生复习备考。
历史学科;教学主题;情境;情感
当前中国学科改革是以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为导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中的历史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更在于“人”,历史教学价值的最终体现是学生获得发展。由于初中历史中考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初中三年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在初三复习课教学中,历史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和强化记忆,而要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复习课中通过课堂教学挖掘历史学科价值,有效组织学生复习备考。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程设计,三维目标的提出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实施也是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三维目标的散乱亦是当前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象,这一点在复习课教学中尤其突出。正如查有梁先生谈教学目标时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正因为如此,许多一线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定位不明,课堂教学偏离,历史学科价值无从体现。因此,在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谋篇布局,解决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立意或者是核心目标。教学主题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旨和核心,教学主题所承载的核心功能或目标即为该堂课的教学立意;核心目标则是在若干教学目标中,总有某个教学目标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在对三维目标有统一性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中,选择某些维度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其他维度的相关因素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主题或核心目标的提出有利于教师从三维目标的丛林里抽身出来,找到一根“红线”来引领整个课堂教学。[1]
具体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复习课中,涉及到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13课),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16课),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18课),这三个单元的史事众多,内容较为繁杂。如果只将眼光局限于《课标》所要求的内容本身,按照传统的复习,面面俱到,无非记忆的强化,无法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历史基本线索,这样的复习是零散的、无序的,即使完成知识目标,课堂的乏味也是必然的。该课教学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习基础,再加上复习课容量大的特点,以毛泽东诗词串联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主义各个阶段,组织复习,确立教学主题立意是以毛泽东的诗词意境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和艰难探索,学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明确历史责任,确立奋斗目标。这样,包含三个单元内容的复习课就有了复习主题,明确了这一核心目标后,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分为四个阶段(篇章):
第一篇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19—1927年)
第二篇章: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1927—1937年)
第三篇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1937—1945年)
第四篇章: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有于阗(1946—1949年)
结合毛泽东的诗词,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的形式,学生模拟小导游,结合历史材料自主学习,采用必答题和抢答题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每个篇章不仅有中国共产党的艰难探索,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体现的坚定革命信仰、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这样的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中跳出来,教师根据课标、考纲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学重做规划和安排,确立教学主题,重构教学目标,选取史料,设问引导,开展活动组织教学,高屋建瓴,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方向。
复习课很难摘掉“炒冷饭”的标签,复习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很快消磨殆尽。历史是鲜活而又丰富多彩的,问题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这种多彩的意蕴,让那些并不如烟的历史背影更加清晰感人。[2]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运用丰富的材料,挖掘历史细节,拓展历史资源,学生自觉入局,主动参与课堂,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师生达成学习共识,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才有兴趣,课堂才有生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复习课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1.运用地方资源导入课题
该课的执教者是来自明溪县城关中学的王小丹老师,她以交流者的身份到龙岩市初级中学进行授课。这两个地区都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在第一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执教者上课开始,以明溪和龙岩的风光为背景,选择了毛泽东的两首诗词进行配乐朗诵:
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自己,还从归化(今明溪)、龙岩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引出问题:当时的中国革命形势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什么进行反围剿?随之展示课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这节课的导入创设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由此形成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向往和探求,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了教师精心预设的历史情境,为下一步的有效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
教师事先拟定模拟红色旅游的地点,分别是北京、上海(嘉定)、广州、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西安、延安、南京,由八个小组整理出红色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向大家推荐,小组成员要向同学们说明推荐理由。这个探究过程不仅是结合教学目标有效展开,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抓住已有的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复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感知,又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记忆。
每个小组事先都进行了充分准备,轮到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推荐时,由一位同学进行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还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积极补充。这样的复习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果。
3.问题情境,有效探究
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特点,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3]特别是在复习课上,如何创设情境,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复习课中,通过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情境与问题一]听歌识曲: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时期的歌曲: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问题:听了这些歌曲后,你认为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哪一首?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够了解歌词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又在紧张的课堂中欣赏了历史歌曲,充满了轻松和欢乐。同时,培养学生捕捉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情境与问题二]
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头发,毛打趣的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问题:(1)毛泽东所说的“打了三个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2)试分析为什么“三个战役”迅速取得胜利?(至少一点)
第一个问题是属于识记,第二个问题虽然在新授课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该课中结合了毛泽东的“白了一根头发”的情境,学生更能认识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有许多艰难的历程。
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就是对“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的发现和思考的过程,可以指引师生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中考复习课中,教师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关”考试,教学只盯着学生会不会解题,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而需要“长期浸润”的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在复习课上常常被忽略。事实上,复习课教学更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价值观方面的牵引,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为学生形成积极的、主流的价值观提供正能量。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只有粗浅的认识,他们了解的内容主要在八年级的课堂教学完成的,当然还有一些来自于他们已有的经验。比如他们都学过了一些毛泽东的诗词,而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史诗,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所以通过这些诗词意境创设课堂情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该课用毛泽东诗词串联起来进行教学,从这些诗词本身就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乐观向上,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精神内容的阐述。
从第一篇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19—1927年)开始,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从不气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他们的心里坚信真理。先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铸就革命的新道路。第二篇章: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1927—1937年),虽然这首诗反映的是当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对美帝国主义封锁侵略的诗句,但通过教师的解释,同学们认识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上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根据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第三篇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1937—1945年),则来自于《四言诗·祭黄帝陵》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短短16个字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第四篇章: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有于阗(1946—1949年)经过三年解放战争,(共产党闹革命)就像雄鸡一鸣,天下得了解放,一起欢唱演奏庆祝的很多,也包括新疆(就是于阗)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诗人的兴致就更高了!
以毛泽东诗词的诵读及简单讲解串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展开教学,再加上小导游的解说,突出了历史课程最大特点——历史是有人、有事、有理、有情、有思的故事!从现代课程论的视野看,整个过程是从转变学习方式来看,这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聆听、理解历史故事,到自己神入、对话和生成历史故事的过程。[4]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可能鲜活有神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懂得其中曾有过的艰难曲折,感悟毛泽东等当时领导人及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
最后的小结,师生齐读《党在我心中》这首诗歌,那慷慨激昂的语气,更让同学们体验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的历程,进一步树立为中华新崛起理念,认识无论是民主革命还是今天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达成了该节复习课的初衷、本意和作用。在课堂中学生获得了历史知识,发展了历史认识,体悟了历史情感,彰显了历史教学价值。
[1]夏辉辉.追求历史教学价值探寻课堂教学本质——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思考[J].历史教学,2013(21).
[2]李惠军.灵魂的追问3——教师的精神守望与教学的思想穿行[J].历史教学,2015(4).
[3]罗士祷.高中历史课堂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路径探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4).
[4]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2011(13).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