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灵君
(鞍山市康宁医院精神科二病房,辽宁 鞍山 114000)
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对急性应激障碍疗效的对比研究
冯灵君
(鞍山市康宁医院精神科二病房,辽宁 鞍山 114000)
目的 观察和探讨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针对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疗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急性应激障碍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急性应激障碍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应用药物区别将患者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15例,两组患者临床应用心理疗法和常规治疗均相同,其中观察A组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观察B组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宗氏焦虑量表(SDS)和宗氏抑郁量表(SAS)评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B组患者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观察A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应用西酞普兰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值得临床重视。
急性应激障碍;帕罗西汀;西酞普兰;临床疗效;研究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指个体暴露于某个创伤事件后的2天~4周之内所表现出来的应激症状,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运动型抑制或精神运动型兴奋[1]。这些创伤事件是多方面的,它给人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创伤,严重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常活动,ASD正是为了描述人处于这些创伤时间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瞬时或者短暂的应激反应而产生,具体追究其症状主要包括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积极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进一步侵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就诊的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鞍山市康宁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应激障碍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急性应激障碍相关诊断标准:(1)暴露于创伤性事件;(2)至少存在3项分离性症状;(3)至少有一项重新体验症状;(4)有明显的回避行为;(5)有明显的焦虑或者警觉性增高症状;(6)此障碍发生在受创伤后2 d~4周内。纳入标准:(1)年龄>35岁,<60岁;(2)患者为首次住院。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抑郁症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基础治疗,给予常规心理治疗,其中观察A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进行抗抑郁治疗,初始剂量20 mg/d,酌情进行加量,最大量加到40 mg/d,而观察B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进行抗抑郁治疗,初始剂量10 mg/d,酌情进行加量,最大量到20 mg/d。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后均给予宗氏焦虑量表(SDS)和宗氏抑郁量表(SAS)评估,针对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宗氏焦虑量表(SDS)和宗氏抑郁量表(SAS)评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宗氏焦虑量表和宗氏抑郁量表比较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指患者在较为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时间处于困境的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障碍,以青壮年较为多见。目前临床中对于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还存在诸多争议,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传统观点认为急性超强的刺激作用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能够引发兴奋,抑制过度紧张和相互冲突,中枢神经为了避免进一步损伤,往往会引发超限制的抑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往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甚至木僵状态,同时多伴有抑郁、焦虑状态,还有少数出现妄想、幻觉以及自杀倾向等[3]。事实上,直到《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4版发行,学术界才开始将应激反应认为是遭遇创伤性事件的一种应激反应,只有在应激反应超过一定强度或者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且对于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时才能构成应激反应的相应障碍[4]。
急性应激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干预则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目前其研究一般限制在心理学领域中,而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常选用的药物为抗抑郁、抗焦虑及抗精神病药物等,而各类抗抑郁药物均有改善抑郁、焦虑和失眠症状,此外,还能够减轻回避症状[5]。帕罗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的代表药物,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首选药物,通过阻碍机体中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加强或延缓5-羟色胺的药效,最终达到抗抑郁的效果;而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是现有药物中选择性最强的SSRI类药物,在同类型的药物中相对选择性最高,能够有效地阻碍5-羟色胺再摄取作用,且对于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再次摄取吸收作用小,对苯二氮卓类、阿片类、组胺、毒蕈碱、对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受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西酞普兰在发挥效用的同时,并不对患者的精神、认知功能、血压及心脏传导造成影响,适合长期使用,能够明显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逆转患者的脑损伤,对患者的回避症状、闯入症状、抑郁和焦虑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应用西酞普兰患者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应用帕罗西汀患者,说明针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应用西酞普兰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但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小,尚需大样本含量的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1]艾尼瓦江·艾尔肯.烧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治愈手段[J].当代医学,2013,19(3):31-32.
[2]孙润珠,李辉,薛芬,等.电针结合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改善作用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12(6):593-595.
[3]武文珺,彭正午,张瑞国,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14(5):450-453.
[4]金圭星,王学义,王岚,等.艾司西酞普兰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 12(3):221-223.
[5]李秀丽,王力,孙鲁毅,等.交通事故幸存者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21(10):940-942.
[6]冯莹.帕罗西汀与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4):134-1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