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探析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考察

2017-06-01 11:29庆,王
关键词:谶纬文本文化

吴 庆,王 蕊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探析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考察

吴 庆,王 蕊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颜文姜孝妇故事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在鲁中及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总体把握故事文本状况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深入考察文本叙事结构,我们发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虚幻的谶纬式的神异建构,是齐文化的反映,而其实质内容则为儒家传统的仁孝理念,是鲁文化的反映,叙事结构的二重性反映了地域文化因素的融合,这与两汉以来的官方主流哲学高度契合。故事文本具有正统的内容与新奇的形式,具有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使社会各阶层皆能从中获得文化价值认同并加以适当的运用,借以表达自身的政治、文化诉求,这是孝妇故事及其文本强大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地域文化

随着北宋以来颜神镇作为鲁中地区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崛起,颜文姜孝妇故事渐为世人关注。明末清初,邑人孙廷铨于所著《颜山杂记》中,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文献以说明孝妇故事的源流,并写有《笼水辨》一文,从事实逻辑出发,指出故事内容的不合情理之处①见[清]孙廷铨撰:《颜山杂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刘心明先生《博山孝妇故事探源》一文,辑录史料,以更广阔的视野探寻故事的源头,颇具启发意义②详见刘心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也有多位学者从颜神民间信仰、颜神庙会、孝文化等角度对孝妇故事展开论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③颜神民间信仰方面,有秦海滢:《明清时期山东孝妇河畔的望族—以淄川地区为中心》(中山大学博士后报告,2006年);赵树国:《明清鲁中民间信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陈杰:《试论颜文姜信仰存在的原因》,《民族遗产》2010年第6期;房慧君:《博山颜神信仰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颜神庙会方面,有陈杰:《颜文姜庙会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孝文化方面,有周光华:《孝文化及颜文姜祠索探》,《管子学刊》2003年第2期;于斐:《浅谈博山孝文化》(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山东地区的民间故事进行深入研究,顾颉刚先生当居开辟之功,尤其是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起的对于孟姜女故事的全面系统的探讨,创立了一种科学完善的民俗学研究新范式,至今为人沿用推崇。④详见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顾先生主张研究民间故事应以“不立一真,惟穷流变”为原则,⑤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3页。即以系统掌握故事文本的演变脉络为中心,关注不同历史时段上的社会存在,解释故事元素转变的原因,以这样的范式探讨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自然是可行的。

本文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把握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的总体状况,而后以地域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故事文本叙事结构的特色,论述叙事结构与故事长期流传的内在关系,尝试分析宏观层面的历史文化与微观层面的具体民间故事个体的互动模式,或可得管中窥豹之效用。

一、颜文姜孝妇故事的文本概况

根据刘心明先生的研究,迄今可见的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有7种,与之存在一定关联的孝妇故事文本有4种,应将这些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对此,施爱东的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在研究孟姜女故事时,提出应把各种孟姜女故事文本中相对成熟的、集体共享的、稳定的因素视为故事的基本节点,这些节点构成了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某个节点被篡改后,会发生连锁反应,引起故事逻辑结构的全盘崩溃,或者导致原有故事主题的全面消解。①详见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的分析,但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孟姜女故事各种文本的基本节点可以组成一个链条,比较严密规整;颜文姜孝妇故事的关键点在于孝妇因孝行感动神灵而产生某种奇异现象,基本节点比较松散,更适合做类型化的比较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将这11种文本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以求把握文本流变的总体状况。兹制作附表如下,依照文本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便于更加直观的考察。

附表: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一览表②

②说明:孝妇故事的最初文本如何,已无从稽考,此表所列仅为现存文献中的可见文本;除少数史籍中所载孝妇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可作直接的实证研究外,其余文本所载故事只能按照文本内容指向的逻辑上的发生时间、地点进行分析处理;此表所收录的文本,皆在故事发生地域、发生年代、孝妇孝行、孝感神异诸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故而归为一个大的系统,并最终归结到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不符合此条件的其他文本,未纳入表中;表中的前4种孝妇故事文本为颜文姜孝妇故事的关联文本,后7种为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

察附表中所列文本指向的故事发生地域,东海郡、会稽郡皆为燕齐吴越滨海地域,巫术、方术长久盛行,神仙、长生学说长期流传,也是后来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域①齐地的方术、神仙学说甚至可以溯源至东夷文化,参见刘玉才:《齐地早期方仙信仰的文化考察》 ,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北大中文学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42-252页。至于滨海地域与道教之关系,陈寅恪先生早有论述,参见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4页。;临淄、梁邹、淄川、博山一带皆属齐地,齐地多方士,善谈迂怪神奇之事,齐带山海,早有神山奇药之传说,齐国邹衍更创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理论,融合方士之方仙道术,使齐地的学术与文化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绮丽的幻想,美妙的神话,五彩缤纷的虚构,形成了齐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面②齐地的方士文化,参见王克奇:《齐地的方士文化与汉代的谶纬之学》,《管子学刊》2004年第3期。;姜诗夫妇所在的广汉郡,属高山大泽之巴蜀地域,信鬼神、行卜筮,文化中亦不乏神秘主义的因素③关于蜀地的巫风与老学传统,参见刘仲宇:《道教的形成与燕齐楚蜀地域文化》,收入陈秋祥等主编《中国文化源》,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第102-109页。。大海的浩瀚无垠,海市蜃楼的奇幻莫测,高山的巍峨幽深,云气缭绕犹如仙境,山海之中有神仙,尽在虚无缥缈间,激发着人们无限的遐想,自然有条件培育出充满灵气的活泼的故事与传说,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的神异玄幻的叙事结构就是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下形成的。

二、“天人感应”: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的基本逻辑

齐威王、宣王皆好神仙之事,秦皇、汉武亦复如之,东巡海滨,封禅岱岳,迷信方术,求致长生,燕齐方士大受崇重,对上层政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渗透,方术与儒学成互相结合之势,儒生通方术,方士明儒学,自战国以来出现的儒、术合一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儒学借助方术的可操作性与渲染功能使自身的理论性与学术性得到现实的运用渠道。④儒学与方术的结合问题,参见王克奇:《齐地的方士文化与汉代的谶纬之学》,《管子学刊》2004年第3期。“大抵齐学尚恢奇,鲁学多迂谨;齐学喜言天人之理,鲁学颇受典章之遗”⑤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6页。,齐学与鲁学皆为儒学宗派,但学术路径差异明显,齐学融合了方术因素,是秦汉间的儒学主流,其代表为春秋公羊学,韦贤等所谓“谷梁子为鲁学,公羊氏乃齐学”⑥[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18页。是也。汉景帝时,公羊寿在其弟子齐人胡母生的协助下将口耳相传的《公羊春秋》著录于竹帛,胡母生遂为汉代公羊学之始祖,其后,与胡母生“同业”的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上“天人三策”,在公羊学本身所具有的齐地方术色彩的基础上融合理论更加系统的齐地阴阳五行学说,以“天人合一、天人相与、天人相通”的“天人感应”理论为核心,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儒学结构模式,将公羊学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董仲舒辨五德、称阴阳、法天地、谈灾异、讲祥瑞、倡仁孝、尊王权、大一统,以《春秋》议礼,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为基本的政治原则,经过神学化改造的公羊学非常适合努力强化皇权且本身具有神秘主义思想倾向的汉武帝的需求,遂决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公羊学成为官方显学,从此开百代之学术而立神州之道统。⑦关于董仲舒对公羊学进行神学化改造的情况,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94-114页。方士多齐人,方术出齐地,阴阳五行学说出齐地,胡母生为齐人,公羊学为齐学,董仲舒所治者为齐学,本人曾为胶西相而任职齐地,可见公羊学与齐地的深厚渊源,而与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相关的东海郡、梁邹、临淄、淄川、博山皆属齐地,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契合,更是地域文化上的呼应,依照公羊学“天人感应”的理论,君主之治道优劣、人之德行好坏会引起天地之表征,这是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的基本逻辑依托。

三、谶纬与孝义: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的具体形式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讲究微言大义,神秘主义的附会是其有力手段,再至西汉末年,儒生以方士之图谶注经而成秘纬,图谶与纬书合称谶纬,牵合经义,自成体系,与五经并行于世,即所谓谶纬经学。王莽以图谶篡汉,光武以谶言即位称帝而中兴汉室,谶纬成为统治者争相运用的政治工具,受到高度重视,方术与儒学的再次合流使儒学的宗教色彩更加显著,强化了虚构性的预言功能,甚至滑向迷信的边缘,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备而严密的理论体系。①谶纬与经学合流问题,参见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5-70页。谶纬经学的阐释学模式大致有二:一是天降异象在前,人事应验在后;二是人事善恶在前,天降符瑞或灾异在后。前者推象术,预测未来;后者观人事,代言天意。人事与灾祥是客观历史,天意却是虚构,而天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亦为虚构。谶纬经学的形成,齐地学者贡献最大,鲁地士人次之,东海郡北近齐地,西近鲁地,南通吴越,居中传导,成为谶纬经学扩展的一个中心,东海孝妇故事发生于此地绝非偶然,自有其内在的地域文化逻辑。谶纬经学的流行深深影响着历史叙事、日常生活叙事与文学叙事,②谶纬对我国古代叙事思维、叙事结构、叙事体例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以至于渗透到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张泽兵对此有专门论述,详见氏著:《谶纬叙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79-210页。孝妇故事文本作为具体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概莫能外,它主要采取人事在前、天象在后的叙事结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谶纬经学对历史叙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正史中《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符瑞志》、《灵征志》等专门体例的创设及占筮、异表、征兆、符应、灾祥等谶纬式的表述手段对历史叙事话语的渗透上。孝妇故事文本首先以历史叙事的方式被记录下来,《汉书》中的东海孝妇、《东观汉记》中的姜诗夫妇、《后汉书》中的上虞孝妇皆属此例,具体形式略有区别:

1.东海孝妇、上虞孝妇③《淮南子》中的“齐之寡妇”文本实质上也可归为此类形式,只不过没有后面的洗冤及天象呈祥的环节而已。

孝妇孝行→孝妇蒙冤而官吏不察→天降灾异→洗冤昭雪→天象呈祥

2.姜诗夫妇

孝妇孝行→天降祥瑞

这两种形式无论是体例组织还是话语风格都与谶纬遵循着相同的叙事规则,共享虚构性的叙事思维。观其细节,第一种形式是复合结构,包含三个层次,即孝妇有孝行,则天应降祥瑞;孝妇蒙冤而官吏失察,属施政不仁,天降灾异以警告;孝妇冤屈平反,属善政,天又呈祥以回应。第一个层次是起因,其后他人的行为违反了天意,造成孝妇冤死的结果,此为奸人之恶行而遇牧民者之失德,于是演化成了政治问题,天降灾以谴告,官员改过,天呈祥以肯定,重新回到应有的天人互动模式上来,天最后所肯定的不仅是官员的改过,也包括孝妇孝行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人在做,天在看,天意贯穿始终,善恶皆有感应,民间孝妇之孝行与官方之政刑存在互动,官与民之德行皆与天存在互动,其间的关系虽然略显复杂,内在的逻辑却是一致与清晰的。第二种形式相对简单直接,孝妇有孝行,于是天降神异,中间未穿插其他情节,无需官方政治的承接,更加凸显了孝妇本身的地位,平民个人之孝行能获得天的回应,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妙场景,感染力与说服力更强,更能使广大基层百姓产生心理共鸣,此后的各种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大都采取了这一形式。在此形式中,孝妇有孝行,则地涌泉以报之,其义安在?《春秋繁露》卷一二《基义第五十三》载: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①[西汉]董仲舒撰,[清]苏舆注:《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50页。

照此理论,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合相兼而万物生,伦理纲常由此出,妻行孝而为孝妇,孝妇有阴德,此德感天地,地属阴,泉于五行为水,水亦属阴,所以地涌醴泉以应之,孝行乃人事,涌泉为神异,如此一来,其中的对应关系就清晰可见了,董氏公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与谶纬经学的叙事形式在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中得到了非常具体的展现。

谶纬经学在东汉一代最为流行,然而东汉末年的张角兄弟却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谶纬旗号组织黄巾起义,执子之矛而攻子之盾,维护统治的法宝最终变成推翻政权的利器,神学政治破产,谶纬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此远离主流学术与政治的舞台。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的大部分时期,谶纬受到日趋严厉的打压与禁止,②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在一些特殊时期,尤其是朝代更迭、政局动荡之时,谶纬仍会被人有意识的运用以为政治斗争服务,这在南北朝的历次权臣禅代中多有表现,出身下层的统治者非常注意以巫筮、谶言来神化自己,对此,王永平曾做过考察,详见氏著:《略论宋武帝“微时多符瑞”及其原因》,《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隋唐易代前后、玄武门之变前后、武周革命前后、安史之乱前后,也能看到谶纬的身影,且掺杂了佛教等新的文化因素,参见孙英刚:《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谶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能被有效禁绝,至隋代则基本销声匿迹,隋以后却有复起的迹象,其中的具体缘由,学界至今缺乏充分的说明。谶纬在魏晋至隋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参见吕宗力:《魏晋南北朝至隋禁毁谶纬始末》,收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编:《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由官方回到民间,由上层回归基层,由公开变为隐秘,避开正统的历史叙事而投入到文学叙事中,虚构与幻想发挥出巨大的审美功能,推动了志怪小说与传奇题材作品的显著发展。东汉以后,至唐代,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因其所具有的神异色彩,不再出现在经史类文献中,而是栖身于《续述征记》、《舆地志》、《独异志》之类的私人著述、地志或志怪文学中,正是这一阶段谶纬叙事变迁的一个具体例证。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依靠军功不断升迁而掌握禁卫军权,又以兵变的方式夺取皇位,赵宋皇室对自身的家世渊源与文化修养并不自信,取得政权的手段也不很光彩,孤微发迹的太祖皇帝不愿让北宋成为又一个短命王朝,所以他在全方位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有意地通过符命、祥瑞、谶言等方式来神化自己,说明其权力的合法性,表明宋朝的建立乃德运所致、天命所归,企盼万民敬服、国祚久长。③对于赵匡胤运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巩固权力的情况,学界早有论述,参见刘静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们的权力》,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第11-23页。葛兆光则对北宋初年的天命思想关注较多,详见氏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177页。宋太祖之后的太宗、真宗、仁宗也都对天人感应的学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以之指导政治实践。尽管自仁宗朝中期开始,历英宗、神宗朝,欧阳修等人在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谶纬经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了新的天人关系模式理论,④关于唐代知识界对传统天人关系理论的批判情况,参见张躍:《唐代后期儒学的新趋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及[美]雷蒙特著、王頴译:《第九世纪初期对天的争辩》,收入《唐史论文选集》,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第164-230页。日本学者对宋代欧阳修等人的天人观及其与政治的关系有深入研究,参见[日]寺地遵:《欧阳修における天人相关说への怀疑》,收入《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8卷1号,广岛:广岛大学文学部,1968年,第161-187页;[日]小岛毅:《宋代天谴论の政治理念》,《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7册),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8年;[日]小林义广:《欧阳修における历史叙述と庆历の改革》,《史林》66卷4号,东京:史学研究会,1983年。以至于王安石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的口号,但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大夫,即使是坚定的改革派,都对阴阳术数、神异灾祥持有摇摆不定的暧昧态度,从不敢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至多是小心的修正,谶纬式的思维依然充斥北宋朝野并发挥着作用。在这种政治与文化氛围下,谶纬、神异实际上是被允许的,是合法公开的,甚至可以说,在北宋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是被支持和提倡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颜文姜在这一时期从人到神的转变,可以理解颜文姜大大方方地出现在朝廷的敕令中并被地方官员在祭文、碑文中大加颂扬的景象。带有神异色彩的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重新被主流政治所认可,且因其自身蕴含的道德教化功能而进一步提升了地位,然而,由于北宋皇权空前强大,孝妇故事不得不褪去自身的民间身份而被纳入到官方的祭祀与话语体系中,这一点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明清两代的政治与文化基本上继承了宋代的规模并有新的进展,皇权专制臻于顶峰,朝廷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和干预更加严密;儒学借助科举制度与学校系统对民间信仰、风俗进行了深层次的渗透与建构,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在学理逻辑上都不排斥阴阳术数和天人感应理论,只是在“理”、“道”的哲学概念下对这些传统思想因素进行适度的批判与改造而纳入到了一个新的阐释模式中,谶纬式的思维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时的实际政治,灾异祥瑞的论点比较流行,大臣看灾异,帝王喜祥瑞,加之道教的因素,明清时期对神异现象仍持有相当包容的态度,所以宋代以来形成的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的地位不但没有丝毫的松动,反而还有加强的趋势,其社会教化的功能在地方官员、士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发挥。作为神祗的颜文姜依旧位列国家正祀,受到朝廷的尊崇,庙宇屡经修葺扩建,地方官每岁致祭,①据嘉靖《青州府志》卷十,自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开始,由驻颜神镇的青州府通判于每年秋七月到灵泉庙致祭。清代沿用此制,置博山县后,由博山知县致祭。受此影响,清代以来,当地民间关于颜文姜生前事迹及神异功能的口头传说不断扩充,在民间的描述中,颜文姜的主要功德在于“治水”,其灵验事迹不断被扩大,并与唐太宗等帝王、博山知县等地方官、碧霞元君等神灵联系起来,借以提高颜神的地位与影响力,而对其孝行则不太关注,其中的功利色彩无疑是明显的,可见民众的造神模式与其日常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宋代以来,官方试图通过塑造孝妇形象来教化民众,民众却反其道而行之,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颜神的形象,并努力争取得到官方的认可。②关于颜文姜孝妇故事在清代以来的民间文学中的叙事情况,详见董均伦、江源搜集整理:《颜文姜》,载博山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博山民间文学集成》,1989年;《颜奶奶》,载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34-636页。在工商业繁荣的新兴市镇—颜神镇中流行着孝感神明的颜文姜故事,穿梭不息的来往商旅伴随着神秘、庄重的颜神信仰与崇拜,此种景象本身即透露出历史积淀与文化变迁的深沉和复杂。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具有明显的两重性。③关于叙事结构,学界对我国古典小说的研究成果较多,对故事传说的关注较少,其总论性著作,参见傅修延:《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及[美]罗伯特·斯科尔斯等著:《叙事的本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其表面形式为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经学背景下的“天人感应”的逻辑过程,这与齐地的地域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夸奢怪诞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齐学的表达习惯;而文本的实质内涵却是儒学的最基本的孝的理念,孝乃忠与仁的前提,是儒家倡导的一切伦理以至政治秩序的基石,行孝事关人性之本,合乎天理民心,正统儒学甚为看重,且以孝妇的形象给予强化,和孝敬对象存在血亲关系的孝子孝女相对易得,无血亲关系的孝妇却比较难得,完全是服膺儒教义理的行为,反映出对儒家伦理秩序的真正的内心接受与外在行动,其典型意义更为突出,这种朴素的思维方式没有宗教色彩,只是一种直接的塑造与宣传,符合鲁学的意识形态特点,深受鲁地学术思想的浸染。无论是孝妇故事文本源起的东海郡还是其最终落脚的博山地区,皆处于齐鲁交界地带,这种地域上的交汇结合是齐文化与鲁文化、齐学与鲁学融合的地理基础,孝妇故事文本的两重性即为此种融合的一个具体成果。鲁学式的内涵使孝妇故事文本符合儒学的基本要求,从而得到官方的容许与士大夫的关注,齐学式的叙述则使之更具吸引力与传播力,从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北至齐地,南至江淮,久传不衰。两重性的孝妇故事文本有着巨大的兼容性,无论是谶纬盛行的东汉,还是返璞归真的唐宋明清,故事文本皆可从容周旋于其间,历经风云变幻而始终无恙,且能不断提高自身地位进而被朝廷正式承认,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智慧令人叹服。孝妇故事文本形成后,在流传过程中,尽管其细节层面不断被改造和丰富,但总的格局并没有变化,朝廷、士大夫、民间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或道德教化的目的,对颜文姜的事迹多有整合,将颜文姜的地位大加提升,而故事文本的叙事结构并无根本的变动。归根到底,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的叙事结构契合两汉以来的官方主流哲学,其正统的内容与新奇的形式,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使社会的各个相关阶层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文化价值认同并加以适当的运用,借以表达自身的政治、文化诉求,这应为孝妇故事及其文本强大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责任编辑 山阳]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Yan Wenjiang’s Filial Women Piety Story Texts——th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WU Qing, WANG Rui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 Institute of History Shan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nan 250002, China)

Yan Wenjiang’s filial women piety stor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entral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reads widely. On the basis of the wholly grasp of the story texts’situ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we found that the texts’external form was a divination type of illusory miraculous construction through further study 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exts, which was a reflection of Qi culture; but the texts’essence was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which was a reflection of Lu culture. The duality of narrative structure reflected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factors, and this situation wa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official mainstream philosophy from Han Dynasty. The story text combined original content with novel form, and there was a typical character image in the story at the same time; so that all sectors of society could not only obta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and appropriate use from story texts but also express their ow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mands through story texts, which is the powerful source of vitality of the filial women piety story and its texts.

Yan Wenjiang’s filial women piety story;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tory text; regional culture

G09

A

1672-1217(2017)03-0001-07

2017-03-18

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一般项目(14BZS112):清末民初民间习惯视野下北方女性日常生活研究。

吴庆(1982-),男,山东莱芜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淄博师专人文系讲师。王蕊(1975-),女,山东郓城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谶纬文本文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刘秀信不信谶纬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谁远谁近?
刚卯严卯与西汉谶纬神学管窥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