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纬善++袁艺双++陈勇
【摘要】本文以重庆地区A职业院校软件3班《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调查分析了该校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根据现状分析了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校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与设计。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6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中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1]。”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各个应用领域中的专门性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当前的教育国情造成不少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职业教育中的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教育学生“妄自菲薄[2]”。这些造成学生课堂上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明确。如何提升职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职业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是目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前期分析
重庆地区A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传媒系2016级软件技术3班(以下统一简称软件3班)的学生生源比较多样,有来自全日制普通高中高考录取、全日制普通高中春季单招考试、职业中专升学考试、本校生五年一贯中专升大专,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比如从全日制普通高中升上来的学生文化知识功底相对来说可能会更牢固一点,但技术基础可能不足;职业中专升学考试进来的部分学生可能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但学习能力可能稍弱等等。
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专科生来说,一方面他们整体的学习情况,比如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自觉性、学生自我认同感等方面相比本科生稍显不足。另一方面,刚刚脱离高考学习压力大的环境,加上年龄的增长以及换到另一个新鲜的学习环境,远离父母的看管,很多学生精神上会立即松懈下来,认为来到大学就可以任性玩耍了,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过程中消极对待,学习态度发生较大转变[3]。
面对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能盲目的提出教学模式,更不能构建教学模式后就草率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必须严格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再结合计算机类课程特点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考虑到课时量、时间限制、学生差异等因素后,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出具体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4]。
基于上述考虑,在经过两周的微信公众学习资源平台的学习体验后(该课程前面3章均为基础知识与理论性质的内容,缺乏实际动手操作部分,因此以前两周一共12个课时为基础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本研究先对软件3班46名学生进行了相关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发放46份,回收46份,有效份数46份。
1.学生任务量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43%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量较多,课前学生要预习准备的内容较多,学习起来稍显吃力,课前准备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课中教师分配的交流合作讨论工作有时候有点多,课后如果教师能少布置点作业,留点时间给大家下次预习准备就更好了。
2.学生各项教学活动调查
该部分的调查结果是综合调查问卷以及学生随机访谈得到的。
一方面从调查问卷中反馈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师在课上与课下均开展了比较丰富的教学活动,在课前将下节课内容、要求、课程学习资源等发布给学生,大家可以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并在QQ平台上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与提问;在课上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同时让大家积极讨论,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得出各小组自己的结论或提交本小组作品等。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觉得收获较大,对活动的开展较满意。
另一方面,通过与部分同学的随机访谈得知,某些学生在课前并未做课前预习准备,然后在课上鱼目混珠。同时个别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性不高,并未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者并不积极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小组作品,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甚至很多时候一直都“冷眼旁观”,让小组其他成员感到积极性受到挫伤,不利于小组交流活动的进行。
而对于课前课后的线上交流互动,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问题进行共享,不会感到拘束,同时自己也能及时获得别人问题的答案,分享别人的心得。但有的同学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有时候因文字表达方式的限制,无法完整准确的表达以及获取信息,而且有时交流平台上无关信息过多,造成提出的问题被瞬间淹没,不利于有用信息的获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教师、同学在课上、课下的当面交流。
3.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很丰富,比较充足,资源类型多样,能够满足大家课前预习准备以及不同学生不同口味的需要,对大家的自主学习活动起到了较大的引导作用。
但同时,43.48%的学生觉得正是因为微信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过多,导致大家在学习资源选取时感觉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全部阅读学习所有学习资源,就会造成学习时间的较大消耗,学生学习任务负担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
4.学生意见与建议
此部分的调查结果是综合调查问卷数据以及部分学生随机访谈结果得到的。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很多学生觉得部分教學活动的开展很有意义,让大家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增进了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部分学生希望此类教学活动可以继续开展。同时不少学生反映平台资源过多,课前课后任务量较大,影响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希望教师可以对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精选或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方便大家可以更有效率的学习,同时减少任务量,留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让大家学习的快乐可以更加单纯点。
通过访谈总结与调查结果显示,某些学生在小组互动活动中不仅表现地较为消极被动,同时小组的活动任务大多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完成,参与度与合作精神较低,这些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热情造成较大损害,学生希望教师在后续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多监督此类学生,最好能对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课程性质的可行性。《C程序设计》是一门基础知识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实际过程中更倾向于上机实践,而上机实践是以深刻理解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基础知识部分如果强行由教师进行讲解,一方面不仅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被动接受大篇幅知识讲解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吸收消化,形成不了战斗力,很难立即用于上机编程等实践。所以将基础知识部分用于课前翻转是可行而且科学正确的。在初学的情况下,学生上机实践操作通常会占用比较多课堂时间而且有可能编写不出来程序,导致课堂时间紧张。如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能让学生更快完成程序编写,节省课堂时间,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可以接触更多新颖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打开自己的思路。因此这种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传统学习与计算机辅助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5]。
其次,学生特点的可行性。对于刚进入大学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大学开启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时代。在小组交流与作品展示时,学生能更好的将自己展现在所有师生面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时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活跃,希望可以与他人多沟通、多了解,在课前课中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互动中,学习共同体之间可以建立更加融洽亲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刚接触程序设计知识不久,大部分学生无法在毫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品设计,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
最后,基础设施的可行性。一方面经调查软件3班学生全部都有智能手机,而且全部同学都安装了微信或QQ等社交APP,对此类APP大家平时使用频率较高,方便设计与开发基于微信的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基于QQ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学校计算机类课程一律使用机房上课,机房学生机与教师机都安装了C语言运行环境visualC++6.0以及教师端与学生端,课堂上老师随时可以进行相关课件演示,学生随时可以进行上机实践操作。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本研究在软件3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该班级2016年上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之前的教学模型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1.课前活动设计
(1)教师准备阶段
撰写教案。教师准备教案,分析下次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要素。经分析后若认为本节内容适用混合学习教学模式,且课时量、时间长度等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完善具体教学过程计划。
学习资源开发。使用WPS制作本节课程的教学PPT,同时使用focusky、WPS等工具制作视频素材源,并用camtasiastudio8.0将视频素材源进行录屏以及配音。每节课制作1到3个微课视频,制作时应紧密结合本节知识内容,尽量遵循生动、细致、准确、易懂的原则。除课件制作与微课视频开发这类基础资源外,同时准备相关电子书籍、下载视频及网上学习资源链接等扩展资源[6]。
信息资源发布。教师将上述学习资源统一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同时附带资源学习引导与说明,以及将课前自学任务要求发布到QQ平台上。
(2)学生准备阶段
接收任务。学生在QQ平台上接收教师发布的课前任务要求。
平台预习。学生根据QQ平台上发布的任务要求,学习教师上传到微信平台上学习资源,消化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同时部分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程度与学习时间等因素学习扩展学习资源部分。
解决问题。学生预习微信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后解决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微信平台上的资源时有可能遇到疑问,特别是在运用自学的知识去解决教师发布的要求与问题以及学习拓展资源部分时,有可能会遇到困难。此时学生利用基于QQ的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与教师进行在线问答等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2.课中活动设计
(1)问题梳理阶段
正式进入到课堂后,教师先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大致描述,同时对课前自学资源上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根据课前发布的任务要求对学生进行抽问,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后细致全面解析一到两个经典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2)合作学习阶段
经过以上准备后,学生大致掌握了课程核心知识,但尚需巩固加深。教师设计一个问题给所有小组或者给每个小组单独设计不同问题,让学生组成4或6人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终提出各小组自己的解决方案或作品。
(3)总结指导阶段
在学生交流讨论阶段,教师对各小组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参与到各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在各小组提交自己的解决方案或作品后,对各小组成果进行点评。最终对所有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表扬表现优异的小组,指出大家做的较好的地方以及普遍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在某些方面继续补充完善。
本轮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轮教学活动做出评价,教师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学生表现以及个人体会,列出优劣得失,为下轮教学活动的进行总结经验。
3.课后活动设计
课后学生对自己在课中教师案例解析以及后面的小组合作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教材以及微信平台学习资源进行查缺补漏,或基于QQ的学习共同体与同学、教师进行在线问答沟通交流。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学生结合上课内容重新自行设置问题并做解答。在解答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结合学习共同体进行解决。在整理完毕之后将设计问题以及相应结果提交给教师,完成本节课个人自由作品的设计。
4.评价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对《C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教师评价、组内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学校教学安排中期末没有上机考试,所以本研究各评价方法的具体结合形式为:课堂表现占20%,小组作品占30%,个人作品占10%,期末考试占40%。其中两类作品占比几乎达到总分值的一半,与期末考试占比相同,符合《C程序设计》这类重视动手编程能力的计算机类课程特点,同时也是对期末上机考试的一种补充。小组作品与课堂表现占比达到总分值的一半,两者占比之和大于期末考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中更快的提升自己。
四、小结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工具手段,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情景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本研究只是提出了该校《C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为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实践借鉴,如何开发更合适的教学模式、结合更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还需要所有职业教育人士一起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1996-09-01.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國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05:89-97.
[3]刘振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特点、现状及改进方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77-80.
[5]陈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6]徐婷婷,杨成,赵磊.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数字教育,2015,0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