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霞
[摘 要]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作为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挖掘每篇教材的魅力,立足于方寸之间,引领学生遨游于天地之野,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无限的发扬光大。因此,凝练其中一点、一线、一面,细细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静静聆听语言文字的气息,稳稳把握语言文字的脉搏,感悟文学作品的精髓与灵魂,就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语言文字;触摸;聆听;把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52-02
语文是用本民族、本国语言文字表述的文化学科。语文学科是充满着渴望与期待的,每篇课文、每个字词句都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它具备丰富的情感、独特的魅力、浓郁的味道。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逐渐养成了和文本交朋友的习惯,会仔细品读每一个语言字符,体会它们想要传达的心意。
一、细细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的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且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作者萧红朴实而又充满意境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班的课堂充满了乐趣。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自由、快乐。
师:能给大家说说吗?
生2:文中写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觉得好自由,我也想这样。
生3:还有:“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玉米都自由,就像作者一样。
……
师:你们想得真好,这时“我”在干什么?
生4:“我”愿意追蝴蝶就追蝴蝶,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
生5:“我”愿意踩韭菜就踩韭菜,愿意拔狗尾草就拔狗尾草。
……
师:看见同学们这么活跃,我觉得你们跟作者一样,也特别快乐。看来,这样的句子表达还真有“魔力”呢!
……
在这篇课文中,祖父的园子是充满童趣的。课文第一节就写了園子的美丽与生机。作者并未过多地着眼于对园子的五彩缤纷的描绘,但一些很有意思的词语却抓住了学生的心:“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睡醒”“上架”……这样一些充满了浓重乡音的口语化的词语,读来是如此的亲切、有趣。我引导学找到这些词语,去想象作者在园子里玩耍时的情景。学生们立刻“摇身一变”,马上就“飞”到了课堂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不知道是自己还是作者的调皮。这种简单朴实的、“接地气”的语言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写作特色。这些跳动的文字,散发出了快乐的气息,让我们触摸到了文字暖暖的温度,也感悟到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融入的情感。
二、静静聆听语言文字的气息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最优课程资源就是要在洋洋洒洒的语言文字资料中,摘取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亲近的片段。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中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
师: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一段真情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为什么刘老师放飞风筝时的情景让作者至今难以忘记呢?
师:仔细读读文章,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里的“气喘吁吁”,感受到刘老师追赶风筝很困难。
生2:“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一个残疾人放风筝就已经很困难了,现在他却“故意”撒脱手,自己去追赶,这就更困难了。他这样做其实是在顽强地同命运抗争,想证明自己即使残疾也能行动。这让我很感动。
生3:我感动的地方是:“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可他依然很快乐,说明他热爱生活。他追赶线端很困难,可他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和正常人一样追上线端,所以他不要学生去帮他。
师: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刘老师所做的事,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也在作者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你们了解作家苏叔阳吗?
(出示作者的照片及资料,播放配乐录音)
“‘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时的情景。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他笑对命运……”
师: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家苏叔阳也不例外,但他用从刘老师那里获取的精神力量战胜了逆境,成了生活的强者。其实,他就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理想的风筝,他从心底里感谢小学时的刘老师。让我们最后一次朗读他的真情独白吧。
……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如何从课文众多的语言中发现人物内在的品质呢?这需要教师首先能够发现这些语言文字的所在之处,结合文本资料进行补充,巧妙牵引,让学生学会自行品读赏析,感受到语言文字散发出的生命气息。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真实感受。
三、稳稳把握语言文字的脉搏
教学一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很多训练点:词语练习、模仿写句、展开联想、续写意境……在平时的常态课中,训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就高年级学生而言,课堂上仅仅会理解课文、会读、会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有适当的练习。这种训练,我觉得,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闪亮点,让学生去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以《孔子游春》一文为例,我根据课文中孔子带领弟子们赏春的一段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出示例句:“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你觉得这段话在赞美谁?用了什么方法?
生1:赞美了大自然,运用了总分的形式,比拟、排比的手法。
师:是啊,这段文字形象生动地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后面的省略号一定让大家回味无穷吧?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呢?
生2:绵延的群山是她有力的臂膀。
生3:滚滚的河流是她沸腾的血液。
生4:飘荡的白云是她美丽的面纱。
……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这种简单的表达正贴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句式表达让学生在完成这个语言训练时乐在其中。我想,这个过程中体现的不仅是学生品悟作者绝妙的语言表达的“乐趣”,更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这节课上,教师与学生沉醉于作者的言语表达中,乐此不疲地模仿着作者这种简约的语言表达句式,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家”之功力,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那跳动的脉搏,让情感的血液流进了学生的心灵。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能力,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师就要“剪切”掉“华美的叶片”,让“言语的脉络”历历可见。在高效课堂的改革中,语言形式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褪去一切华美的装饰,言语的“脉络”才能历历可见,稳稳把握住语言文字的脉搏,感受文字跳动的魅力,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语文的学习是蝴蝶羽化的过程,是漫长、痛苦而又能带来无限明媚生机的质变过程,这是语文学习的顿悟。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简约的前提下,不能人为地简化、缩短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过程。因为,顿悟的刹那是学生感受快乐的巅峰,顿悟使知识、情感产生了质的飞跃,将赋予文本生命。如果这种对文本生命的感悟,随着学生的内化运用,跳出文本,在生活中还能继续延续着语言文字的生命魅力,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朝东.教材解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