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静
这样的课堂现象依然常态地存在着:教师定标准,学生猜答案,教师做评判。教师和学生的言语对话中,教师常用的评价是“好,很好,你真棒!”或者是“错了,你再想想。还有谁补充?”也有老师“嗯、嗯”滑过无数学生对答案的“猜测”,执念于心中的“标准答案”。这样平滑式的言语活动,不仅影响了学生言语解读的效果,也制约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把师生的言语活动引向深入,提升教学行为的学科品质,让学生享受言语活动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
在教学中,怎样把言语活动引向深入呢?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考问题时,问题与目标之间多呈线的联系,直线型的答问模式,很难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为此,在语言解读中,教师应注重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多层面地分析,把师生言语活动引向深入。譬如,有位老师教《翻越远方的大山》,她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次理解课题:刘翔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自我,实现梦想,超越梦想。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有的还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时候需要翻越大山?如何翻越?”于是,学生的思路就出现了多向性。有的说,“当遇到困难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有的说“在学习上马虎的时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勉励自己毫不松懈”;有的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并且执着努力地实现梦想……”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融于一体,凭借语言促进了思维发展。
学生言语的发展需要等待,但不是一味等待就能实现的,常常需要教师通过评价热情的激励、巧妙引导。我听到一位老师教学盘古《开天辟地》,让学生想象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学生说:“盘古开天辟地,十分艰难。”“不错,能用上‘艰难这个词语。盘古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你能借助文中的词语,把头脑中想到的画面说得具体一点吗?”“在一片黑暗中,盘古左手持着钢凿,右手紧握板斧,对着四周不停地挥舞,一阵猛劈猛凿后,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混沌一团的‘大鸡蛋破碎了,碎成了无数碎片……”“你真会说话,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真好!”教师通过赞扬式评价、追问式评价,把学生的言语活动推向了深入。
实践研究表明,在课堂上,把师生言语活动引向深入,教师要善于启发聯想、引导发散、运用比较,鼓励学生灵活理解与多角度思维,彻底改变教师暗示目标问,学生循着目标答的问答模式。教师还要善于借助评价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语言规范、生动,逐渐丰富、深刻。当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我们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