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的语言很有特色,自然率真而不乏诗意。这样的语言,恰是初入写作之门的高年级学生亟待汲取的语言养分。作者的抒情方法较为典型:通过叙写园中的生活镜头,抒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对祖父的深切怀念;通过大段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在园中生活的自由快乐。这种叙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也是高年级学生需要习得的表达技巧。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就要瞄准这些高价值的语用,合理选择语言实践的方式,巧妙选取语言实践的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获得方法,从而实现言语水平的提升。为了让学生收获更大价值的语用,在设计读写迁移的练笔时,我曾经山重水复,举棋不定,但是,终于柳暗花明,一锤定音。回想并记录这个过程,希望给同行们以更多启示。
一、 到底确定哪个练笔内容?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语用价值最高的,要数第13自然段。这些自然率真而不乏诗意的文字,尽展了萧红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借景抒情的写法,正是本文典型的写法,也是萧红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若是内化其语言,可让学生迁移运用最为显性的“愿意……就……”的排比句式;若要学其写法,那么,再凑巧不过——班上一位女生就写过一篇农村田野生活的习作,中间正好可以插上一段借景抒情的景物描写。这篇文章在班上当众朗读过,同学们对农村田野生活都很感兴趣。若让同学们在原来那篇习作的基础上,添加借景抒情的语段,应该是一次很巧妙的练笔设计。
在内化句式与学习写法之间,我毅然选择了后者。确定后面这一练笔目标的那一刻,我颇有些激动。第二天,跟同事兴致勃勃地谈及这个自认为挺得意的设想,他开始也很赞同,随后,他问我,班上有多少学生常住农村?我一时语塞——没作过调查,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些学生是常住镇上的。如若让他们也来个“借景抒情”,岂不让他们去缘木求鱼?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后一个练笔内容,我只能忍痛割爱。选择前一项练笔内容,简单明了,感觉也未尝不可。
二、 到底选择哪个练笔时机?
有了明确的练笔目标,还要选好练笔的时机和内容。网上参阅过不少优秀教学设计,发现有两种安排:一是在教学完课文第13自然段后,让学生运用“愿意……就……”的句式来写园中景物是怎样自由的;二是在学完课文第3~12自然段后,让学生运用“愿意……就……”的句式来写“我”在园中活动的自由。
两相对比,后者的“能量”应该更大。后一练笔除迁移内化句式以外,还能让学生对“我”在园中的活动做一总结,对“我”在园中的那份自由有更深切的感悟。
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试教时,学生在充分感悟“我”在园中的自由后,练起笔来似乎很是轻松,大多能用一串“愿意……就……”来表达。他们大多这样写:“我愿意栽花就栽花,愿意拔草就拔草,愿意溜土窝就溜土窝,愿意铲地就铲地,愿意浇水就浇水。”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到后面稍稍改换了句式,用“愿意……也……”来表述,使句子稍稍灵动了点。当时,我对这些表达还颇为满意。
三、 到底怎样面向全体学生?
试教后,一位老师向我提出看法——这样的练笔要求是否低了点?我幡然醒悟,“愿意……就……”的句式,学生本来就会说,在充分感悟那些事例后写成排比句式,对一部分表达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或许有那么一点收获;对具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练笔只能让其语言发展沦落为“逆生长”。
那么,怎样让练笔兼顾到各个语言层次的学生呢?我思量再三,蓦地发现,文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恰是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完全可以吸纳的。原本担心学生没有相关田园生活经验,不正是可以通过他们对文本充分的感悟来弥补吗?学生感“我”所感,乐“我”所乐之后,胸中涌动着太多的自由体验,这时让他们来为“我”借景抒情一番,应该水到渠成。这样,又何愁学生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呢?
于是,我决定将练笔放在学完全篇课文之后,练笔内容及要求如下:在这园子里,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借用课文第13自然段中心句)用一段话将这份自由写具体。在此基础上,我还作了如下提示:一方面,可以直接写“我”在园中的活动,活动可以是文中寫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来委婉表达心中的自由。想想,除了文中写到的景物,还有哪些可爱的动物、植物值得一写?在描写时可以模仿文中有关句式,比如一组“愿意……就……”,还有稍稍变化的“愿意……也……”等等。
这样的练笔,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选择空间。学生愿意写活动就写活动,愿意借景抒情就借景抒情;愿意写文中内容就写文中内容,愿意尽情想象就只管想象开去;愿意模仿就模仿,愿意个性表达就个性表达。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得写,都喜欢写,内化语言也好,习得方法也罢,只要能实现语言的“正生长”,那么,都是有效的练笔。
从正式上课的练笔情况来看,内容很丰富,语言很鲜活,有些学生的练笔还真有点萧红语言的神韵。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找到了一款属于自己的练笔,每个学生的语言都有了可喜的长进。且摘录其中部分练笔:
“蜻蜓愿意展翅高飞就展翅高飞,愿意轻轻点水就轻轻点水。蝴蝶愿意翩翩起舞就翩翩起舞,愿意吮吸花蜜就吮吸花蜜。蜘蛛想在哪儿织网就在哪儿织网,它若愿意织满一个角落,也没有人管。”
“高粱愿意长高点就长高点,愿意长粗点就长粗点。番茄愿意长一个就长一个,愿意长一簇就长一簇。丝瓜愿意长多长就长多长,它若愿意长得比电线杆还长,也没有人管。”
“母鸡愿意下蛋就下蛋,愿意晒太阳就晒太阳。小鸟愿意躲在窝里就躲在窝里,愿意飞上云霄就飞上云霄。蚂蚱愿意跳多高就跳多高,它若愿意跳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葡萄愿意结几串就结几串,愿意有多甜就有多甜。南瓜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愿意长多丑就长多丑。辣椒愿意长红色就长红色,愿意长绿色就长绿色,它若愿意半红半绿,也没人说它。”
当然,还有少数学生写“我”在园中活动的。比如:
“我愿意栽花就栽花,愿意拔草就拔草。我愿意铲地就铲地,愿意追蜻蜓就追蜻蜓。我愿意怎么浇水就怎么浇水,我若把祖父淋得全身是水,他也只会哈哈大笑。”
这些生动而鲜活的文字告诉我,用心设计,就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一款合宜的练笔。
这一练笔设计的反复修改过程告诉我们,练笔内容、练笔时机、练笔要求,都值得细细推敲,反复斟酌。站在学生的角度,察其学情,即析其背景,晓其需要,设计富有“弹性”的练笔,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款,乐意去写,有东西可写,且知道怎么写。这样,也就收获了较大价值的语用。
(作者单位: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