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本文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教学为例,探寻在神话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力的路径。
《嫦娥奔月》这类神话传说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与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彩讲述分不开。考虑到我们的孩子听故事的时间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在不断萎缩,于是,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讲讲这个故事。教学以讲故事为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讲故事既是一种语言训练,又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手段,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路径。
一、概述故事情节,发展概括性思维
从思维的特点来说,概括能力是思维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些阐述的核心都是要理清文脉,懂得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总体上在说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是培养其概括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片段一: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故事,
找出哪些情节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意思。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标注,并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生自主学习)
师:开始交流吧,故事中有哪些重要的情节?
生:后羿射日——勇斗逢
蒙——嫦娥奔月——遥祝嫦娥。
(小标题在意思清楚的情况下追求简洁)
师:你看,在这些重要情节中,故事的主要人物也随之出现,有哪些人?
生:后羿、逢蒙、嫦娥。
师:根据这些重要人物和情节,在相关提示下回忆故事内容,应该能清楚地复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不妨试一试。
(生概述故事内容,并互相点评、改进。)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回顾,通过阅读,梳理故事的重要情节,并用小标题进行概括。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思维的条理性得到了发展。然后再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凝练的几句话把故事讲清楚,指导进行概述,使学生掌握了如何紧扣故事情节,抓住故事主要人物,简明扼要地概述故事的方法。在交流、评价、表达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性思维能力。
二、讲述故事细节,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古人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是思维敏捷的一种表现。
神话故事大多內容浅显,但却以神奇的想象和优美的词句吸引着学生。同时,神话故事往往具有高度幻想性,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必须取其一点,精教多学。通读全文,第5自然段的“勇斗逢蒙”情节最扣人心弦,适合将其作为精彩讲述的范例点。
1.入情入境地讲,激发思维
讲故事和读课文不一样,读有读的精彩,讲就应该有讲的味道。讲故事要充分激发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调动所有感官,契合故事的情境,注意语气的变化,讲出故事的节奏,让听众仿佛来到了故事现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片段二:
师: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谁先来试着开个头?
生:到了晚上……
师:讲得怎样?谁来给点儿意见?
生:我觉得开头“到了晚上”后面可以加个语气词“啊”,这样就容易把听众带到故事的情景中。
生:还要注意语气,讲的时候要感觉听众就在眼前。
生:还要体现一种紧张感,
要讲得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生继续讲述,并从节奏、语气、声调、情境等方面互相点评。)
此片段中,教师有效地抓住训练学生思维的点,一个“啊”字的巧妙加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情趣,带领学生进入了故事的情境。接着让学生在讨论、评点、揣摩、练习中,使其思维一步步深入,把故事讲得入情入境。
2.绘声绘色地讲,发散思维
《嫦娥奔月》并不是一般的故事,是一则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又该怎么讲?这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展开想象。通过抓关键词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一策略,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地讲述,另一方面在讲述的过程中相机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背后的意蕴,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感悟人物品质,同时获得相应的言语知识。
教学片段三:
师: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总能根据听众的不同而添加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得更富感染力。设想一下,如果要把这个故事讲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听,你觉得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口语化、儿童化,讲得通俗易懂,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
师:谁来试着讲讲这第一
句,让我们听听?
(师指名讲,生点评。)
生:“闯”字。小朋友们肯定特别想知道到底是怎么闯的,可以讲得更具体、形象些。
师:怎么讲形象呢?
生:逢蒙手持宝剑,怒气冲冲地来到后羿家门口,猛地飞起一脚把门踹开了……
师:“威逼”这个词语估计小朋友也听不懂。
生:只见逢蒙把利剑架在嫦娥的脖子上,眼睛里露出凶残的目光,恶狠狠地说:“快把仙药交出来,不然我要了你的命……”
师:真精彩!“闯”“威逼”这两个细节被你们这么一讲,故事变得扣人心弦了。接下来的故事同桌一起练习讲一讲,互相提提建议。
“闯”是可以想象的,“威逼”又是可以“猜测”的,这些都是思维的点。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边讲边想象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这个“想象”和“联想”就是思维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点,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思维运动,建立了好的思维情感,进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
3.富有创意地讲,启迪思维
毕竟这是一个长故事,只选取第5自然段,不顾及其他段落也有失偏颇。还得举一个纲,撒一张网,引导学生将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语言珠玑捡拾起来,缀成一条链子。“嫦娥奔月”这个情节非常美,怎么讲好呢?课堂上,我着重指导这样一句话: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
朝着月亮飞去。(中级水平)
朝—着—月—亮—飞—去。
(高级水平)
朝——着——月——亮 ——飞——去—— (超级水平)
用标点呈现出讲故事时的语气和音长,学生一开始似乎不太明白,在一番讨论、思维碰撞中明白了,这样用慢镜头的方式把故事娓娓道来,更能展示唯美的画面、情意悠长的情境,也更能表现嫦娥对家乡、对乡亲、对后羿的依依不舍。美好的心灵、绵长的深情、悠长的意蕴在课堂上诗意地流淌。事实上,学生们讲得很精彩,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嫦娥的心理世界,找到了故事新的生长点,做到了思维与言语齐飞扬。
三、揣悟故事情结,发展思辨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具有文学性、哲学性、思辨性的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师生通过分析文本获得的,而是学生在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对文化的思考。
教学片段四:
师:《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多种版本。老师找了几种,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 (补充《嫦娥奔月》的多种版本)
1.比较、鉴别、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2.为什么课本所在的版本流传最广泛、最久远?
3.引入李商隐的诗,质疑思辨“偷”。
在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品味了细节后,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情结,并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再补充其他版本的传说。组织学生比较朗读、鉴别讨论:为什么这个版本流传最久远?你们喜欢哪个嫦娥,为什么?最后,通过对李商隐诗中“偷”字的质疑,将学生引向更广泛的对这一主题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多元,引起学生的思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学习讲故事。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