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功能的构想

2017-05-31 07:23冯会平吴颖
创新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可行性

冯会平+吴颖

[摘 要] 计算机硬件技术和通信的发展,使得移动手持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持设备进行阅读。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电子图书刊的借阅管理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同时也可以减轻图书馆管理压力,实现知识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手持设备;电子书刊;可行性;推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85-3

The Conception of Mobile Reading Service Fun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Mobile Handheld Devices

Feng Huiping Wu Ying

(Ta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angshan Hebei 063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hardware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mobile handheld devices (such as mobile phones, tablet computers, e-book readers, etc.) have changed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use handheld devices to read.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arrying out borrowing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journals can make students more convenient and quick to read the books they nee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reduce the pressure of library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

Key words: handheld devices; electronic journals; feasibility; delivery mode

以手機为代表的手持设备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性能上有了巨大的提升,而且普及率也逐年提高。移动阅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应该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做好对大学生的知识服务工作。

1 移动阅读的概念和特点

2000年之后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和有线互联网结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移动信息服务成了21世纪的一大潮流。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应该抓住这个发展的机会。在国外,基于手机通信网络的移动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方向主要倾向于:图书馆功能的转变、服务模式的改变、移动阅读的模式和平台建设等方面。

移动阅读可以理解为人们借助于拥有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PSP等)在不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阅读,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通过对移动阅读方式的调查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增加了8.1个百分点;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多。我国18-70周岁网民中有66.3%表示上网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除网上阅读新闻外,还有15.4%的网民上网搜索图书信息,10.4%的网民阅读电子书,7.8%的网民阅读电子杂志,6.0%的网民阅读电子报。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是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的特点非常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阅读方便,快捷

相对于传统阅读对象知识含量少、携带不方便的问题,移动阅读的简易操作性和大容量存储优势明显。同时也可以减少借阅和购买纸质书籍的时间和精力,十分经济和实惠,而且手持设备的人群定位也是广大人民群众[1]。

1.2 移动手持设备性能优越

电子阅读器以其类纸阅读性、无辐射、不伤眼,超低功耗,以及超常待机等优异性能,正发展成为移动阅读市场的主力军。尽管在最近的《中国电子书发展趋势报告》上电子阅读的终端设备电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移动阅读终端的比例在持续攀升[2]。

1.3 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从门户社区到网络博客,以及现在最流行的微博,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也得益于其载体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而且信息的需求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于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团体和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开展个性化服务。

2 高校移动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用常规的图书借阅、归还管理模式。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每生可借阅图书数量因学历等级而不同,一般情况下,每册的借阅时间是30个工作日,如需续借可以延长两周。此项管理规定基本能满足借阅者的基本需求,但是由于馆藏书目中同一册书的复本数不相同,需要同时借阅此册图书的同学就遇到了困难。不得不到阅览室去参阅,相比直接借阅增加了困难。

国内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近年来逐渐兴起,一些大学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如国家数字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相继引入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3]。

通过比较各个大学目前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可以发现当前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短信服务与查询功能,包括图书馆利用短信平台发布图书馆公告、新书通报、展览与讲座信息、发送催还通知、预约通知等;读者利用短信平台查询参考馆员与教职工基本信息、服务时间、借阅规则、到馆路线、图书馆的图片与视频等。二是移动WAP服务,读者利用WAP网站进行馆藏目录检索、借阅信息和个人预约信息查询、预约、续借、取消预约、证件挂失等[4]。

以四川大学为例,四川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 整合现有的手机图书馆服务,扩展服务模式,有效满足读者的要求,使得读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图书馆服务,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具体做法是: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能够同时高速传输声音和及时数据信息为基础,在具备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小型化特点的移动计算设备上接收并输出给使用者。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一是短消息服务;二是彩信服务;三是WAP链接浏览服务[5]。在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可以向图书馆及时反馈使用意见,以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移动阅读图书馆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愿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阅读的群体,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移动阅读的内容不完善。图书馆的宗旨就是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目前图书的数字化进程尚未取得长足进步,许多书籍没有数字化。二是阅读习惯问题。纸质图书的阅读历史悠久,读者在短时间内全部改变阅读方式是不可行的,另外图书数字化技术不完善,数字化之后的可读性会降低。部分电子书的电子墨水技术虽可以模拟纸质图书,但长时间阅读也会出现眼睛不舒服的情况。三是费用问题。如果购置一个移动阅读设备无疑是增加了其额外开销。不少移动设备不仅具备阅读功能还兼具其他娱乐功能,也可能会使读者减少图书阅读时间[6]。

3 图书刊物推送模式构想

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和数据库建设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考虑在其网站主页上增设“移动推送”功能选项。借阅者通过移动手持设备接入,登录图书馆的主页使用其功能。向图书馆服务器发出申请,通过移动流量获取想借阅图书的阅读权限。具体流程如下:

3.1 读者通过各种手持移动阅读设备接入移动通信网络

现在移动设备的主频和内存相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连接网络并进行相对简易的操作都是可行的。可以依据手持设备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接入方式,如WAP,3G,WIFI等,同时保证移动设备预留足够的存储空间。

3.2 登录图书馆主页,选择移动推送功能

如果是首次使用该功能,读者需首先注册自己的姓名、学号、联系方式等信息。图书馆也可以以此划分不同的使用群体,分配不同的权限给读者。如果已经注册,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3.3 在搜索图书的选项里面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或刊物的名称

向图书馆的服务器发出申请命令,服务器收到申请后在数据库中检索与申请者相一致的数字化书籍或刊物。如果找到则返回窗口,否则提示要求不符。

3.4 向读者的移动设备推送阅读链接

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中建立所有书籍的阅读链接,读者申请成功后可以获得阅读链接,收到链接后可以开始阅读,阅读链接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如30天,如果读者15天之内没有使用此链接可直接判定链接无效。读者开始阅读30天以后链接自动失效。同时,每位读者可接收的链接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需要,申请推送具体页码的内容,可以保证在阅读时限到来之前完成阅读。完成后可以选择向系统申请“送还”链接请求,以获得别的数字化书刊的阅读权限。

图1

在以上流程中,获得申请资格的读者接收阅读链接是此模式的核心和难点。同时不同移动设备之间的差别和支持格式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对于高校而言,对应的读者只有学生和教师工作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抽样调查,对具体的推送格式做出统一制订。

4 移动阅读构建策略

传统的图书借阅模式在管理方面已经十分成熟,但是移动阅读才刚刚开始,会面临很多和传统图书馆一样的问题,因此,在做好移动阅读图书馆的模式构架的同时,要对移动阅读的管理策略进行建构。

4.1 移动阅读的服务对象定位要准确

此模式适合于对文献精读性要求不高,主要希望能快速浏览书籍、报刊内容的读者。因此在进行图书数字化的时候可以对于经典古籍和需要精读类的图书进行选择性的排除,以增加检索准确率和降低数据库运转负荷。

4.2 图书数字化进程要加快

只有数字图书的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果用户多次遇到查而无果的困难,会很快放弃对移动阅读的支持。同时要加快其阅读格式与市场上移动手持设备的匹配性。要随着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时做出调整。在进行一段时间测试后要及时统计借阅数据和读者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工作。

4.3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要做到与传统的图书出版一样的高度,不能侵犯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所以版权合法化是数字化的前提条件。此模式采用了向读者推送有日期限制的链接方法,当读者打开后不允许复制等侵害版权的行为,可以达到和纸质书籍一样的版权保护效果[7]。

4.4 确保操作的简便性与移动设备的兼容性

如果网络操作比实际借阅所需要的环节更多更复杂,读者很可能会舍弃这种方式。系统与硬件的兼容性也是一个重大问题,一定要保证支持大众化的硬件。

5 结论

总之,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刊物推送模式可以向读者方便提供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真正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化服务。这种将先进通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结合的新模式将开辟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道路,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更加辉煌。

參考文献:

[1] 光明日报.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国人阅读有何新变化[EB/OL].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10422/t20110422_605310.shtml.2011-04-22.

[2] 百度百科.移动阅读[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34430.htm.2017-3-20.

[3] 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4] 赖永波.从数字图书馆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演进与实现途径[J].情报杂志,2011(5):165-168.

[5] 周一萍,张盛强.四川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思路[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3):13-16.

[6] 叶甜.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学生移动阅读使用偏好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14):78-81.

[7] 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12-15.

猜你喜欢
可行性
高中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螺旋CT对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评价
浅谈出行及服务MaaS方案在XX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选煤厂手选矸石系统技术改造及智能选矸可行性分析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