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三河”污染防治行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陕西面临水资源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局部水污染严重、水循环利用不足以及水生态环境脆弱等严峻形势,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水环境安全已成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国家颁布的“水十条”实施以来,陕西紧紧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以全面执行河长制为动力,突出抓好“好水”和“差水”两头,把握“控”“升”“防”三个关键,较好完成了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完成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涉水环境问题整改,全省水环境总体质量持续向好。
陕西省大力推进柔性治水,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思路,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汉江、丹江、嘉陵江,渭河、延河和无定河被称为“三江三河”,是构成陕西水资源的重要河流。“三江三河”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作为陕西境内的重要河流,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流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源来自我省的汉江和丹江,省环保厅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汉、丹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保证了“一江清水向京流”。
在陕西,汉江、丹江治污大战开启较早,随着汉江、丹江治污大战而来的是一场陕南三市产业转型的“阵痛”,陕西为“一江清水向京流”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商洛,自2011年以来,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五小”、“三高”企业78家,淘汰产能42万吨。仅此一项,财政年减收4亿至5亿元,减少用工岗位1万多个。经测算,生态保护直接导致商洛市每年减少各类税收约8亿元,并且年均减收幅度仍在持续加大。在安康,累计关停“两高”企业300余家,使安康每年大概要减少产值300亿元,减少税收34亿元。黄姜皂素企业一度是拉动陕南经济发展的摇钱树,但由于其产生的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极大从而被扣上污染大户的帽子。为了确保环境不被破坏,水质稳定达标,安康曾下决心关停了上百家黄姜皂素企业。在汉中,矿产资源开发被严格控制,仅此一项,每年影响的利税就近20亿元。此外,由于严格的环评,许多项目无法落地汉中,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据测算,与陕西非水源区地市的经济发展增速比较,汉中低了2个百分点左右。
《汉丹江流域(陕西段)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在全国率先将畜禽养殖污水排放纳入行业控制范围,首次提出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按设计处理规模分级控制的标准限值;采取了大规模严要求、小规模实事求是的原则,首次将一类污染物实行车间排口、总排口双重控制,为确保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
陕西省还自筹资金建成17个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项目、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2个尾矿库治理项目。污染企业的减少与治污项目的投入运行,为汉、丹江流域水质的稳定达标竖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屏障。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支流,发源于凤县代王山,是我省第一个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唇鱼骨、多鳞铲颌鱼、鲇鱼、山溪鲵、大鲵、水獭、中国林蛙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天然集中分布为特色。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使嘉陵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质,主要监测指标持续向好。凤县通过增殖放流活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利用大自然力量清洁水体;宁强、略阳则严禁河道采砂、采金,恢复了“一江清水”本来面目。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然而长期以来渭河的水质污染、防洪等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渭河水污染治理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消灭黑臭,我们用了8年时间;第二个阶段是用了6年时间使水质达标,今年恰好是第6年;2011年启动渭河综合治理以来,渭河面貌实现华丽转身。过去五年,我省投资215亿元实施了渭河全线治理工程,通过堤防建设、河道疏浚、河滩整治、绿化治污等措施,渭河的防洪形势得到改善,生态和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沿岸产业聚集效应增强。
渭河污染治理是关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决心向渭河污染宣战,把渭河污染治理好、把渭河生态建设好,不仅没有影响关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关、建、治、保、管”五大举措。“关”就是关闭污染企业,渭河流域内的造纸企业曾经高达700余家,现仅剩下十几家废纸造纸企业;“建”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渭河流域已经建成68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30万吨/年,基本上能做到全收集、全处置;“治”就是治理工业污染源,出台了全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保障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保”就是合理调度水资源,保障渭河的生态基流,不发生断流;“管”就是加强水质监测、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政策,水质改善给予奖励,水质恶化给予处罚。
第三个阶段是生态渭河,从2018年开始,争取用5年时间达到生态渭河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我省今年完成六项环保工作:一是省政府印发了今年工作方案,建立了联合调度机制,出台了考核办法,即将印发渭河水污染补偿方案;二是组织开展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 年)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的中期评估工作;三是推进水源地划分工作,截至目前,全省161个县级以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完成率93.2%,预计今年底能够全面完成;四是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改造,上半年,西安新增处理能力10万吨/天(收集率达到100%),宝鸡新增2万吨/天(收集率达到95%),咸阳新增3.5万吨/天(收集率达到94.7%),西咸新区新增30万吨/天(收集率达到 86.4%);五是建立河长制,河长制实施以来,工作延伸到全省大小河流、湖库的每个排污口。各市建立了主要河流档案,实行“一河一档”和主要河流信息报送制度,开展河流水质月通报、季考核评比工作。
延河与无定河分别是延安和榆林两市的“母亲河”。陕北本来就缺水,再加上屡次石化污染物泄漏导致水污染、泥沙含量高等原因,目前,这两条河水质不容乐观,不少河段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
2016年初,延河终于迎来了变身“清白”的契机。是年2月,延河整治工程开工,陕西省计划投入90亿元,用3至5年时间,将延河水质由现在Ⅴ类或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标准。这是继渭河、汉江丹江综合整治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河流治理工程。通过治理,使延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延河水质达到Ⅳ类,水量达到生态用水标准。
按照规划,今年延河综合治理工程将先期实施延安城区段治理,主要包括10项工作任务,即延河、南川河、西川河清淤23公里,96%的堤段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新建加固堤防6公里、堤顶步道3公里、生态护岸10公里,整修、美化已有堤面24公里。
无定河综合环境整治前期工作也在有序开展中。记者从榆林市环保局获悉,该市确定无定河综合环境整治目标为:到2020年,无定河干流和支流所有断面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同时,无定河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6%以上。
目前,榆林已经完成《榆林市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主要支流《榆溪河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编制,形成了《榆林市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初稿)》,同时全面启动榆溪河、榆阳河、沙河三条流经榆林城区河道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
总之,近年来,陕西各地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方面下大力气治理“三江三河”;另一方面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严把项目准入关,在临近“三江三河”区域严禁有污染的工业开发,通过源头控制,把产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