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摘 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全球变化》课程入手,对《全球变化》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全球变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105-03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urse of Global Change, summari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Global Change course. On this basis,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practic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Global Change; teaching mode
一、概述
“全球变化”是自20世纪80 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尤其关注对人类和生物圈影响最大、对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几十年至几百年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全球变化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受到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变化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的新认识、新观念不断产生[2]。鉴于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该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塑造批判思维,强化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架起从课程学习到学术研究,从掌握基础知识到探索学术前沿桥梁的关键课程。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目前对于全球变化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已有专家做了许多探索与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全球变化和教学为主题可以搜索到几十篇论文。如李治国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多媒体辅助《全球变化》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对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有一定借鉴意义[3]。毛龙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对全球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要求的几点体会[4]。王艳红从教学内容选择、教授方式、教师角色转变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全球变化课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5]。周锐老师则基于教育实践经验,建立“全球变化研究”课程有效的考核办法[6]。符超峰等介绍了全球变化内容及新的发展趋势,从多个角度具体探讨了高校开设《全球变化》公选课的必要性[7]。总结归纳这些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对全球变化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应用[3-8]、教学内容改革[5-9]、教学方法探索[4-11]、课程设置[7]等方面。针对全球变化双语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只有卢鹤立针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双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模式及教学实践方法[12]。由此可见,全球变化课程双语教学在高校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目前许多院所均开始强调双语教学,但就如何开展双语教学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全球变化课程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对全球变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对提升教学质量、加快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变化》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球变化》是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32课时。自2006年开始就已经开设,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开课历史。在多位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双语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适合的双语教材,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够
目前国内关于全球变化经典图书主要有:《全球变化》(张兰生主编)、《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朱诚主编)和《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王汉杰主编)。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教材是张兰生先生主编的《全球变化》,至今没有国内学者主编的英文教材。国外有关Global change 的书籍很多,如《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Global Change》(作者:Karl Bruckmeier(2013))、《Biogeochemistry of Global Change》(作者:Ronald S. Oremland(1993))、《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作者:Penelope Firth, Stuart G. Fisher(1992))、《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作者:Ian H. Rowlands, Malory Greene(1992)、《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作者:Antonio Marquina in Energy,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 Series(2010)等等,但这些书籍或成书时间较早,或内容仅局限于全球變化的某一方面,如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结论和观念不断更新。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本教材一劳永逸地进行教学。
此外,《全球变化》课程涉及内容多,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过分强调了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应用性的认识不足,制约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是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精通全球变化的专业知识,能够把握国内外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新前沿成果,还要求教师能够较好地使用外语进行表达。目前,虽然学院教师大多数均为博士毕业,能够撰写外文SCI论文,但是具有在国外知名大学访学或留学经历的教师相对较少,英文表达能力和口音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阻碍了双语教学的进行
目前从学生普遍的英语水平来看,虽然大学一、二年级经历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训练,但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仍然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全球变化》开课时没有取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即便部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也存在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尚可、听力和口语表达较差的问题。此外,由于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词汇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专业单词的获取较少,专业英语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这限制了《全球变化》双语教学的开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较为单一
目前《全球变化》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具有固定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往往会使知识结构固化。此外,课堂教学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不利于知识的延伸。虽然目前学校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但对其利用停留在上传常规教学材料的阶段,对平台的深度开发利用,尤其是网上师生互动模块的利用仍然不够。在教学方法上,目前多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对案例探究和专题讨论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仍然不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效果是急需解決的问题。
三、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及双语教材建设
引入模块化设计(Modular Design)理论,所谓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结合和有机运作达到目标要求[12]。基于MD理论将《全球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其分为细化为四大模块:1.全球变化的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研究组织的介绍;2.全球变化研究的原理与方法;3.全球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注重厚今薄古,突出重要事件的介绍;4.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中国)。对四大模块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更小的模块,比如学习环境信息提取时可以将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孢粉、植硅体、冰芯、树轮等小的模块。此外,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如讲授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时,部分内容与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存在重复,可以舍弃主要圈层演化的讲授,对自然环境演化历史的五个阶段进行缩减,重点讲授每个演化阶段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同样,在其他内容的教授过程中也注意内容取舍,突出重点。
在外语教材建设方面,根据整合后的教学内容需求,充分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性等特点,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权威性外文书籍章节或者国际最新权威杂志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如SCI论文)为外文学习材料,组建完整而具有前沿性的双语教材资料体系。
(二)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吸纳与全球变化研究相关方向且英文水平相对较好的教师,尤其是具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背景的教师加入课程双语教学团队,负责《全球变化》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双语教学工作。教学团队共同编写与全球变化研究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要求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备课,充分阅读英文全球变化教材及文献资料,每一模块的主讲教师精心制作双语多媒体课件,编撰写英文教案和讲课稿,编写英文习题集等,为开展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种双语教学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试讲、听评课,定期交流经验,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三)双语教学模式建立
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调整教学方式,首先帮助学生克服英语畏惧情绪,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防止出现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局面。前期,在制作PPT时可以考虑中英文双语制作,英语板书结合中文讲解为主,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专业词汇,培养兴趣,减少恐惧心理,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提问、回答和相互交流。后期逐渐加大英文授课比例,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容易理解、较为浅显的知识模块,如全球变化的概念、内涵、研究背景和相关研究组织的介绍可以采用浸入式教学模式;而对于难以理解且相对较为重要的全球变化原理和研究方法等的讲解,可以采用交叉式渗透式的教学方式,以提升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由此,建立相对适宜且固定的双语教学模式。
(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注重探究式和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全球变化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决定了该门课程比较适宜开展探究性教学。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几乎全球变化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能找到比较好的案例,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讲述中生代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可以通过以恐龙灭绝之谜为案例进行探究性学习,讲授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影响时可以通过玛雅文明的衰落为案例进行探究学习,讲授近现代生态系统的变化时候,可以安排生物圈2号为案例进行探究。通过这些案例,设置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和英文水平等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每一小组由知识及英文水平较好且平时课堂表现较为活跃的学生和知识英文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共同组成,这样能够在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与互动时,由活跃的同学带动相对内敛的同学,从而提高课堂讨论和团队协作的效果。
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补充完善教学常规材料,链接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网址,补充阅读材料和重要的影视资料,从而扩展全球变化学习的信息容量和学习空间,建设双语网络课堂。通过让学生课下观看经典的电影如《后天》、《穹顶之下》、《难以忽视的真相》、《气候变暖的大骗局》等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课程中下平台师生互动讨论区使用英文进行讨论学习,从而巩固双语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全球变化》课程双语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国际化实践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本文对《全球变化》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本课程的雙语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完善,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地理科学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诚.全球变化科学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治国.《全球变化》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128-131.
[4]毛龙江.关于高校“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04.
[5]王艳红,温国胜.基于“全球变化”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195-197.
[6]周锐,魏明建,王均平.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实践——以“第四纪环境学”、“全球变化研究”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2):21-25.
[7]符超峰,左俊.新形势下高校开设《全球变化》公选课的必要性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5(08):26-27.
[8]琼达.略谈全球变化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S1):105-106+129.
[9]董进国,蒋庆丰,钱鹏,等.“全球变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7(01):88-90.
[10]陈永金,刘加珍,徐恩芹.“全球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5(02):102-108+113.
[11]彭剑峰.高等学校《全球变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33):148+150.
[12]卢鹤立,刘桂芳,赵爽.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