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俭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和“互联网+”行动快速推进,对教育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不仅表现为互联网规模急剧增长、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产业空前繁荣,还改变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从我国互联网浪潮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和“互联网+”教育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该文选择从1998年到2009年间互联网在我国爆发的第二次高峰,研究我国互联网第二波浪潮的背景、特征和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在总结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三大阶段和主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提出下一个阶段“互联网+”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第二波浪潮;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的视频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在当前“互联网+”教育战略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回顾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极具特色的阶段性浪潮,借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把我国互联网的第二波浪潮定义为1998-2009年间,在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出现的互联网规模爆发式增长、网民数量倍增,互联网产业和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互联网技术向傳统行业不断渗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即主导中国互联网发展与应用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从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波浪潮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并以其引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1998-2009年全球互联网浪潮的特征
(一)新兴关键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推动第二波互联网浪潮的关键技术中,以宽带、无线通信、Web2.0为主要代表。宽带技术能满足人们在网络传输各种媒体时所需的带宽,它以速度快、连接稳定的优点带给了网民良好的上网体验,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技术基础。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内进行传播从而实现空间信息交换,无线接入以便捷的接人方式进一步壮大了网民规模,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培育了大量用户群体。Web2.0是重视交互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其开放、共享的显著特征为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等新兴互联网商业与服务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这一阶段集中涌现的以宽带技术、无线通信技术、Web2.0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是第二波互联网浪潮的技术支撑,为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范围内互联网规模迅速扩大,为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规模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可访问的站点数量、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数量以及网民数量。据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1月可访问站点约为450万个,到2000年6月,已注册的域名超过1700万个,站点数量以每6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高速扩张。2000年初,全世界与因特网相连的主机为7240万台,而1993年只有131万台。站点数量与主机数量的迅速增长,营造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空间,并提供了前所未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网民数量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上网人数的增加上。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互联网用户不到9万,而1999年已达到1.7亿,2000年增加到4.14亿,其中北美地区处于领先地位(1.3686亿),其次是欧洲(0.8335亿),接着是亚太(0.689亿)。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第二波互联网浪潮的核心内容,也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全球互联网经济迅猛增长,使互联网领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随着互联网应用不断走向深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增长迅速,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据相关权威机构统计,欧洲在1999-2003年期间的全球电子商务所占份额由18.7%上升至31.2%;1999年日本占全球电子商务份额为10.3%,2003年该指标增长到15.4%;1999年互联网产业给美国带来5240亿美元的年收益,到2000年年底约达8500亿美元。互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加速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和产业的不断渗透,有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二、我国第二波互联网浪潮的发展特色
第二波互联网浪潮虽然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扬长避短,使互联网浪潮在我国爆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具体体现在技术不断涌现、规模日益放大、产业化空前繁荣三个方面。
(一)新技术在国内不断涌现,达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水平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宽带技术、无线通信、Web2.0三大新兴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在宽带应用方面,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应用发展势头迅猛。根据相关统计,到2006年6月,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的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人,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也超过了4000万人。在无线通信应用方面,无线接入以“方便”的突出特点迎合了网民的需求,获得了长足进步,无线接入比例在网民经常使用的接入方式中突破了1/3。在Web2.0应用方面,基于Web2.0的互联网业务应用,如博客、播客等发展迅速,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以博客的应用为例,中国活跃博客人数规模由2002年的2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691.3万人。此外,传统综合性网站如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也积极推广博客服务。
(二)我国的互联网应用在规模上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
在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我国网民数量增长迅速,形成了全球较大的互联网消费市场,互联网的规模价值正在日益放大。据相关统计,1997-2008年间,我国网民数量从1997年的62万增加到2.98亿,居世界第2位。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不但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培育出了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一代新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互联网应用在规模上甚至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互联网浪潮在我国爆发巨大能量的体现。
(三)互联网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中国互联网产业空前繁荣,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规模、有数量、有体系的产业集群。2004年,中国互联网总体市场规模为325.1亿元,2008年则达到了1389.9亿元,持续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在该过程中,诞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发展。其中以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为典型代表。它们基于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娱乐及商业模式,在电子商务、即时通讯和搜索引擎三个细分行业取得优势地位。以腾讯为例,作为即时通信的领军企业,发展规模迅速壮大,2004年总收入为11.44亿元,到2008年总收入达到71.55亿元,2004年注册用户数为36970万,2008年则达到了89190万。互联网不仅催生了众多产业,而且这些互联网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四)我国互联网浪潮深刻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
随着新兴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互联网已渗透到商务、医疗、教育、金融、农业、工业等多个行业,且在每一行业内的应用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纵深发展,而互联网浪潮向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的外溢效应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互联网在教育行业的融合应用为例:在用户规模上,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08年的在线教育用户人数为3591.8万人,2013年在线教育用户人数达6720万人。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032.6万人。在教学模式方面,互联网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共享,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三、从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之所以能紧抓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从学习模仿到实现超越,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起到关键的作用。总体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大胆设想和科学规划是中国特色互联网思维的思想基石
在政策规划上,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战略,明确互联网阶段发展重点,科学规划互联网发展。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2006年,我国还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我国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并重点部署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方针。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大胆设想与科学规划。
(二)着力推进新兴技术的应用融合和创新变革是中国特色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质
在互联网第二波浪潮中诞生的三大新兴技术里面,Web2.0是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之一。它改变了单方向地对用户输出信息的模式,让用户参与到共同建设上来,实现了用户个性化、自主化的网络应用体验。Web2.0的特性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应用中又创生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应用,我国主要的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较早地应用了博客(Blog)的Web2.0特性,不仅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还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随后,新浪推出的“新浪微博”则将Web2.0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Web2.0技术还推动了个人电子商务的发展,以支付宝等在线支付工具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可操作的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方式,为个人电子商务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新兴信息技术之间相互促进,推进互联网浪潮的加速发展。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推动新兴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内的应用融合,促进传统行业与社会部门的创新变革,才有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的累累硕果。
(三)大力扶持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抓手
在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和鼓励新兴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国家战略层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因此提出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调整电信业务结构发展互联网产业,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我国在2005年还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推进互联网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中国高度关注互联网与社会各行业的融合,不但孵化出了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型互联网企业,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了优质的市场主体,逐步实现了对传统行业、企业的流程再造,使其在人才、技术、资源、市场、资本、管理等各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
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历程与阶段性成就
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方面要总结和提炼我国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基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需求。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经历了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引进宽带进校园到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为我国“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1994-1995年,我国开始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lt),建成了容量为40Gbps、主干传输速率达2.5Gbps的高速传输网络,以100-1000Mbps速率连接35个省会及中心城市的近百所高校。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开展教育领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为我国教育奠定了互联网的物质技术基础。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中西部地区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配备了40.2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在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基本建成计算机教室。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有益尝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师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提升了欠发达地区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二)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的宽带进校园阶段
2012年9月召开的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确定了把“三通两平台”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国74%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全国超过1/3的学校全面应用数字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此外,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实现了跨省转学手续最短办理时间缩短到9个小时,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效率,提升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治理水平。这个阶段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追求。在这个阶段,湖北省成为首批教育部批复的“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印发了《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多媒体教室比例已达74.6%,师机比已达92%,生机比达到28.9%,居全国前列。
(三)注重应用与融合的智慧教育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步开始进入了应用、融合、创新与变革的新阶段,智慧教育开始成为新的主题。智慧教育是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张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具有智慧特征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美好愿景。世界各国都把智慧教育作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新加坡在其“iN2015”计划中提出实施智慧教育计划,韩国2011年颁布了“智慧教育推进战略”的国家教育政策。在我国,“网络学习人人通”的发展也初步具备了智慧教育的特征,它让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依托云平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市任课教师空间开通率达100%,学生空间开通率达57%,网络学习空间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研训、家校互通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是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村、偏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二是完善了包括宽带网络接入、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在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全面提高了我国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水平。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已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互联网+”教育战略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它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不仅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更要转变思想,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各领域的关键问题,推动各领域改革和发展。从我国互联网浪潮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对于引领“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以湖北省为例,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旨在解决教育中学生、教师和教学三个核心问题。
(一)以“互联网+”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到2014年,湖北省中小学中实现4M或以上网络宽带接入的学校占70%;全省中小学教室中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室占74%。2012年,武汉市获批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三年多来,全市积极建设区域教育云,依托云平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顯著成效。武汉市中小学积极开展教育云机构空间和教师个人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研究,通过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大赛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的聚合和共建共享,变革学习和教学方式,促进互联网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武汉市部分中小学在教育云平台上开通了“高效课堂”模块,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优课资源的综合应用,积极打造数字化高效课堂,改变了教与学方式,切实提高了课堂质量。
(二)以“互联网+”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湖北省早在2014年就制定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划(2014-2017)》,开发了省级培训管理平台,2014年培训教师10万人,规划到2017年完成教师全员培训。从教育经费中调剂安排专项培训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全省26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大部分教师都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且能够使用互联网搜集和组织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教学。
(三)以“互联网+”教育改进教与学
湖北省以课堂教学应用为重点,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信息化教学在全省中小学课堂的普遍应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武汉市在教育云示范工程规模化应用上提出了全面应用、常态应用和深层应用,各中小学校在教育云平台开通高效课堂应用模块,将优质资源班班通同电子白板技术有机结合,教育云空间同电子白板技术有机结合,丰富与活化了教学内容,同时使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通过总结湖北省近年来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的举措和成效,我们发现要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要以互联网思维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科学内涵
“互联网+”教育从本质是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現阶段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教育基本规律,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促进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从我国第二次互联网浪潮的发展规律来看,互联网思维引领下的“互联网+”战略是互联网技术向传统领域辐射和渗透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应用于传统行业,其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规律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的融合和创新。把“互联网+”战略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相结合,“互联网+”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教育本身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思维和战略的创新。通过总结中国互联网第二波浪潮中的经验,提炼互联网的规律和互联网思维,能够为“互联网+”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2.要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机遇,做好顶层设计
在互联网第二波浪潮中,我国就是把握住了信息化这一历史机遇,积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我国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机遇,一是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把“互联网+”教育作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支撑,运用互联网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薄弱地区辐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资源应用的效能;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拓展互联网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三是要做好“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化新兴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创设必要的基础条件;四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为“互联网+”教育战略提供保障,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为“互联网+”教育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支撑。
3.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本质,做好融合与创新
回顾我国互联网第二波浪潮,技术创新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可以说没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应用也就不会出现我国互联网的第二波浪潮。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就要做好“互联网+”教育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关键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大规模应用与融合工作。要做好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鼓励符合我国教育特色和教育传统的技术创新,以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核心,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二是要建立健全教育技术创新的激励和转化机制,鼓励万众创新,使师生都参与到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来,让教师利用互联网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为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服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借助大量资源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
4.要扶植“互联网+”教育重点企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国互联网的第二波浪潮给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互联网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重点企业不断出现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以互联网思维转变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互联网+”教育重点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是落实“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关键。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发展,一要提高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把握国家重视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机遇,树立互联网思维,努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水平,大力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教育信息化行业成熟的市场主体,打造以教育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教育服务业体系;二是要加强“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审查和监管,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行业准入机制,保障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