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贫困县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研究

2017-05-30 10:48任友群吴旻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任友群 吴旻瑜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下一阶段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题。该研究从当下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现状出发,对比发达地区推进模式,梳理和归纳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和策略,提出了借助成熟平台实现“人人通”,集管理服务、教学、教研于一体,整体实施、逐步实施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区域统筹;人人通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一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可能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出,要“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下一步“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的重要目标。不难看出,在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方面,教育信息化已被寄予了厚望。

信息化的推进是一项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工作,在资金、资源、人力都比较匮乏的农村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难度大、任务重,可以说在农村贫困地区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战略中的攻坚战役。“十二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何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发力,进一步突破瓶颈,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使得教育信息化真正起到全面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是政府、学界都需要正视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当下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梳理农村贫困地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具有实操性、可推广性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二、“十三五”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背景

信息化的推进有其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讨论一区域、一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前必须首先厘清此区域、该时段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背景、发展态势都有不同,所谓农村贫困地区这一概称并不能详细地反映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各地贫困原因各不相同、脱贫形势也大异其趣),因此我们只能从宏观上对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阶段性特征作一描述。

一是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16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要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要达到60%以上;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要达到80%和50%,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各教学点也已经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可以期待,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所有学校、教学点都基本将能通网络、有设备,可见基础设施、硬件设备在今天已不是制约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是缺系统、少应用、少资源是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重建轻用”一直是我国各地教育信息化推进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贫困地区存在尤甚。如果说发达地区产生“重建轻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软件系统的用户不友好造成的“有而不用”,那么农村贫困地区就真正是“无物可用”了。这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花了大精力、大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形同虚设(至少不能充分发挥其建设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了。

三是人员、资金、资源的匮乏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掣肘。我们以J省某国定贫困县S县为例,该县共有公办中小学374所,其中教学点104个,中小学生人数为124500人,但其近五年教育项目资金只有1.19亿元(即便不计教学点、不计公用经费,平均每学校每年的教育项目资金不足9万元),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只有6150万元(每学校每年的教育信息化资金不足5万元)。即使以每年10%的成长速度来计,到2020年经费投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此外该县教育信息化专门人员只有114人(专职48人,兼职64人。其中电教站2人,科班出身仅1人)。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农村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在人员、资金、资源依旧相对匮乏的背景下,依托已初具规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

三、发达地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模式无法照搬到农村贫困地区

所谓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主要是指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考虑的三个问题:第一,谁来主导,即谁出资金、谁来管理;第二,孰轻孰重,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大范畴,总的来说包括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等诸环节,所谓孰轻孰重是指在推进的过程中是一体并重,还是有所侧重;第三,孰先孰后,即何者先建先用,何者后建后用。本文所谓探索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就是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长久以来,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观念,即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农村贫困地区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采取跟进策略。那么发达地区的所谓“先进经验”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将以S市M区及其中的G校作为例子来加以探讨。

G校是S市M区一所普通公办高级中学,其高考平均成绩在M区长期处于靠后的位置。该校于2013年开始着手与某教育信息化企业合作推进“智慧教育”(所谓合作推进指的是M校出想法、出小部分资金,企业出大部分资金、出技术力量),并确立了以课前“微课导学”,课中“智慧课堂”,课后“作业辅导”为主线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该校经历了制订规划、平台架构、模型认证、教学实验、硬件建设、全员培训等各个环节,由点到面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承载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已经能够常态化投入应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G校所在的M区教育学院通过与某运营商合作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所谓的合作指的是该教育学院出想法、运营商出技术力量,前期该系统的建设教育学院并未投人资金,而是通过M区政府每年购买用于支撑教师发展支持系统运作的该供应商所提供的带宽抵消了该笔资金)。该系统整合了M区教师研修网、云录播课堂评价系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等,借助信息化手段革新了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方式,营建了研修共同体、特色团队以及教师个体学习空间,为该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与服务。

以上C校和M区教育学院的实践代表了发达地区典型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路径,分别着眼于教学与教研。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模式的一般特征:一是校企合作。在這两个案例中校(院)是思路的提供者,企业之所以愿意对这一校、一院让利恰恰是因为他们能从这一校、一院中获取难得的教育经验。不难看出,这种模式对院、校一方提出了很高的人力资源的要求,事实上G校和M区教育学院的“一把手”均是既懂教学、又懂信息化的“双肩挑人才”。二是求得共赢。显然在合作中双方都取得了利益,就学校、学院一方来说减少了开支,就企业来说既获取了经验,又获得了项目实验场所,企业因之得以提升经营层次(事实上与M校合作之后,该企业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再从M区教育学院的例子来看,企业虽然短期内投入了一笔系统开发收入,但考虑到带宽销售收入,从长期来看是有一定盈利空间的。三是本级推动。上述两个案例中信息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是院、校自身,G校和M区教育学院两位“一把手”从对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教学深刻理解入手,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展现出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尤为可贵。从这三大特征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两种模式得以施行的一般前提:一是学校有能人;二是企业有获益;三是资源有保障。当然G校和ME教育学院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S市更多的学校(通常也是一些教育信息化推进得比较好的学校)采取的是一般的“购买一应用”模式,这就对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文所述,“人员、资金、资源的匮乏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掣肘”,面对着少人员、缺资金、短资源的局面,贫困农村地区要借鉴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成功经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十三五”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与策略

面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唯有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推进模式,才能够有效克服问题和困难,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向前发展。笔者认为TPPP模式可以有效破解教育扶贫中的这些难题。所谓TPPP是基于转移支付的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伙伴关系(Transfe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译缩写,TPPP模式一方面要求中央或省一级政府积极参与,利用规模优势吸引社会企业加入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服务,然后将此业务与服务送到基层,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开展TPPP模式,要从网、端、系统、资源四方面人手:在网的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要站在精准扶贫的高度,充分重视农村贫困地区的家庭和个人接入问题,与运营商达成相关协议,给予农村贫困地区的家庭和学生网络接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优惠(或采取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付费购买的方式),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可以腾出更多资金投入信息化的应用;在端的方面,要特别注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农村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从总体上看价格并不高,可以效仿以往家电下乡的模式,通过政府拿一点、企业贴一点、群众掏一点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价格,给予农村贫困地区的家庭和学生优惠;在系统方面,实际上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在平台建设方面有很多还是一张白纸,对系统开发的要求低、同质化程度高,“轻应用”的建设已能有效满足他们的需求,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依托他们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工具开发相应系统,然后通过云部署,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和个人的应用,以家校互动、日常管理为核心,再接入资源推送等功能就可以实现学校信息化的小建设、大应用;在资源方面,可以鼓励、引导国内知名视频资源企业筛选出适宜于学生观看的内容,开设“学生号”供广大中小学生优惠使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给予更大的优惠。

此外根据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现实,笔者认为要采取七大策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

(一)成本投入方面:低成本、高性价比原则

面对人、财、物等方面的薄弱处境,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应避重就轻,主要采取低成本、高性价比的推进策略。在软硬件方面,需要尽可能选择对网络带宽要求低,对信息化终端设备配置要求低,后期养护成本低的技术方案;在实施和运维方面,需要尽可能选择人力成本低,时间成本低,运维成本低的建设路径。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多种可选项时,则需要仔细比较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更多地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做出选择。如在云服务的选择上,农村贫困地区可以以性价比更高的公有云代替私有云;在硬件和终端的选择上,贫困县域应尽可能考虑性价比高的、轻量而实用的产品。

(二)操作终端方面:移动端为主,PC端为辅

当下,信息化终端设备主要分为PC端和移动端两种,不同的终端对应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在用户终端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应主要以手机移动端作为目标终端,而非传统的PC端,其原因有四:一是当下广大农村家庭中,可用于互联网访问的智能手机覆盖率远远高于PC覆盖率,选择移动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网设备覆盖问题;二是从家校互动的角度出发,手机有利于第一时间将消息触达到家长,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架设起一条即时沟通和交互的通道;三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了大众新的使用习惯,给予这样的习惯推进教育信息化,用户将有更好的接受度,学习成本较低;四是随着HTML5等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移动端也能够实现几乎所有PC端的功能,且以移动web应用为主的移动端开发成本相较原生应用有非常显著的下降。当然,以移动端为主也不代表完全放弃PC端,PC端可以作为移动端的良好辅助,例如可以将内容繁多、表单复杂的管理后台放在PC端,供少数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

(三)推进策略方面:区域多维度统筹推进

农村贫困地区要集中力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就必须坚持区域统筹推进原则,这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区域空间上的统筹推进,即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整个区域内整体、集中、同步推进,其意义在于借助规模化的推进方式,有效摊低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维成本,减轻软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压力,回应贫困地区信息化低成本建设的要求;二是建设内容上的统筹推进,即从区域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将待建项目按优先级进行科学排期,制定好城镇和农村学校各自的近、中、远期建设规划,使区域内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有序推进,逐步完善和丰富,避免出现单独建设、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问题和弊端。

(四)建设内容方面:提供基础功能保障

与经济发达区域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管理、服務等方面全面开花、精细定制、深入探索所不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应更侧重于对基础功能的保障,即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都至少具备基础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最基本的信息化诉求,这也通常被俗称为“保底”功能。“保底”并不代表功能的肤浅化、简单化,而是对通用功能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这样的基础功能一方面应具有较高的灵活度和开放性,能够在多种不同的需求情境下变通使用;另一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以便于系统功能在将来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五)用户体验方面:功能易用、操作简便

家长和教师是农村贫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主要使用群体。在农村贫困地区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未知,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又较为稀缺的现状下,要使得这部分人群乐于尝试和应用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产品必须是学习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的。操作简便一是体现在界面和功能的易用上,要将专业的信息化功能转换为便于大众理解的组织和描述形式,使得各种功能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二是体现在业务流程的便捷上,要尽可能去除信息化系统中不必要的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用户节省时间;三是体现在媒介渠道的大众化上,信息化应用所依赖的软件工具应易于安装和使用,没有苛刻的设备配置要求、具有较好用户基础。

(六)网络安全方面:注重安全防护、完善安全机制

当下,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投以了极大的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积极开展的同时,也必须切实注重网络安全工作,提高自身安全防护能力。首先,在选择教育信息化产品时,应着重对数据存储、通信传输、前后端应用等方面的安全因素进行考量,选择其中具有良好安全保障的体系,通过标准安全认证的产品;其次,应仔细甄别厂商来源,尽可能挑选具备信息安全服务资质的供应商;最后,应制定切实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与应急机制,在产品投入使用后,一旦发现新增的数据安全隐患和漏洞,能够迅速、稳妥加以处理,同时做好管理者培训,对数据的增删、查询、修改等操作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管理者人为粗放式操作所导致的数据安全事故。

(七)发展规划方面: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不能仅仅只顾及当下,还应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应该选择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可延展性的平台,能够通过统一接口引入针对不同场景的、来自不同开发者的应用,避免因平台的封闭性导致后续其它功能的融人困难;二是应该选择实力较为雄厚,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较强“护城河”的厂商作为合作伙伴,使得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始终平稳有效推进,规避因切换供应商导致的高昂转换成本和技术迁移风险。

五、借助成熟平台实现“人人通”是农村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在梳理完模式与策略之后,需要讨论一个农村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即教育信息化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上来。信息技术要对教育教学产生效益,关键是要对“人”直接产生作用,当宽带网络这个“主干道”,以及教育应用、教学资源这些“货物”都有了之后,推进教育信息化就聚焦在如何将“货物”从“主干道”送达每一个“人”这个核心问题上了,也就是“三通两平台”中所谓“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问题。这也就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人人通”列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推进重中之重的原因。但从现阶段“人人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农村贫困地区尤为突出。第一,建设成本高。类似“网络学习空间”这样的大型平台,开发成本高、运维成本更高,贫困地区在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自行开发、运维这样的平台;第二,硬件门槛高。目前通行的“人人通”主要基于电脑端开发,而事实上贫困农村地区家庭和学校普遍缺乏接人互联网的电脑;第三,应用要求高。当下通行的网络学习空间,操作复杂、用户友好度低,对操作者的应用要求高,教师和学生往往出现不会用、不愿用、不爱用、不再用的现象。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人通”建设必须从宏观上审时度势,既要了解外部的发展态势,也应清楚眼前的建设实际,转变建设思路,降低应用门槛,引入“互联网+”思维,真正做到“人人通”。第一,要从“自建自用”向“为我所用”转变,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所谓“为我所用”是指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市场中业已成熟的系统、技术和资源,避免事倍功半的“自建自用”;第二,要从“桌面端”向“移动端”转变,有效降低硬件门槛;第三,要从“重应用”向“轻应用”转变,有效降低应用门槛。当前国内许多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已具有“网络学习空间”的雏形,这些产品大多以移动端为应用平台,应用门槛低,用户友好度高,已为大众广泛接受,对这些产品稍作调整即可解决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且庞大的教育群体、巨大的教育市场对这些企业有极大的吸引力,足以吸引他们投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的TPPP模式。可以说借助成熟平台实现“人人通”是农村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六、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根据上述的模式和策略,结合当下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笔者试着提出一种下一阶段在农村贫困地区以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方案,这里有三个重点:一是要解决最基本的“通”的问题,就是要将人与人联通起来,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在内的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集中到一起,实现人的汇聚,这可以通过建设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管理和服务应用来实现;二是要解决“教”的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教研平台,集成教学评价、教师培训、教研资源共享等功能,实现信息化对教师的教学支撑。三是要解决“学”的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教学平台,集成学生作业辅导、课前导学、课堂教学等功能,实现信息化对学生的学习支撑;作为三个平台的底层数据来源,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数据中心”可以以混合云的方式进行部署,平台以PC端和移动端两种形式为用户提供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门户。其总体规划如下图所示。

(一)管理服务平台

该平台面向的群体包括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和教育行政部门。平台的基础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校互动,该功能主要面向教师和家长,使得双方能够及时进行对话和交流,增进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度,该功能也能够使得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很好地实现和任课教师的沟通,解决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问题;二是办公管理,该功能主要面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考勤、审批、请假等信息化功能,以节约纸张、人力等辦公成本,提升日常行政事务的办理效率;三是学校管理,该功能主要面向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学生、家长等核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描绘和勾勒教育机构的总体运行状态。除以上三方面功能外,贫困县域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其它管理服务平台功能。

在技术路径上,可以选择移动社交软件作为平台的载体,通过移动web应用将人员、组织、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基于身份的应用提供和服务推送。为了节省成本开支,管理服务平台中的数据和应用可以部署在具有充分安全保障的公有云上,供用户访问和使用。一些关键的人员和机构数据可以以镜像或是独占的方式部署在县域的私有云中,以便于管理者更好地分析和管理数据。

(二)教学平台

该平台面向的群体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其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导学,即教师创建和整理教学内容,以在线课程形式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用,使学生更加灵活、自主地安排学习进度;二是课堂教学,即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信息化工具,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三是作业辅导,即通过在线系统,使得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任务的同时,能够直接查看任务知识要点、解题思路、解答过程等信息,为学生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供学习支撑。除以上三方面功能外,贫困县域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其它教学平台功能。

在技术方面,教学平台中的课程导学模块可采取微课视频录制模式,教师通过摄像头、麦克风等价格较为低廉的设备以及PPT录屏等简易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课堂教学模块可采取将教室的平板电视、投影仪与在线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形式,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探索在课堂中运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活动的新模式。作业辅导模块可以采取简易、低成本的电子笔、手写板、画图工具等录制方案,教师以手写加录音的方式将解题过程录制为视频,供学生播放浏览。此外,还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加以自动整理,形成错题、难题等知识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撑。

(三)教研平台

该平台的目标群体除教师外,还包括了与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相关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等。平台主要涵盖了三类功能。一是教研资源共享,借助在线的视频库、知识库、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方式,在教师、教研组、学校等不同层面之间共享教育教学的素材资料和经验成果;二是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记录,以自动化和人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定量评估,帮助教师优化和改进教学过程;三是教师培训,结合教学评价结果为教师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教师开辟学习交流空间,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在技术方面,教研资源共享模块可以通过在县域内部署私有云盘的方式加以实现,在网络带宽充足的条件下也可以采用性价比更高的公有云盘模式。教师培训模块和教学评价模块可以通过在教室中部署云录播体系,研发和部署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教师师训系统来加以实现。

七、结语

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事关贫困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更事关中央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找准模式、找对策略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也会步入快车道,教育发展的“弯道超车”亦会随之而来。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