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杭州天纶绸缎庄的丝织样本探析

2017-05-30 10:48徐铮
关键词:民国时期

摘 要:民国时期(1912-1949),随着新型织机、原材料和工艺的引进和应用,中国丝织业逐步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形成了一个与传统体系截然不同的近代丝织技术体系。本文基于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杭州天纶绸缎庄的丝织样本,从背景、工艺、图案、原料等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并总结了当时丝织品种生产的特点。

关键词:民国时期;丝织物品种;杭州天伦绸缎庄;丝织样本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4-2346(2017)01-0055-05

1 丝织样本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民国时期杭州天纶綢缎庄的丝织样本(藏品编号1262),征集自安徽民间,为折页形式,高18.5cm,打开后的宽度为70cm,摺叠后的宽度为10cm,每页贴有3.5?.5cm的丝绸小样6片,共计36片,并在其侧注有每件小样的名称(图1)。此样本曾收录于该馆2007年赴俄罗斯举办的《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1]展览图录中,但仅限于简单描述。因此,本文试图从绸庄样本出现的时代背景、丝织物结构、产品种类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2 样本研究

2.1 此样本的背景

“绸庄,系旧式之绸业工厂”,杭州近代意义上的绸庄出现于清代后期,徐茂顺兄弟在道光年间创立的瑞云公记绸庄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此后,蒋广昌、袁震和、悦昌文等绸庄相继设立,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杭州全市的绸庄已发展到20余家。民国时期,随着新型织机的引入,杭州绸庄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资本雄厚的绸庄如蒋广昌等开始自行购机建厂从事丝织生产,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已增加到了199家。[2]但此件样本出产厂家杭州天纶绸缎庄的名字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出版的《杭州市经济调查匪砍衿芬约?999年出版的《杭州丝绸志》中都未记载,因此仅能从样本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该绸庄的概况和此件样本的具体年代。

从样本上所刊印的“本庄开设杭州省党部民生大马路浒衖”,可知该绸庄地址在今清泰街一带,而此地正是当时绸庄云集之处。样本上所印的“民生大马路”明代称为织造局前、高桥巷,清代称为高乔巷,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改名为民生路,同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也进驻民生路北首,抗日战争时期,党部为侵华日军所用,抗战胜利后,复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用,其地即今浙江省公安厅所在地。由此可知此件样本的年代应该在1927年之后。此外,此样本中有一块标注为“留香绉”的样品,根据《中国丝绸通史》的记载,此种织物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杭州震旦丝织厂的王庸念设计成功的,[3]因此,推断此件样本的年代应该在1931-1949年间。

另一方面,从样本尾页所印的“本厂谨白”而非“本庄谨白”可以推测,天纶绸缎庄是一家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并拥有自己丝织工厂的绸庄,而非一家纯粹的绸缎销售商店。

2.2 从丝织样本看民国时期丝织物品种的特点

此件样本共有丝绸小样36片,根据其组织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纺绸、缎、纱、罗、绉、绨、葛、线春等8个大类。详见表1。

通过这些绸样品种、织物组织结构及原料成分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丝织物在品种生产上有以下特点。

2.2.1 绉类丝织物成为最流行的品种

整体来看,样本中丝织物的品种以轻薄柔软型为主,传统的厚实型品种逐渐减少,绉类丝织物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织物品种,占总量的36%(图2)。这点在同时期的其他藏品中也可得到印证,如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本民国时期上海美亚织绸厂样本中,绉类丝织物占总量的44%(图3);在另一件杭州天章丝织厂广告中绉类丝织物也占到30%。这是因为绉织物迎合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对透、漏、瘦的时尚追求,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女用衣料。另一方面,由于绉类织物的畅销,众多生产厂家着意引进新型设备进行改良和拓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品种的发展。

此件样本中的15件绉织物按起绉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利用经纬线本身的捻缩效应来获得绉效果是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也是传统绉类丝织物采用的方法。湖绉、印度绸、厂绉、五三绉等都属于此类,特别是印度绸(也称单绉),经线不加捻,纬线使用由一根强捻粗丝与一根较细无捻(或弱捻)单丝并合反向加捻而成的碧绉线,与使用单向加捻纬线生产的湖绉、厂绉等产品相比,印度绸除纬线收缩在绸面形成水浪波纹外,还有螺旋纹线形成的粗绉纹,绉缩效应更好。[4]而样本中的缎背绉、留香绉等绉织物则利用组织起绉这种古代中国没有的新型起绉法,通过组织的设计和变化,使织物经纬线实现长短浮长交错排列,从而达到在织物表面绉缩效果的目的,创造出了大量绉织物新品种,这也是民国时期绉类丝织物在品种设计上的一个创举。

2.2.2 新原料促进新品种诞生

民国时期丝绸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新原料的使用促进了大量新品种的诞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人造丝的使用。人造丝是植物纤维经过化学加工再造出来的长纤维,其性状似蚕丝故名,英文名为“Artificial Silk Yarn”,民国初年开始在丝织业中使用后,开发出了很多新产品,样本中的软缎织物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与传统素缎织物相比,软缎仍以厂丝或干经作经线(图4),但将纬线改用人造丝(图5),以八枚经缎组织织造,与木机所织“旧式缎之僵直”,其质地更为轻薄。

2.2.3 新织物大类的出现

在此件样本的8个丝织物大类中,葛和绨是民国时期新出现的丝绸品种,分别占样本中织物总量的8%和3%。葛类丝织物主要指质地比较厚实,表面具有横向凸条纹的丝织物,近代中国的葛类丝织物是在舶来品、贾卡提花装置和动力织机等影响下的产物,最早由湖州章永绸庄利用铁机,以土丝作经,在平纹地上起八枚缎花,创织出华丝葛新品种,样本中的新花华丝葛即是此类。[5]而样本中的六号葛则是华丝葛的衍生品种,由于华丝葛受欢迎,其他各厂均有仿制,规格有所不同,以其轻薄柔软程度不同,有一号葛、三号葛、六号葛等之分,号数越大则织物越轻薄。[6]当时的葛类织物以提花葛为主,但也有部分素葛,主要通过经纬线的设计和不同组织间的不同缩率在织物表面形成横向凸条效果,样本中的素毛葛(图6)即利用了第一种方法织成。

与葛类织物相似,绨类织物同样具有经细纬粗的工艺特点,但由于经纬线的直径差较葛类小,因此“横畦纹不若毛葛之显明”,[7]且并不以此为长,这是两者在外观上的主要区别。近代意义上的绨类织物出现年代较晚,其主要特点是以“人造丝为经,棉纱为纬”,以暗花织物为主,其组织结构常采用在平纹地上以缎纹或斜纹组织起花,因织造工艺简单,当时大量小型电机丝织厂都以此为主要产品,成为人造丝与棉纱交织品中最为流行的产品,样本中的电机美丽线绨即是这样的产品。

2.2.4 传统产品的提升

民国时期有相当部分的传统品种逐渐实现了利用手拉机和电力织机织造的机器化生产,这些产品虽在组织结构上并无大变化,但在外观、性能等方面都进行了提升,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新品种,以纺绸类织物最显著。此样本中共有8块纺绸类织物,除摩登纺外,其他均是素织物,分别使用手工木织机(本机)、手拉铁木织机(铁机)、电力织机(电机)3种织机织造。比较这3种织机生产的织物,虽然组织结构相同,但与木机生产的传统织物相比,使用铁机和电机织造的织物其组织更为均匀、经纬密度更大、表面更光洁细腻,而电机又更优于铁机(见表2)。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使用手工木织机生产的织物多采用手工缫制而成的土丝或干经作经纬线,存在丝线匀度不均、纤度不够的先天性缺陷,而使用机器化生产的产品多改用机器缫制的厂丝为原料,匀度和纤度都有所改善和提高;二是以人手抛投为动力进行投纬,无法达到每一梭投纬具有完全相同的力度,而机器化生产则可改变这种情况,同时代替竹筘出现的钢筘,具有更大的筘齿密度,增加了织物的经密,并使之排列更为均匀。

3 结论

通过对该丝织样本的梳理研究,可以看出当时丝织物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纺织原料、生产工具、练染技术等各种因素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贾卡式提花机和人造丝的应用,大大地扩展了织物的种类。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新丝织品大类被开发出来,而商业竞争又促使产品不断改进更新,出现了同系列的多种产品。

2)部分传统丝织物品种被继续延用下来,虽然组织结构并无变化,但由于织造技术的提高,其门幅加宽,织面更为光洁细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虽然丝绸业逐步实现了半机器化、机器化生產,铁机和电机的生产效率也远高于木机,但由于成本因素,特别是电力织机还受到电力供应的限制,因此仍有相当部分织物是由传统的木机织造的,可见这种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不仅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之间、沿海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即使在同一个厂家内,仍存在木机、铁机和电机并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M].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2007:173.

[2]杭州丝绸集团控股(集团)公司.杭州丝绸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4.

[3]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737.

[4]徐铮.民国时期的绉类丝织物设计[J].丝绸,2013(3):53-57.

[5]包铭新.葛类织物的起源和发展[J].丝绸,1987(3):40-42.

[6]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07.

[7]叶量.中国纺织品产销志[M].上海:生活书店,1935:128.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述评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务高级官员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