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资本论”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

2017-05-30 08:13王雅文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吸引力社会学职业教育

王雅文

[摘 要]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是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文化资本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得出文化资本匮乏、转化困难以及文化资本再生产乏力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低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为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应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文化补偿教育,确保职业学校实习教学设备达标,严把职业教育质量与资格证书质量,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文化资本论;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10-013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10.025

从本世纪初开始,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便得到学者们的关注,2010年以后更是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一大热点研究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吸引力水平会对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二是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其吸引力水平是影响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的重要条件,对劳动者未来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职业教育涉及教育对象广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教育吸引力水平会间接地对广大劳动者未来生活水平、社会稳定程度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三是由于职业教育吸引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前景,成为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本因素。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伴随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不俗成就,未来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低吸引力,学生不愿意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在2009年、2015年分别达到2 179万人、2 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在2009年、2015年分别达到1 280万人、1 390万人的目标(图1)。但现实招生情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2009年约为2 195万人,2015年约为1 65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2009年约为965万人,2015年约为1 049万人[3]。可见,除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目标人数之外,其余项目均未达到目标人数;且较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2015年该项目数值明显下降;虽然相较2009年,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稍有增加,但仍未达到目标人数。学校招不到学生则开始大幅下调职业教育入学分数,有些省份在满分750分的情况下,将职业教育录取分数控制线仅设置为120分,以此保证职业教育生源数量。此外,2013年,全国九个省份实现中职教育全部免费。但就算在这种招生利好政策下,学生还是不愿选择职业教育。为此,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提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文化资本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文化资本论”指出文化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劳动与教育获得,并能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其他资本形式进行转化。因此,本文采用“文化资本论”视角,剖析职业教育低吸引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改善职业教育低吸引力问题有所启示。

一、社会学领域——“文化资本论”观点

(一)文化的资本化

布迪厄反对只注重物质利益、追求货币利润最大化的唯经济主义思想,进而将资本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经济资本,二是社会资本,三是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行动者所占有的任何与文化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其本身的存在形式有三种: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4]。文化之所以能成为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原因是文化具备资本的特性与功能。布迪厄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产品的一种体现手段,这种积累的劳动处于待定行动者所能支配的客观状态之中,资本的真正功效依赖于某种呈现手段的分布形式,即对积累的和客觀存在的资源的呈现手段[5]。根据布迪厄对文化资本的划分可以更清晰地揭示文化作为一种资本类型的合理性。首先是身体化文化资本,即成为精神和身体一部分的文化资本。由于这部分文化资本的获得是时间和教育等方面投资的产物,因此可看作是“积累了的劳动产品”。其次是客观化文化资本,即物化状态的文化资本,如机器、工具等。但这部分文化资本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条件是接近身体化文化资本,即依赖于“对积累的和客观存在的资源的呈现手段”。只有同时具备身体化文化资本与拥有客观化文化资本,才会产生超越原资本价值的新增价值,如机器生产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工程师的操作。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客观化文化资本是身体化文化资本获得的条件。最后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即通过社会公认方式将其制度化的资本,如各种学历、资格证书。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6],是活动者占有文化资本的有力证据。

(二)文化资本的测量与转换

与保存能源原则类似,社会中“某个区域的利润必定是由另一区域的消耗来支付的”[7]。同样,个人文化资本的获得必定与投入到这种资本上的时间密切相关,而对一定经济资本的占有使得时间上的这一花费成为可能。这是因为时间上的花费作为获得文化资本的预先假定条件已经并且必须实现支付。因此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认为,凝结于资本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所需的劳动时间,使得不同类型资本间可以在价值层面进行比较,从而成为资本间相互转换的前提。文化资本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因此可以与其他资本类型进行转换。除时间因素以外,一定的物质基础,即所占有的经济资本是投入获得文化资本所需时间的保障。经济资本也可以购买他人的时间,从而完成文化资本积累量的增加。由此可见,对文化资本最好的测量途径,“不容置疑地是花在获取这种资本方面的时间的多少”[8],经济资本的占有量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这种投资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本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形式资本进行转换时已经预先假定了“误认”的存在,即假定了“信任”和“欺诈”形式的存在,这在转换过程中,会影响文化资本的实际交换价值。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制度化文化资本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因为制度化文化资本可以赋予自身化文化资本一种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这种价值使文化资本在形式上独立于承担资本的个人[9]。正因如此,使得相同学历的劳动者得以互相比较与代替。进而,通过保证特定制度化文化资本的金钱价值,就能够确定特定资格拥有者的价值,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信任”与“欺诈”形式的存在。也就是说,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含金量”决定了其拥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但从转换时的损失度来看,文化资本的隐蔽性(文化资本具有一种掩盖其自身可以与经济资本进行相互转换的功能[10])使其转换时的损失代价成为诸资本类型中损失最小的一种。

(三)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途径的文化资本再生产,通过家庭体验获得,从人生初期便开始。孩童通过对家长行为的无意识模仿,完成对家庭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使之成为自身的身体化文化资本。二是学校教育途径的文化资本再生产,通过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获得,在孩童达到国家法定入学年龄开始。这种途径使孩童可以接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考试形式完成身体化文化资本到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转变。

由于文化资本的隐蔽性,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合法的能力,因此文化资本预先就作为象征资本而起作用 [11]。文化资本的再生产理论作为文化资本论的重要概念,指出文化资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时间上与文化资本上投资的产物。对文化资本的这一判定,脱离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能力的假设,将学术投资策略与再生产策略相联系,揭露了“教育制度通过承认文化资本的世袭性传递而为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所作的贡献”这一事实。在文化资本传递过程中,家庭资本作为最隐蔽的、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孩童接受学校教育途径选择的资本类型,自然成为了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文化资本再生产手段。

二、职业教育低吸引力之文化资本寻因

(一)文化资本匮乏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至今仍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深刻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学习者们的最高追求,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机会跻身社会管理者行列。反映到对教育类型的选择上表现为:对侧重传授技术技能操作方法的职业教育的无人问津,对侧重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学术教育的趋之若鹜。加之我国当前实行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仍以文化知识为主,导致进入职业学校就意味着承认自身学业的失败,即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匮乏。因此,许多学习者宁愿负担高昂学费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也不愿进入职业学校。其次,从客观化文化资本方面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经费,但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实习设备、图书馆藏数量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不及普通教育学校。不仅如此,职业学校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和重点校凭借自身优势,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这类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中仍为少数。以2014年全国1.19万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和重点校四類学校占中职学校总数的34.1%,其余65.9%的学校均为一般职业学校。可以说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即客观化文化资本匮乏。实习实训环节在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客观化文化资本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从制度化文化资本方面来看。长期以来,企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生产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学校职业教育内容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因此职业学校毕业生所持有的学历证书并不能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同,在制度化文化资本方面自然也呈现出相对匮乏状态。

(二)文化资本转化困境

文化资本对经济资本的转化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中制度化文化资本的“低含金量”。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加之缺少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与保障,使得尽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没有掌握工作世界所需的全部职业技能,仍旧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资格证书,即制度化文化资本。但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其技术技能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便暴露了自身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缺失。这种“名不副实”的情况反过来便降低了职业教育中制度文化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含金量”。使职业学校学历证书难以保证其拥有者的劳动力价值,毕业生更难获得工作机会,从而破坏了制度化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二是职业教育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低转换率”。有学者研究指出“不同人力资本与职业的匹配程度会影响教育的回报。[12]”进一步而言,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与其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率成正比。相关程度越高,转换率越高;相关程度越低,转换率越低。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所显示的数据来看,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达到及格水平,2008-2013年数据如表1所示。较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必然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处于偏低水平。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中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

关于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化困境,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主要从社会分层视角进行了相关探讨。如欧阳芬、欧阳河在八大职业分类和“十大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由于职业教育能为其接受者提供的职业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因此难以实现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选择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的目标[14]。还有学者指出,由于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间,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断层,使得职业教育难以满足受教育者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愿望。职业教育中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过程存在较大困难。

(三)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障碍

自身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障碍。自由时间(从经济的必须中摆脱出来的时间)是文化资本最初积累的先决条件[15]。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通常会从事生产一线的相关工作,由于企业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使得这部分人往往没有自由时间参与相关学习、进行自身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工作内容、过程的简单重复也会降低进行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主观愿望。主观愿望与客观机会的双重缺失,成为职业教育者自身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两大障碍。

代际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障碍。首先,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自身文化资本的不足,导致早期文化资本传递的缺失,或是传递给下一代的文化资本常常是远离学术市场要求的。因此其下一代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改正早期家庭文化资本再生产所产生的效果,或是在今后文化资本积累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以弥补之前过程的缺失。其次,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文化资本转化的困境,导致其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也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而获得优秀的学校教育资格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济资本的投资与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比如参加文化课辅导班、获得某些稀缺教育资源等,由此导致其后代获得该种教育资源的机会减小,影响后代文化资本的获得。综上所述,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对短缺使得原有社会结构得到巩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一)“文化补偿”——打破职校学生刻板印象

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学业失败者”的教育,职业学校学生是“没文化”的代名词。面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就必须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补偿,增加学生身体化文化资本占有量。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其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习、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基本文化素质缺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发挥,学生不能理解所学内容,自然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职业能力,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必要的文化素质补偿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扩大学生身体化文化资本。此外,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职业的群集化特征日益明显,为此要求职业教育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文化素质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获得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容易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转换,实现职业的晋升与发展,从而帮助改变职校学生“没前途”的刻板印象。

(二)“校校达标”——提供教育教学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离不开实习实训,实习实训离不开各种教学设备,即一定的客观化文化资本。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图书资料和其他物质化的文化资本,是学生了解、习得、熟练、内化职业知识与技术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还不完备,有些则已经在生产中早已被淘汰。从文化资本论的视角来看,虽然客观化文化资本中的某些特征需要放在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关系中才能被定义,如机器的生产特征需要放在机器的使用手段中才能被体现。但是与此同时,客观化文化资本也被作为身体化文化资本获得的预先假设,即客观文化资本也是获得相应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先决条件。这样说来,职业学校的各种客观化文化资本是学生获得职业知识与能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使每所职业学校拥有完备的实习实训级教学设备,保证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必要物质条件。

(三)“严把质量”——提高学生身份内在价值

提高学生身份的内在价值,一是要严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要严把资格证书授予质量。首先,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决定其自身价值的主要因素,并影响其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占有量。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得其自身能力得到劳动力市场的承认。通过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减少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阻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其次,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存在于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代表着其持有者具备相应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因此,为保证资格证书普遍的“含金量”,就要严格资格证书授予条件,对达不到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坚决不予发放资格证书,以此保证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内在价值。通过“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证书质量,增加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助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职业准入”——增强学、用匹配程度

学业与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影响文化与经济资本间转换率的重要因素,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会选择某种教育类型。职业准入制度是增加学业与职业间匹配程度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规定,未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就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从业是违法的[16]。而我国并没有对职业准入制度进行严格执行,由此导致进入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而降低,认为职业教育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教育。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成为应对上述情况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通过完善对从业人员职业教育的要求,一是增加了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二是为其今后在相应职业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增强其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乃至社会资本转换的可能性。以此,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的。

(五)“服务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帮助

职业教育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增加文化资本的客观机会普遍较少、主观愿望普遍较低。为此,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在职培训职能,为在职工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根据市场需求与工作世界需要,选择高效实用的职业教育知识与技能,对劳动力进行培训,使其通过文化资本的增加获得经济与社会资本的提升,从而增强其接受在职职业教育的主观愿望。在培训方式上,为满足多样化的群体的培训需求,要设置灵活的培训方式,比如工作组学习、师徒培训、晨间学习、夜间学习、工作场所学习、带薪培训等。同时,还要尽可能满足职工转岗培训需求与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增劳动力等群体的技术培训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代际文化资本再生产方面,应为参与职业教育人员的子女提供定期的文化辅导与职业指导,增加他们在科学文化基础与职业规划方面的能力,为其今后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类型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06/t20140622_170691.html.

[2]李克强: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3_290740.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cn/.

[4](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62.

[5][6][7][8][9][11][15](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7,200,208,209,200,196,198.

[10]朱偉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06):117-123.

[12]陈伟,乌尼日其其格.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J].社会,2016(02):167-190.

[13]吕一枚.“工业4.0”将牵引职业教育实现三个转移[J].职教论坛,2016(16):67-70.

[14]欧阳芬,欧阳河. 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 职教论坛,2010(12):24-27.

[16]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9(Z1):20-24.

(责任编辑:刘爽)

猜你喜欢
吸引力社会学职业教育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