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三维探析

2017-05-30 10:48:04刘丽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公平正义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升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以人为本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共建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要义,这就要求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进共享,做到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公平正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共享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共享发展; 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1-0027-04

收稿日期:2016-10-11

作者简介:刘丽(1993-),女,四川广元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引领中国发展实践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其中,以共享作为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把握了发展的科学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共享发展要求增进人民福祉,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进共享。共享发展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扶贫工作,推进区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深刻表达了人民是发展的动力,更彰显了人民是发展的目的。

一、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

共享发展理念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意味着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切实关注人民的生活保障,它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种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发展的程度。人民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必须解决服装、食品、住房等基本问题。人民的基本生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和体现。共享发展就要求关注人民的基本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守住最低发展底线,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第二,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迈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必经之路,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目的是实现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人民就应该享受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受到启发,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

(二)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民生原则的遵循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毛泽东强调“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用尽力量帮人民发展生产,提高文化。”[3]“要把衣、食、住、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4]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是毛泽东在195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富、强是共同的富、强,大家都有份,希望达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社会。邓小平认为,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他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不僅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条件,也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要求改变贫富差距太大的情况,并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诸多实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人民的利益同党的利益不可分割,要坚持执政为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江泽民曾明确要求,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6]因此,他也做出了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等一系列部署,捍卫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思想宗旨。胡锦涛在江泽民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指出要重视民生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习近平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我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民生原则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共建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要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发展要求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进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理解共享含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健全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一)如何理解共建共享原则

共建与共享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建是共享之源,共建决定着共享的程度、水平和境界,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依据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达到全体人民共享的目的;共享是共建的目标和动力,如果只要求共建而不共享,那么社会就失去了公平正义。共享不仅仅指经济上的共享,也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共享,當然经济的发展是最根本的条件,只有生产力发展、物质足够丰富,才谈得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共享。因此,共享发展,总的来说,经济上要求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治上享有各项权益,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文化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建,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热情,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提高人民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监督作用,以人民满意与人民幸福作为标准,切实把重点放在民生问题上。

(二)为什么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

一方面,共建共享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共建主体的人民,只有通过不断努力,自觉做到勤于工作、善于工作、精于工作,干好各行各业,才能确保创造成果共享并使标准更高、范围更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我国面临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诉求正在从温饱生存、财富生长向对公平、公正的向往发生“关注转移”。只有坚持共建共享,才能满足人民的诉求,才能解决现实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另一方面,共建共享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描述:“把生产发展到所有人需要的规模……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人员才能得到全面发展。”[8]恩格斯认为,要提高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努力调节生产关系,处理人民的利益问题,最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共建共享,也就是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做大“蛋糕”和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

(三)应如何具体贯彻共建共享原则

1.生产力的发展是共享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既要注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又要直接深入社会民生,还要从实践中获取思考和认识共建共享问题的新鲜养分,建中有享,享中有建,共建共享。充分重视创新的巨大作用,重视培养科技人才,鼓励社会成员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坚持协调发展,重视协调经济发展的区域、城乡不平衡现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重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重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重视气候变化,重视污染的治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发展之路,让人民共享清新的空气,清洁的饮水,优美的环境;坚持开放发展,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打造自己核心品牌,核心技术,掌握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同时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为共享发展创造条件,共享发展又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最终目的。

2.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首先,坚守底线。大力推进扶贫工作,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具体任务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完善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推进农村的基本保险的实施,争取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其次,突出重点。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水平,提高每一个居民的幸福指数;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使每个人劳有所得,过更有尊严的生活。最后,保障基本民生。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三、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

公平正义是我党坚持共享发展的坚实基点,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离开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没能实现大多数人的共享,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共享发展理念突出地针对当前公平正义问题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可喜的发展成就,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公平正义问题更加凸显。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未能实现人民共享,社会矛盾突出,人民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要求愈加強烈。第一,收入分配不公。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方针,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0.26左右,到现阶段突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15%的人占有全部 40%银行存款、60%多的有价证券;到21世纪,变成3%的富裕人口掌握45%的银行存款,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的4倍还多,东、中、西部差距更加明显,这说明我们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亟待解决。第二,教育資源不公。农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差,一些教师考虑到生存质量问题,不愿意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任教,因此农村的学校不能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秀充足的教师资源,教学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学校,导致农村很大一部分孩子失去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城市教育质量差距更加拉大。第三,社会保障领域不公平。农村收入远低于城市水平,但医疗等费用却一样昂贵;农村医院硬件设施不完善,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情况都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突出。只有处理好公平正义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共享。

(二)共享发展理念倡导公平正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平正义是保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实行共享发展,建立公平正义的秩序,保障不论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平等的拥有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从而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其次,公平正义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能力。它可以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最为基本的生活和发展状态,进而有助于机会平等以及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公正规则充分兑现,激发每个社会成员通过努力取得相应的收入。最后,公平正义保证经济社会安全有序运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则体系正在形成之中,社会不公正现象会严重损害社会经济运行基本规则,导致行业垄断、区域分割、短期行为盛行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与人关系紧张、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因此,经济有序发展依赖于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需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引导,坚持公平正义价值追求下的共享发展,有助于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共享发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路径选择

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要求,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共享发展需要完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充分重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尤其关注农民工、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共享发展理念有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进一步落实,体现了中國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始终遵循。共建是共享发展理念内在的要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建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共享中坚持公平正義,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人民过更有尊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570.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563.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78.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373.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295.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3.

[9]吴忠民.公平正义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形成及基本内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2).

[10]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6(03).

[11]左鹏.共享发展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

[1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01).

[13]刘武根,艾四林.论共享发展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公平正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0:52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未来英才(2016年18期)2017-01-05 10:17:32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20:38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