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义云
【摘要】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刻意着力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是要有整体构建的意识,将文化素养的培育融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之中,通过反复实践,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语言 文化 整体构建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素养。新课标把核心素养分成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其中,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语言包含了思维。文化包含了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自然也包含了审美。因此,语文的核心素养即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整体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衡量教师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
一、建构汉字意义,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习生字时,学生掌握了字音、字形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构建字的意义,这样才会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学生在学习生字“餐”的时候,下面的“食”字容易记住,但上面部分容易写错。这时,可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右上部分的“又”字,实际上是一只手,左上部分是以刀插肉,“夕”字实际是画的一片肉,合在一起就是以刀插肉吃。这样从字源和造字的角度去理解记忆,学生就再也不会写错了。同样,在教学“虐”字的字形时,“虎字头”容易记住,但下面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律”“肃”等字的影响,经常写反。这时,引导学生联想:下面部分实际是画着老虎的爪子,老虎的爪子都反过来了,撕咬猎物(人),当然就有残暴的意思了。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味,又渗透了中国的汉字文化。
二、评议词语之妙,挖掘文化内涵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诗文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丰富,关键要找到解读的密码。例如《静夜思》一诗,学生能够背诵,也能说出意思。但“望明月”与“思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就说不清楚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做一做填空:一( )明月。学生说:“一轮明月”。“为什么用‘轮呢?”学生说:“明月是圆月,是满月。”“是呀,月亮都圆了,可是,我们一家人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呀!”“月是故乡明”,家乡的亲人们远隔千里,却共赏这轮明月,作者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安塞腰鼓》中有一句“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里的“衣衫”就是“衣服”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说“衣服”而说“衣衫”呢?学生反复诵读比较之后发现“衣衫”这个词是陕北人的口语,地域性非常明显,正是文章中“衣衫”“后生”“老南瓜”这些词的运用,让整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陕北风情。准确、生动的词语浸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
三、透析语句难点,感悟人物文化修养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理解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思想的过程。有些语言现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例如,对《最后的姿势》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精神千秋”容易理解,“英雄”怎么会不死呢?谭老师不是明明为救学生而牺牲了吗?这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实际是汉语当中特有的“互文见义”现象。这句话实际就是“英雄的精神不死,将千古流芳!”无须过多地去讲解,人们对谭老师的崇敬自然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再如《负荆请罪》一文中,有个反问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改为陈述句。学生改为“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这时老师应再追问:“是这样的语气吗?”学生会再纠正:“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秦王我都不怕,当然不会怕廉将军。”通过句式转换的训练,蔺相如以国家为重,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然而,学生同样发现了语言的结构之美,受到人物内在情感的感染。
四、语言本土化,咀嚼文化韵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中讲到:古代水手们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什么是“小熊星座”?语文课上是不是还要科普一下小熊星座的知识呢?当然没这个必要,学生不知道“小熊星座”,但知道“北斗七星”。因为本文的作者为俄国作家伊林,他的语言习惯是说“小熊星座”,而我们中国人则习惯说“北斗七星”。这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口吻来重说这一段话:“他们朝天望望,在灿烂的星河中会找到“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所在的那边就是北方。”这样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汉化”改造,既让学生习得了“正确運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又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明晰文章思路,触摸文化背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标的思维轨迹。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相关背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触摸到文章背后的文化。例如,《麋鹿》一文在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时,列出了各个时期麋鹿的数量,在介绍近现代麋鹿的遭遇时,时间尤为准确:1865年—1900年—1967年—1988年等。这是为什么呢?细读课文不难发现,麋鹿颠沛流离、最终回归祖国的过程,正是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与之相反,《牛郎织女》一文的时间交代就非常模糊: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等等。在回顾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些不确定的词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即劳动人民口口相传、集体创作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没有清晰的创作时间和时间设定。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使用一种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刻意去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要有整体构建的意识,将文化素养的培育融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之中,通过反复实践,最终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