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语文教学的文化向度

2017-05-30 04:59唐开权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涵泳语文课堂师生

唐开权

“文化”一词,现代定义达数百种之多,在汉语语系中,从《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不难揣摩,文化的“人文化成”之意,其实已经包含着教育的核心内涵。我们认为,语文属于文化,涵泳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觉醒的文化意识自然流淌

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性的光辉冲破中世纪的黑暗,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和文化的发展繁荣。上世纪初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借助白话文的推动,宣扬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号召人们反抗封建传统权威,竭力摆脱礼教对人的束缚戕害。然而,时至今日,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课堂,甚至连担当传承、彰显和创生文化重任的语文课堂,文化意识依然淡薄,课堂文化内涵明显不足。

置身漠视文化的应试教育课堂,师生、生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没有充满友好与关爱的互动,没有心灵自由放飞的空间,有的是单向传输的冰冷知识,学生学习变得毫无乐趣……这是多么可悲、令人痛心的状况!涵泳语文教学,驱散笼罩着课堂的应试教育阴影,使主体人的“在场”成为现实,文化意识在师生的内心苏醒、复活和生长。这里的文化意识主要包括:(1)文化氛围的创设意识;(2)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3)文化活动的评价意识。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涵泳语文课堂,师生回归文化,徜徉于绚丽多姿的语文世界,品味汉语言文字的瑰丽神奇。

汉字,是构成汉语言的基本符号,也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单个汉字重组再生的强大功能,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字,能与之匹敌。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汉语言文字,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滋养浸润着华夏儿女的灵魂,汉字成就了中华文明。涵泳汉字,便有无限的文化趣味。

文化表现,首先面对人,以人为本。文化觉醒者,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文化意识觉醒的教师,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他的文化关怀,温馨、柔软、开放、包容;文化意识觉醒的学生,与友伴平等相处,忘却家庭的贫富之分。师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汲取精神养料,增长人生智慧。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语文化,博大精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做到适时、适切和适度。

二、适切的文化活动自由展开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的文化活动。文本阅读不同于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整体把握的直观性感知,读者目光必须沿着文字排列的顺序,从上到下或自左向右,逐行进行,眼到心到,文心交接,才能初步完成文本的整体认知。连续、完整的文本阅读,避免了盲人摸象似的理解尴尬。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他们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伴随着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

语文教学改革的路途上,对课堂教学或口号、或理念、或主张的误解与曲解,曾经形成种种非文化活动的流弊。如: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只见“训练”无视“语言文字”,教师为考而教,语文教学衍变为“教语文考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基本是完成大量的语文知识训练,有题且有标准答案;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主体”不同于“主人”更非“主宰”,课堂上教师自我边缘化,退避三舍,学生轮番登台表演(不乏搞怪),欢声笑语,一派歌舞升平,美其名曰“教得轻松,学得开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确是个例子,是一个普通老师绝对不能轻易放弃的“例子”,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根据个人喜好夹带的“私货”,弃课文文本于不顾,长此以往,没有可靠凭借,语文课程目标焉能实现?凡此种种,似是而非。

涵泳语文课堂教学,在聚焦经统整后的“涵泳内容”学习环节时,引导学生开展适切的文化活动,虽形式自由、灵活多样,但遵循“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是面向文本,珍视文本的文化价值,在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语言的表达形式,力求向文化审美的高度逼近;二是面向学情,涵泳文本,不拔高不迁就,照顾差异,尊重差异,把师生主体的文化活动整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三是面向生活,学生的学习,可以看作一种特定时段的特别生活,把学习主体的生活与学习经历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语言文字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连通、融合。

文化活动随着教学流程适时展开,涵泳语文课堂动静相宜,摇曳多姿。学生有时潜心会文,沉入文本文化情境之中,默然无语,用心与文本对话,恬静美好;有时与同伴交流分享涵泳所得,偶有争辩质疑,面红耳赤,思维激荡,求同存异,终归平复。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三、独特的文化创造的自主呈现

教学中,我们如果不刻板地套用所谓定义、标准和规则,把创造只与主体自身相比,与主体过去相比,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能力。这当然需要转换教育观念,以生为本,预留时空;需要创设宽松友好的环境,引领点拨,激发推动;需要学习主体身心投入,放飞心灵,主动参与。涵泳语文教学,学生的文化创造有多种表现形态,可能是一个汉字合理新颖的新解,可能是一篇美文的个性化体悟发现,可能是一场口语交际顺畅的互动交流,可能是一次成功的传情达意的习作……学生自主呈现,分享文化创造,看似微不足道,细品神奇美妙,甚至能听见真实的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

学生的文化创造基本属于“内创造”,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差异,教师对此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毫无原则地肯定赞赏。涵泳语文课堂,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对于学生创造性的言行、作品等,实施差异评价,长善救失,教师做到容错且纠错。学生呈现的文化创造内容,必须具有文化品位,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形成,而依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的呈现方式,可以新奇独特出人意料,但应在常理之中。如:文学性较强的文本涵泳,其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体现了文学审美的张力,让人遐想深思自由驰骋,大多不需要实实在在的“填空”“完型”,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

当学科融通和综合成为趋势的时候,我们看到语文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突出。语文包含的文化元素出现在很多学科领域,与此同时,许多学科(特别是艺术、文史类)的身影或显或隐进入语文园地,对此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茫然四顾,这是时代进步课程发展使然。涵泳语文教学,在一个更大层面的文化背景下,主动吸纳其他学科的优秀因子,一方面为我所用,丰富和扩大学科内涵;另一方面正本清源,坚守语文课程边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文化成果的样态、发布的途径更加复杂多变,难以管控,学校及其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加强研究。

文化,猶如汩汩涌动的清泉,滋养、繁茂着涵泳语文;课堂,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有效的文化活动激荡起层层涟漪;师生,恰似快乐游动的鱼儿,在涵泳语文课堂嬉戏着,享受着……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涵泳语文课堂师生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