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习得方法

2017-05-30 10:48董尚元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事例理由习作

董尚元 吴忠豪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发关注,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2.引导学生通过“我家还缺啥”这一话题充分关注生活,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

3.引导学生用具体的事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明晰话题,激活思维

师:同学们,我所在的学校有一座校园电视台,每年“六一”的时候,都会邀请一些同学去录制一期访谈节目,今年“六一”儿童节,电视台就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邀请,我们一起看看。(播放多媒体课件,视频中电视台主持人邀请函如下。)

关注孩子,关注成长。大家好!我是武汉大学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培琳,欢迎大家收看由我主持的校园电视节目——《说说心里话》。在每个拥有孩子的家庭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爸爸妈妈们都尽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

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家也许越来越气派,越来越舒适,你也许拥有各式各样的玩具、高档先进的电器、温馨漂亮的房间、豪华舒适的汽车、陪伴自己的宠物,等等。

可是,我们的家是否就应有尽有了呢?你有没有想过家里还缺些什么呢?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欢迎大家参与到我们的《说说心里话》栏目中来,说出你的心里话,和主持人姐姐说说“我家还

缺啥”。

师:听清楚要求了吗?要我们——

师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说说——我家还缺啥。

师: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自己的家,那今天我们的家里还缺些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板书:我家还缺啥)

【讨论:上课伊始,创设录制访谈节目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说说“我家还缺啥”。导入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是情境创设得好,学生对电视访谈节目很熟悉,但平时都是以观众的身份收看电视,而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是以被采访者的身份参与其间,有参与感,也很真实,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表达热情;其次是话题设置得好,“我家还缺啥”,每个学生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中,非常熟悉自己家庭的情况,因此有话可说。】

二、引发思考,唤醒生活

师:现在,咱们家里是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啥都不缺

了呢?

(生思考片刻)

师:谁来说说看,你家里还缺些什么?

生:我家缺一次全家旅行。

师:缺旅行,有意思。

生:我家缺钱。(生笑)

师:表扬你,敢说真话。

生:我家缺爸爸的陪伴。

师:你的答案与众不同,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

师:看来,我们用心想想,每个人的家庭都或多或少缺些什么。刚才大家说到的既有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来,拿起笔,把你

认为家里缺少的你最想要的工工整整地写在文稿纸的第

一行。

(生书写,师巡视。)

师:我又发现了几个同学的答案与众不同。(指名说)

生:我家缺植物。

生:我家缺朋友。

……

【讨论:每个家庭的成员组合和遭遇都不相同,因此每个家庭发生的故事肯定是多样化的。教师设计了两次选材交流:先是口头交流“我家里还缺些什么”,每个家庭缺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及时进行梳理:“刚才大家说到的既有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选材思路;然后再要求每个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再进行一次交流。两次选材交流,学生经历了两次头脑风暴,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主题的选择,用时不多,但效果很好。】

三、范文引路,习得方法

师:(板书:文成于思)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我看了下,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一定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故事。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我们到电视台去当嘉宾,主持人会怎样采访我们,会提哪些问题呢?

生:主持人会问你家缺什么,然后还会问为什么缺少它。

师:这个问题一定会问到——缺少它的理由。(板书:理由)

生:还会问怎么样得到它。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很有当主持人的潜质。

生:还会问缺少它心里会怎样想。

师:这个问题很有可能问到。(板书:感受)

【讨论:明确了家里缺什么,只是解决了学生选材的角度、意向,而本次习作学生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自己家里缺什么表达清楚,这应该是指导的重点。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重点,开展了第二层次的指导。这次指导还是以主持人发问的方式展开,看起来很合理,其实很容易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的指导应该集中在“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清楚我家缺啥”的方法上。由于采用主持人提問的方式,所以学生提出了诸如“为什么缺少它?”“怎么样得到它?”“缺少它心里会怎样想?”这类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误区,与教师希望指导学生“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清楚我家缺啥”的写作方法不是一回事。因此建议删去这

个环节,直接进入到下面这个环节:同桌交流,想想他有没有将家里缺什么的理由说

清楚。】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我想请大家深情地注视我们刚才写在文稿纸上的那个词,我们的家里真的缺少它吗?是什么触动了你,让你觉得家里缺少它呢?来,咱们同桌交流交流,说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说真话,听的同学要好好想想他有没有将理由说清楚。

(同桌交流“我家还缺啥”以及缺少的理由)

师:好了,同学们,稍微停一下。给我们推荐下,刚才谁说的理由比较清楚。

(生推荐一个学生)

师:来,请你说说你家里缺少什么,为什么?

生:我家缺少欢乐。因为我看到别的同学的爸爸妈妈经常陪他们,有的还有兄弟姐妹,而我们家就我一个,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忙,很少陪我,所以我觉得家里缺少欢乐。

师:你们觉得她家里缺少欢乐吗?

生:缺少。

师:那她是怎样说清楚

的呢?

生:她是通过对比,先说别人家,然后说自己家。

师:你听得真仔细,听出她是通过对比,说出了自己家里的一种情形。(板书:一种情形)那这样说是不是就说得很清楚了呢?(生思考,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有没有觉得还差点什么?怎么样说就能说得更清楚呢?

生:我觉得陈思雨还可以说说自己一个人在家,房子很大,家里空荡荡的那种心情。

师:哦,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不是?

生:是。

师:说理由的时候,除了说一种情形外,还可以怎样说就更加清楚呢?我班上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我将题目隐去了,大家看看能不能从中看出他家缺少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出示文章,生阅读。)

电视、电脑、沙发、房子、私家车……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我家样样齐全,可我总感觉我们家缺点啥。

我们家有三口人,但是每个人看见对方都拉着个苦瓜脸。

有一天晚上,快十二点了,爸爸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关上门,门也不锁就倒在沙发上长叹了一口气,说:“啊!累死我了!”这时,妈妈从楼上走下来,阴着脸说:“去哪啦?跟哪帮狐朋狗友出去玩啦?喝了多少酒啊?有没有酒后驾驶啊?有没有被警察抓住啊?”

妈妈的唠叨让爸爸勃然大怒:“我出去陪客户吃饭有错吗?我为了这个家难道有错吗?我已经很累了,你还指责我,你能不能理解一下我!”爸爸的话仿佛是一把火,点燃了妈妈心中的那瓶危险的汽油,她手指着敞开的门,像火山爆发般地大吼:“你口口声声说为了这个家,但是连门都不锁,这样一件小事,反映出你对这个家的不闻不问!你这样是为了家的表现吗?”就这样,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

起来。

师:看出他家里缺少什么了吗?

生:缺少和谐。

生:缺少温馨。

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我是从他爸爸妈妈的交谈中看出来的。

师:他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他家缺少温馨的?

生:是通过一件事情。

师: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把理由说清楚,还可以通过——

生: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说。

【讨论:如何让学生将“我家还缺啥”说清楚,教师没有直接点明方法,而是抓住这一关键问题设计了三步:先让同桌互说,尝试说出“我家还缺啥”的理由;再推荐“说得比较清楚”的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通过事例认识到仅仅通过“对比”说出“感受”,还不足以说清理由;最后出示例文,让学生认识到“要把理由说清楚,还可以通过具体事情”这一方法。三步指导设计非常合理,前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试误”,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点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相比一开始就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要管用得多,也有效得多。】

师:对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理由。(走到刚才说家里缺少欢乐的陈思雨同学身旁)那你再说说看,家里缺少欢乐,有没有哪一件事情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陈思雨:……

师:你们觉得怎么帮帮她,她的理由会说得更清楚?

生:可以说“六一”儿童节到来时很想爸爸妈妈带自己出去玩,但爸爸妈妈都没空。

师:说得好。(转向陈思雨)想起来没有?有没有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陈思雨:想起来了。有一次学校放假,早上一起来,爸爸妈妈就都走了,把早餐放在桌子上,我吃完早餐后就待在家里。作业写完后,我看到院子里小伙伴们在踢球,我也很想出去玩,可是爸爸妈妈把门锁了,我出不去。所以我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在床上躺一下,觉得非常无聊。

師:爸爸妈妈把你锁在家里,你就像被——

陈思雨:锁在笼中的小鸟。

师:渴望——

陈思雨:自由。

师:这样说,我们是不是更清楚了?看来,咱们在说理由的时候,除了说一种情形以外,还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板书:一个事例)

【讨论:这是这堂习作指导课的一个亮点。“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我家还缺啥的理由”,这一方法看似很简单,学生应该也理解了,可是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并不等于“会运用”。从课堂现场反应来看,陈思雨同学的学习能力在班级里肯定是属于中上等的,但即使是这样的学生,要将这种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难能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满足于前一个环节中学生表面上的理解,而是继续抓住陈思雨这个典型的个案跟进指导,让陈思雨同学思考如何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果然,陈思雨同学一开始有困难,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想出了具体的事例,终于实现了从“理解”到“会运用”的飞跃。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体验如何将理解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写作方法,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四、 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注视我们刚才写在纸上的那个词,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回想起一件事情、一种情形或是一个画面呢?

(生交流。略。)

师:让我们拿起笔,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将理由写清楚。(板书:词达于意)

(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讨论:陈思雨同学能够迁移运用这个方法了,问题似乎解决了,但这只是一个个案,并不等于其他同学都能运用这一方法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迁移运用这个方法,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练习。所以这一环节再次引导学生围绕家里缺少的东西寻找、回忆具体的事例,很有必要。】

(15分钟后请一位学生上台,实物展台展示其作品。)

师:她写的是自己家里缺一位好爸爸。我们一起来

看看。(请这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师: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她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

生:我觉得她真的缺少一位好爸爸。

师:从字里行间,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她的那份真情。那她是怎么把理由写清楚的?有没有为我们描述一种情形?大家看这儿。(红笔圈画学生的作文句子:爸爸以前和我们分居,经常在外面,很少回家。)这就向我们描述了一种情形。

师:那大家想想,她还可以怎样写,理由就更清楚了?请同学们看这儿。(红笔圈画学生的作文句子:爸爸来了,也不会顾着我,就算顾着,也是平淡的几句话。)

生:爸爸说了哪几句话?我觉得她可以写一次爸爸回来时的情形,把发生的事情写清楚。

师:可以写什么?

生:可以写爸爸的语言、做的事情等。

生:还可以写爸爸回家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是啊,是因为一件什么事情爸爸回来了,回来后是怎么对待你的,你和爸爸之间有没有交流。如果能够把这件事写清楚,理由就更充分了。

师:她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请同学们看这里。(圈画学生作文中写感受的句子)这是写的什么?

生:她的想法。

师:对,是她的想法,她的感受。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文章就活了。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带着真情去写,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描述一种情形,就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你家里真的缺少它。知道怎么修改了吗?

生:知道了。

师:好,同学们,大家根据刚才的交流修改修改自己的作文,没有写完的,也可以接着写。

【讨论:这里设计的作后交流点评环节很有必要,其实就是写作方法的二次指导,很有针对性,能真实地检验出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情况。可惜的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指导重点有些偏移,不经意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方面,这就与本次习作的指导重点不一致了。其实从交流的这篇“我家缺一位好爸爸”习作看,这位学生对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说清楚“我家缺什么”这一方法的运用还有困难,习作中没有集中写好一件事情。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在交流评讲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清楚“我家缺一位好爸爸”,将注意力继续集中在“什么是具体事例”这一方法的讨论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生修改,师巡视。4分钟后,一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我家还缺关爱》,师生点评。略。)

师:她的眼睛里含着泪水。是的,很多平时我们没有机会跟家长说的话,都可以写下来。写作,其实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与人沟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讨论:其实这篇作文主要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应该是写给家长看的。如果这里教师明确要求将这篇作文修改以后给家长看,那就可以实现本次习作社会交际功能的最大化,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动机。其实作文就是一种社会交流,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作文的本质功能。如果我们将作文教学不仅视作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也将其看作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那么就能使学生作文有更加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并回归习作的本来功能。】

师:其实,除了写我家还缺啥以外,我们还可以写咱班还缺啥、学校还缺啥、社区还缺啥,还有——(出示)

师生:咱们吴江还缺啥、中国还缺啥、世界还缺啥。

师:关注生活,可以让我们的作文丰富多彩。下课!

【讨论:在公开课里,教师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的圆满、完美。表面看这个环节的立意很高,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不但关注自己的家庭,还要关注吴江、关注中国、关注世界。调门看似很高,但仔细想想都是空洞的口号,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没有关系。像这类适用于很多篇作文指導的非常美丽的口号式结尾,我建议毫不留情地删去。这是否应该成为每一位优秀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修改建议】

这堂习作指导课总体来看很不错:

1.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指导上,通过两次头脑风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用最少的时间解决了学生选材方面的困难,时间控制得很好,有利于将宝贵的教学时间更集中地花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

2.这堂课的重点是学习“怎样用一个具体事例把我家缺什么说清楚”这种写作方法。教师精心设计,反复指导:先是同桌交流,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发现问题;再出示范文,让学生自己体会要把“我家缺什么”说清楚,最好的方法是列举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了写作方法以后再让学生两次尝试运用,两次交流点评。事实证明,这一写作方法学生不难理解,但要真正会运用,却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抓住这一重点,重锤响鼓反复敲打是很有必要的。

3.教师在课堂指导时,很善于发现并抓住典型个案进行跟踪指导。比如陈思雨同学在一开始的交流中没有说出具体的事情,通过教师出示的范文学生理解了写作方法以后,教师再次请陈思雨同学列举具体的事例将家里缺少欢乐说清楚,这位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说出了一件具体的事情。这样有意识地跟进指导,针对性强,容易取得实效。

这堂课虽然上得比较成功,但还有提高的空间。

1.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再集中些。从最后写出的习作看,有部分学生所选择的具体事例还不很理想,对用来说明自己家里还缺啥的事情不是很清楚。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当然有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问题,也跟教师的指导有关。这堂课的几次交流指导,教师的指导重点还不够聚焦,经常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这样就很容易分散目标,影响这堂课的实际效果。

2.这堂课以学生熟悉的主持人采访的形式引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说真话,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但是在写作方法指导时继续用采访形式进行指导,就容易偏离目标了。建议删去“主持人采访时会提什么问题”这一环节。

3.这堂课的板书中提出的“文成于思”“词达于意”等观点是不错的,但是每篇习作指导都可以提出,缺少针对性,而且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像这类空洞的板书,以及这堂课结尾的标语式口号,其实是当下一种很不好的文风,作为名师应该坚决反对,严格杜绝。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交流动机,激发表达兴趣。

2.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选取真实的习作素材。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具体事例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点评:教学目标中删去了原来的第4条: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目标几乎每篇作文都适用,删去后就使得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更强,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过程】

一、明晰话题,触发动机

师:同学们,马上“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校园电视台想邀请大家去录制一期访谈节目。我们来看看他们发出的邀请函。(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电视台邀请函。同第一稿。)

师:听清楚要求了吗?要我们——

师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说说——我家还缺啥。

师: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话题啊!我们不光可以和主持人姐姐聊聊,也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探讨交流,让我们的生活更甜蜜、更美好。

师:那我们今天就先来演习一下,想想看,我们的家里还缺些什么呢?

【点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师导入的这段话大大缩减,保留了情境创设环节,然后直接切入本次习作的正题“说说我家还缺啥”,简洁明了,要言不烦,直奔主题,好!】

二、引发思考,唤醒生活

师:现在,咱们家里是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啥都不缺了呢?

(教学过程同第一稿。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生:老师,我家啥也不缺!

(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师:哦,真的吗?那你就思考另一个话题。(边说边将板书中“还”字的走之底去掉,话题变成了“我家不缺啥”。)

生:啊!那我还是想我家还缺啥吧。

师:可以。我想你们家物质上的东西应该都有,那是不是什么都不缺了呢?

生:爸爸妈妈总是吼我,我觉得我们家缺少宽容。另外,我们家没人辅导我学习,我觉得我们家还缺一位家庭教师。

(生笑)

师:看,之前说自己家里啥都不缺,现在一下冒出了两个答案。其实只要用心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家庭都或多或少缺些什么,有的是物质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来,拿起笔,把你认为家里缺少的你最想要的东西工工整整地写在文稿纸的第一行。

(生写)

三、明晰要点,知晓写法

师: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我看了下,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一定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故事。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交流,说的同学请说出缺少的理由,听的同学想想他有没有将家里缺什么的理由说清楚。

(生同桌互相交流,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给我们推荐下,刚才谁的理由说得比较清楚?

(生推荐一个学生)

生:我家缺少时间。

师:缺时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爸爸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麻烦,每天都很忙。而妈妈经常要出去打麻将,好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在家。(学生说着哽咽了)

师:我明白了。你的爸爸妈妈各忙各的,缺少在一起的时间。以前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的。以前爸爸妈妈经常陪我,总是带我出去玩。后来妈妈迷上了打麻将,爸爸工作也忙起来了,我们就很少出去玩了。

師:她分别说了爸爸妈妈忙碌的原因,还说了以前的情形,这样前后一对比,就将缺少的理由说清楚了。(板书:情形、对比。)我班上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我将题目隐去了,大家看看能不能从中看出他家缺少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出示文章,明晰范文写法。教学过程同第一稿。)

师: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把理由说清楚,还可以通过——

生: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说。

师:对,通过描写具体事例,可以将理由说得更具体。(板书:事例、具体。)

师:(对刚才说家里缺少时间的同学)那你再说说看,家里缺少在一起的时间,有没有哪一件事情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就说上个周末吧,爸爸出差了,妈妈早上起床很晚,起床后也没怎么陪我,给了我点钱就又出去打麻将了。

师:那谁给你做饭呢?

生:我自己叫外卖。

师:晚上妈妈可以陪你吗?

生:不行。她回来的时候我都已经睡着了。

师:哎呀,真是太过分了!你真应该把这件事、把自己独自在家的情形写出来给爸爸妈妈看看。

生:不能让我爸爸知道,不然他又会和妈妈吵架的。(学生说着开始哭泣)

师:(帮孩子擦去眼泪)那就先写给妈妈看,也可以让爸爸抽时间开展一些家庭聚会活动。你和爸爸一起帮助妈妈,把妈妈从麻将桌上抢回来,好吗?

(生点头)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好主意呢?

生:我觉得还可以写写以前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快乐

情形。

师: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回以前的快乐时光。

生:我觉得还可以像刚才的范文一样,写具体的事情。

师:你的建议很好。哪些是具体的事呢?

生:我觉得她爸妈都不管她,自己只能叫外卖就是具体的事。

生:还有以前一起出去玩也是具体的事。

师:大家说得很好。有对比,有事例,理由才能说清楚。

【点评:第一次教学抓住了陈思雨同学的案例,这一课抓住了另一个案例,尽管两个案例陈述的情况很不一样,但是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性质完全一致,都是笼统陈述理由,缺少具体的事例。从两次教学教师的指导情况看,第二次教学教师紧扣“用具体事例说明理由”这一方法指导,除了启发这位学生讲具体事例,还让其他学生为其出主意,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这一指导非常有效。】

四、尝试运用,作后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注视我们刚才写在纸上的那个词,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回想起一件事情、一种情形或是一个画面呢?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作,师巡视。生完成后,师选取两篇作品展示。)

作品一:

我家还缺啥

我家有高档房子、有汽车,家用电器样样齐全。可是,我总觉得我家缺少点什么。

“吃饭要快,吃完赶快做作业!”妈妈下命令了,我马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如果稍慢一点,妈妈就会唠叨个不停。饭后,我刚做完作业放下笔,爸爸又来催了:“快去弹钢琴!”哎,我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走进家,犹如走进了“禁闭室”,连上厕所的时间也抽不出。爸爸妈妈每天围着我转,恨不得我一下子学会大学的知识。于是,电视机在我家成了装饰品。

我家到底缺少点啥呢?

作品二:

我家还缺啥

在家里,爸爸妈妈老是说我们现在很幸福,他们小时候家里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更别说电视机、电脑……可是现在我家真的什么都不缺吗?

一天,我爸爸从公司回到了家,我看到他的眉毛成了个倒“八”字,眉头紧锁在了一起,看见爸爸不开心的样子,我上前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烦恼啊?”爸爸叹了口气说:“哎,还不是工作上的事情把我弄得这么心烦!”这不,我爸爸缺快乐。

再说说我妈妈吧。妈妈是我们家的后勤部长,虽然不用上班,可是显得比上班还要忙。我听到妈妈打电话说要打球,可是她发现饭还没有做,这时她急急忙忙地把鸡蛋拿出来,又慌慌张张地洗白菜,一下子又跑过去把干子(即豆腐干。——编者注)切好,又跑过来拿瘦肉,再把鸡蛋打好,这时她把白菜和干子炒在一起,又把鸡蛋和瘦肉炒在一起,等她做好以后才发现做错了。这不,我妈妈缺时间。

至于我嘛,虽然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是我的时间却是“充实无比”的!一次我和同学约好了第二天去公园踢足球,想到在绿茵场上奔跑的场景,我高兴得一晚上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我正准备出去找我的同学,这时爸爸板着脸问:“你要出去干什么?”我小心地说:“我要找我的好朋友一起去踢球。”没想到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你马上要去上课,下次找个时间再去!”

我哀求道:“我已经和同学约好了。”爸爸生气地说:“不行,你别想了。”哎!我缺自由。

我们一家子爸爸缺快乐,妈妈缺时间,而我缺自由。我多么希望我们一家能常常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说话,在一起……

师:刚刚我们请两位同学交流了自己的文章,大家看出他们缺什么了吗?

生:第一篇文章没有直接写缺什么,但我感觉到她们家缺少沟通和理解。

师:第一位同学写得非常巧妙,将缺什么隐藏在文章中了。为什么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家缺少沟通和理解呢?

生:从她写的爸爸妈妈催促她学习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她写了妈妈的命令,写了爸爸的催促,写了自己在家里犹如走进“禁闭室”。再仔细读读,她将理由写清楚了吗?

生:我觉得她还可以写一两件具体的事情。

师:这位同学写事情了

没有?

生:写了。

师:比如——

生:比如吃饭慢了妈妈会唠叨个不停,还有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师:对,这些都是事情,但是不是具体的事呢?

生:我觉得不是。她应该像王泽凯(第二篇文章的作者)那樣写具体的事情。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篇文章。王泽凯同学写具体事情了吗?

生:写了。妈妈手忙脚乱地炒菜,还有爸爸不允许“我”出去踢球,都是具体的事情。

师:是啊。第一篇文章如果也能选择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写的话,理由就更充分了。比如她提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如果能将当时发生的事情写具体,一定更有说服力。

【点评:不少学生作文写不具体,问题就出在对所举的事例只会简单地叙述,不会充分展开;只有骨头,没有血肉。教师抓住两篇典型的习作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更加具体地体会到怎样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出来,而不是随便的一两句话就完了,这才是第一篇习作的问题所在。这样抓住典型案例的充分讨论,对学生深入理解写好这篇习作的写作方法是极有帮助的。】

五、修改完善,习得方法

(生修改,师巡视。5分钟后选取一两篇习作交流,交流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选取了具体的事例来表达理由。)

师:今天我们围绕“我家还缺啥”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写作,同学们从各自的家庭出发,想到了很多平时我们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的答案,更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写下这些文字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在为自己,为我们的家,为我们的生活进行写作。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然后给爸爸妈妈看看,和爸爸妈妈交流交流,我相信我们的文章一定能够让我们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下课!

执教者体会

厘清习作与生活的关系,提倡交际语境写作

小学阶段的写作既要考虑写什么、怎么写,更要考虑为什么写,写了有什么用。正如吴教授在磨课中所说,“作文是一种社会交流。作文教学不仅是一种书面表达练习,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起初的教学设计并没有从交际语境的高度来看待教学,依然停留在情境创设的层面。

经过吴教授的指点后,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写作的实效性,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习作不仅仅是为了参加电视台的访谈,更是为了与家人交流,通过习作来改进我们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有了读者意识、交流驱动。这样的定位,让写作更真实,更具体,更有动力,也更有意义。2016年,我在北京朝陽区执教了这节课,后来该班的语文老师告诉我,其中有个学生的家长看了文章后,竟然换了一份工作。因为孩子在文中写到爸爸经常要出差,家里缺少一个可以陪伴自己的爸爸。

习作内容必须开放,但目标指向应该聚焦

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往往是我们的命题要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么限制过死,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而本课“我家还缺啥”这一开放性的命题确实让学生有话可说。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环境和关注的点不同,每一次的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在一次次的磨课和试教中,我们才发现内容的开放与目标的聚焦并不矛盾。比如第二次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啥也不缺”的时候,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巧妙地顺应学生,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删繁就简,去芜存菁,习作指导方能重锤敲打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很容易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错误。正如吴教授所言,在第一次设计中,教师指导重点不够聚焦,设计了模拟采访的环节,看似帮助学生丰富了话题,拓展了写作素材,但很容易分散目标,导致教学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次备课我精简了教学目标,不再贪多求全,而是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将理由表达清楚”这一教学难点展开教学。删去主持人第二次发问、怎么写出真情实感等环节,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改进后的教学以“缺什么→缺少的理由是什么→怎么将理由说清楚→什么是具体事例→怎么将事例写具体”为主线展开教学,层层剥笋,删繁就简。无论是写前交流,还是写后指导,都直奔要点,不绕圈子,不走弯路。

从知晓写法到习得方法之间的桥梁是实践

“光说不练假把式”,习作教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吴教授对当前习作指导课中练习不够的现状给出了提醒,值得一线教师重视。改进后的教学更加重视作后指导,精选了两篇文章进行评点,评讲的要点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跳跃到如何写好感受,而是聚焦在“怎么通过具体事例将理由表达得更清楚”这一核心目标上,让学生明晰了事例和具体事例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真正习得了将事例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样一课一得,更有实效。

关于结课和板书

本节课的一个设计理念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中的思考者,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因此,我在第一次上课结束时鼓励学生除了写《我家还缺啥》外,还可以写写咱班还缺啥、吴江还缺啥(当时是在苏州吴江上的课)、中国还缺啥等。但确实如吴教授所言,这种不能落到实处的“空头支票”还是不要为好,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删除了这个环节,改为课后与该班语文老师进行沟通,建议师生提供一系列“缺什么”的话题,让学生选择性练笔。对板书也进行了改进,删去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换之以实实在在的写作要点。

吴教授感言

一、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学生写“我家缺什么”这篇作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写什么”是学生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不少教师会不自觉地将指导重点放在“写什么”的指导上,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材料问题。至于“怎样写”,则让学生各显神通,因为写无定法,无须统一。这样选择指导重点从理论上说似乎也说得过去。然而董老师的这节课却是将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写”上,用大量时间学习“怎样将我家缺什么的理由写清楚”的写作方法上。事实说明,学生写这篇作文,“怎么写”的问题更加突出,更需要教师细致具体的指导。作文作为一种书面表达练习,其主要目的就是掌握书面表达技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作文指导,在材料的选择上须降低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化解学生选材的困难,这样才能将指导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指导和表达技能的训练上。董老师这堂课在处理“写什么”和“怎样写”的时间分配上是合理的,正确把握住了学生写这篇作文的难点。

二、习作指导课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这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作文认识并掌握某一种作文方法,这已经逐步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共识,并越来越多地为语文教师所认同。然而一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方法,是否多多益善?答案是否定的。董老师第一次教学的问题就出在目标过多,重点不够聚焦,指导过程中经常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四面出击,这样就容易分散目标,影响重点目标的落实。修改后的第二次教学,教师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紧紧围绕“怎样用一个具体事例把我家缺什么说清楚”这一写作方法的教学上,环环紧扣,重锤敲打,这对落实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说明,一堂有效的习作课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写作方法,而是在于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写作方法。而学生的学会,关键不在理解,而在会运用,并且“会运用”的不是个别优等生,而是体现在大部分中等以下学生的习作中。这才是评价一堂课有效性的最最核心的指标。

三、要让大部分学生牢固掌握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这堂课里,教师设计了同桌互说、推荐交流、师生评讲、范文引路等多个环节。在两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在理解上似乎并不困难的写作方法,学生一到运用时问题就来了:对所举的事实还是只会笼统地叙述,不会具体地展开;写出的事情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这两堂课最可取的是,教师在学生写作实践中,抓住习作时出现的典型案例,顺藤摸瓜,跟踪追击,从而突破难点。我们来看第二次教学,学生第一次进行口头交流时,一个学生说“我家缺少时间”,应该说这位同学选材独特,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交流时还是在说感受,缺少具体事例。这时教师适时出示一篇例文,指导学生认识到“要把理由说清楚,还可以通过描述具体事例”这一方法,然后再请说家里缺少时间的那位同学继续发言,并鼓励其他学生一起帮助他寻找合适的材料。在学生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写话以后,教师又选择了两篇学生习作出示,通过比较发现第一篇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吃饭慢了妈妈会唠叨个不停,比如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些材料都不错,但不是具体的事。如果能将当时发生的事情写具体,一定更有说服力。”这样抓住习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反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而言犹如雪中送炭,有效得多。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理由,其实是小学生作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今后无论记事写人,都可以迁移运用。

四、许多优秀教师上公开课,往往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立意高远,设计的完美精致。比如第一次教学时教师的板书“文成于思”“词达于意”,这是小学、中学甚至成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的习作规律,而小学习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文从字顺,表达清楚明白,再说这次习作的重点也与此无关,因此这样的板书就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也不容易理解。还有第一次教学结尾教师提出的我们不但要关注自己的家庭,还要关注吴江、关注中国、关注世界,口号固然美丽,用心固然良苦,立意似乎也很高,但与这次习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在修改建议中提出“这其实是当下一种很不好的文风,作为名师应该坚决反对,严格杜绝”。董老师在修改时接受了我的建议,删去了这些内容,这样反而使得整堂课朴实简洁,重点突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事例理由习作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绝对理由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迟到的理由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迟到理由
习作展示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