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我国体育教育也正在改革创新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高校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其中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健康示范,因此“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其必要性。本文主要通过探究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现状,从而分析“双师型”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所起到的影响,最后为建设“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提出建议。
关键词:双师型;体育教师;终身体育意识;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因此也越来越注重身体素质的养成,但是只有健康、科学、坚持的健身方法、健身习惯和营养搭配方式才能保障健康生活。因此,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运动方法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全民终身体育意识,为促进我国成为体育强国而奠定基础。近几年,我国高校正在倡导打造“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有效的锻炼方法来帮助学生维持健康体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素质体育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现状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出的结论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大多数都是硕士学历,这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体育研究生在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上的造诣还不够深厚,因此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科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几乎都是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杂物上,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物资去搞科研,这一重要因素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师的深造和长远职业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的数量还是处于紧张的状态,因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还是相对薄弱,因此转型成为“双师型”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具体概念也没有明确规定和解释,这也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制度监管,通过相关机制来鼓励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变[1]。
二、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缺乏体育兴趣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只有大一和大二才有必修体育课,并且体育期末成绩还将计入总成绩,如果体育学分没有修满不能给予毕业,这说明体育课带着功利性和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激情。从相关调查显示,只有45%的學生认为参加体育课活动是因为喜欢运动,而通过体育活动而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只有34%,因此可以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主要是因为学分的约束。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某些室外体育活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学生都期盼着下雨,一旦下雨教学活动就会被取消。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而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他们的引导也不到位,从而导致他们认为体育活动是一项痛苦的课程。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上进行全面引导,只有学生激发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才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2]。
(二)身体素质不达标
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一直都处于不达标的状态,在初高中时由于课业过重导致没有时间锻炼,导致身体基础差、锻炼量不够。上了大学之后,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不高,身体素质差也不能承受过重的体育活动,因此陷入了无限的恶性循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达到一个小时运动量的仅仅只有38%的学生,而平时一周两节课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满足人体运动量的需求,这样也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目的。另外,调查显示怕累怕脏是影响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大阻碍之一,尤其针对女同学而言,女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反感相比男生而言还要严重,因为她们不喜欢运动后的酸痛感和大量的出汗。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要给学生灌输关于人体结构和健康的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较为激烈的运动,让他们相信强度大的运动才能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
(三)缺乏自我体育意识和专业技能
自我体育意识就是一种天生对体育有好感、有天赋的情感状态,其可以从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例如现在国民都崇尚健康生活,每天都可以在广场或者公园看见老人在锻炼身体,在健身房内可以看见年轻人在积极健身,这就是自我体育意识的体现。但是大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自我体育意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体育魅力去引导学生养成自我体育意识,这就需要高校体育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加快转变成“双师型”教师的脚步。
三、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促进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双师型”体育教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了身体素质,同时还促使大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几种健康健身的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合理地搭配营养和运动的结合,并且还可以积极地引导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我国现有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高校体育教师,另一个则是教练、裁判或者训练员等职业,并且还要具备国家级的证书。
(一)教师+教练型
近几年,一些高校为了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始将体育教师的选拔目光投向教练这一职业,现在健身俱乐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健身教练的素质和水平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许多健身教练都是具备专业素质和高学历的体育人才,而这也正是高校所需求的“双师型”人才。教师+教练型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在理论上给予专业的指导,同时在健身、运动上还可以给予正确的示范,另外,教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讲解生活中锻炼的小常识,例如怎样健康减肥、怎样保持身材、怎样练出肌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国家也积极鼓励高校聘请退役运动员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形成2-3个运动爱好,发扬国家的运动精神[3]。
(二)教师+保健型
由于现在的学生素质较差,一旦过量运动就容易发生意外,例如扭伤、晕倒甚至猝死,可以说近几年学生猝死的消息频繁发生,这才引起了教育部门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从而提出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在国际赛场上,我们也会看见运动猝死的现象,例如排球女将海曼、飞人乔伊娜,因此,高校体育活动中要十分注重保健型教师的引进,这是对学生健康和安全的高度负责。在保健型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知道健康的运动知识,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同时在人体结构和身体发育等方面也会有具体的了解,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最为缺乏的生理教育。
(三)教师+科研型
许多人对于体育教师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体育的人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更不可能去搞科研。但是,作为一名服务于广大学生的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科研精神,其次才是科研能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4]说明了体育教师也应该加强专业领域的研究,例如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适合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案,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動地去关注健康问题,培养他们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建立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机制
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学能力,应该对基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重点抽查,从而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和培养。通过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及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同时,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知名教练、运动员以及专家来开展讲座,让教师能够与其产生互动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高校体育教师外出参加体育比赛,通过竞赛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甚至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引进专业体育人才,聘请专业的体育教练和退役运动员来指导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二是教研能力,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专业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应该时刻专研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和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三是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理论和实践,不能局限于高校内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社会去探索最潮流的运动活动和运动理念,通过社会实践和学习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开发
我国体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也可以往“产学研”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在科研成果上获取经济价值。例如,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都会联合开办健身俱乐部、游泳馆和运动营,这样的产业一条龙形式就是高校体育教师将科研成果变为体育经济实体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参与健身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总会有一种排斥正规课堂且从众的心理,他们认为健身俱乐部就是比平时的体育课堂有趣,而通过体育产业的开创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强化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再通过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体育教育转型。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技能,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参加高校运动会,当裁判或者活动员都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锻炼和加强[5]。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促进作用,不论是教练型教师、保健型教师还是科研型教师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多种类型的“双师型”体育教师,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兰现军.高职院校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策略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5):178-180.
[2]梁传诚.论高校体育教师形象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5(24):165-166.
[3]付海涛.浅析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2012(24):165-166.
[4]姜红辉.浅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J].教学研究,2014(45):178-180.
[5]胡北.如何成为科研型体育教师[J].园丁沙龙,2013(24):165-166.
(作者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