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瑾 滕衍平
联想有法 表达有路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两种方法展开联想,并尝试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中联想到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道理等。
2.学会以筷子等为内容,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法展开联想,通过联想选择素材,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图形,激趣启思
师:看到这个简简单单的圆,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展开联想,畅所欲言。
2.师生谈话,明确要求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联想的世界,学习在联想中选取丰富的习作材料,开始快乐的习作之旅。(板书:展开联想)
【点评:从简简单单的圆开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展开联想,让学生初步感知联想的神奇与美妙。随之,开门见山,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导入新课。】
二、学文明法
师:联想的表现手法在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曾出现过。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联想的魅力吧。
1.学习课文《中国结》片段
(1)出示: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中
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
(2)学生交流读中感受及体会到的文中“由表及里”的联想部分。
(师板书:由表及里)
2.学习课文《灯光》片段
(1)出示: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2)学生交流读中感受及体会到的文中“由此及彼”的联想部分。
(师板书:由此及彼)
师:(小结)联想,帮助我们从普通的实物中提炼出更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更炽热的情感,由此,让文章的主题也得以升华,实现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旧中出新。
【点评:汤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从中找寻、感受有关联想部分的描写,进而发现联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对课文内容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的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体味联想在文本中的意义及特点。】
三、体悟联想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它,身体细長,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猜一猜它是谁。
提示:出示筷子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筷子的特点,如两根为一双,前细后粗,前圆后方等,为后面学生的联想表达打下基础。
师:(小结)平平常常的筷子,简简单单的筷子,然而,当我们由此浮想联翩时,它就不那么平常,不那么简单了。
【点评:用生活中平常之物——筷子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发现,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打开思维之窗。】
2.播放视频,观看交流
(1)播放视频。(说明:视频内容由四个小片段组成:老爷爷用筷子让小宝宝初尝味道;妈妈耐心指导孩子学习使用筷子;春节,邻居邀请留守老人去家里吃饭,一句“添一双筷子嘛”让老人感动得拭泪;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饭桌上,人们手中的筷子来来回回地夹着菜,大家相互说着吉祥话……)
(2)交流点拨:在视频中,制片人由筷子联想到了哪些故事或场景?这些联想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交流、概括:
一双筷子,浅尝味道,酸甜苦辣咸由此启蒙;
一双筷子,反复练习,灿烂的中华文明悄然传承;
添一双筷子,添的是邻里和睦,添的是真情关怀;
夹一道菜,送一句祝福,传递的是浓浓亲情。
【点评:汤老师借助筷子的视频,让学生体悟联想的特点。原来,它不是无中生有的乱想,而是借助实物的特点,想到的筷子背后的故事、背后的人物、背后的情感、背后的道理等。通过这样的观看交流,学生就能够真切地体悟到联想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四、尝试表达
1.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师:原来,一双双筷子背后有故事,有道理,有情感,有内涵。此时此刻,由筷子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1)学生静思默想,用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师板书:选材)
(2)小组分享,说一说,议一议。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梳理。
预设:学生由筷子的特征上方下圆,联想到父亲的外严内慈等;
由筷子的使用联想到团结、互助、努力、勤练等;
由筷子的产地联想到中国的文化等。
提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入手,由筷子尽情想开去,可以是一段感想、一个故事、一个场景……
(板书:感想、故事、场景……)
【点评: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在这里,汤老师在学生经历了视频中的联想启发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联想到的东西,符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思维一旦打开,脑海中就会联想到丰厚、新颖、生动的属于自己的内容来。】
2.明确选材,提升表达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由一双筷子,我想到了……
师:同学们,如果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我们该如何把刚才自己联想到的内容写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呢?(板书:尝试表达)
(2)讨论、交流、梳理:
A. 联想到的故事,应该具有的元素(人物+情节+细节+主题+情感)。
B. 习作中的表达,在开头、中间、结尾部分要善于通过点题、扣题、首尾呼应等方式把筷子与联想到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点拨。
(4)学生朗读分享,师生评议,自主修改。
提示:师生评议、自主修改时要紧扣习作时的具体要求:一方面要突出故事,一方面要体现联系。
师:(小结)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让一件实物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有内涵;善于动笔,当联想与文字成为习作的两只翅膀,你的文字就会细腻生动,充满真情实感了。
【点评:联想,既是一种隐性的思维过程,又表现为一种显性的表达过程。孩子天生爱想象,教师只要善于引导,给予平台,他们就有了展开翅膀的机会。而要把联想的内容转化为习作,不是一句简单的“自由表达”就可以完成的。联想为习作提供素材,这只是“一条腿”;教师关于如何表达的点拨,则是给予学生“第二条腿”。有了两条腿,情动而辞发就会成为可能,习作表达才会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五、生活拓展
师:(课件出示梳子、粉笔、书包等平常的事物)同学们,即便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当你由此深入,展开丰富的联想时,可能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写作灵感。就让有滋有味的习作从“联想”开始吧。
【点评: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勤于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学会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
【总评】
胡根林、高照辉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面临的重要转向》(《语文教学通讯C》,2017.7-8)一文中提出了写作的核心素养这一话题,并认为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建构: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完成真实写作任务指向”,以完成真实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写作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写作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写作思维方法和写作价值观。在笔者看来,这三个层次不是简单的三个方面,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划分,它应该是一个“球”,三者间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更好地厘清写作的核心素养这一命题。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老师喜欢简单地倾向于其中的某一个层面。比如,有的老师认为习作教学应该注重写作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教学,有的老师则认为习作教学更应该倾向于写作思维的指导。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只是对于写作的主体——写作者而言,在什么样的阶段更加倾向于什么,这倒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小学生写作,主体是小学生,性质是习作。基于这样的定位,引导小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与技能就是必要的。当然,写作本身不仅仅是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必要适度地给予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技法与思维并重,这既是中庸之道,也是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正途。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汤老师以“筷子的联想”作为内容,将思维训练与习作表达训练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示了她鲜明的课程意识与精准的设计特色。
一、鲜明的课程意识
如何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习作思维启蒙,如何让他们的习作表达有路可循又展现个性,针对此问题,汤老师善于从生活中取材,自己开发教学课程。这篇习作教学设计,可以给我们这样两点启发:
1.发掘语文元素的自觉
语文元素,是学生语文学习所必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那么,就习作教学而言,学生习作的能力元素有哪些?汤老师对此是有研究的。正是心中有了这样的认知,联想,这一内容才走进汤老师的视野。我们知道,联想,属于想象中的一种,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與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联想,可以让一件静止的实物鲜活起来,可以让一件普通的实物充满情感。联想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习作能力。在小学生习作中,联想类习作是一种特殊的习作方式。众所周知,凡优秀的能触动人心的文章不仅仅是以实写实,而是虚实相生,内蕴隽永,作者往往能够由联想发散开去,开阔思维,链接生活,引发感想。汤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式展开联想,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同时,引导学生将联想的内容写进习作,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
2.把握学生学情的能力
学情,一般分为学生经历了什么、具备了什么、需要什么三个方面。小学阶段,正是儿童爱想象的年龄,而且他们都有联想的经历。并且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关的内容,比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拾穗》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欣赏油画《拾穗》,谈谈你的感受和联想。在《收获》这一单元的“笔下生花”中,提供了一幅图画,要求学生挑一两个人物,描写神情、动作,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可见,“联想”的习作训练在中年段已经开启,显露出“冰山一角”。但是学生依然缺少对联想的概念、特征、方法的体悟,生活中的联想往往是无意识的。特别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不善于利用自己的联想,并将此作为习作表达的内容。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无一不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可是,究竟生活中的哪些材料可以入文?怎么样才能把写作素材变得充实一些,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中心更加突出呢?这,恰恰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所在。因此,汤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植这种联想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联想及其内容作为素材进行习作。进一步来看,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即使有了素材,也不知如何将素材在习作中呈现。汤老师深知学生现有的习作能力与优秀习作的特质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她设计了联想与表达并重的教学内容。
二、精准的设计特色
1.联想有法,教学有序
联想是一种思维过程,它是具有一定的思维策略的。缺少策略的联想容易重复、粗浅、狭窄。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这两种联想方法在学生的习作能力元素中落地生根呢?汤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到了精准发力,序列清晰:一是感知,由生活的圆开始,展开联想;二是明法,进入文本,感知联想的方法;三是体悟,观看筷子的视频,深入感受联想的方法;四是展开,引导学生自己展开联想;五是表达,在习作中选材,深度体悟联想带给自己表达方面的帮助;六是拓展,启迪自己由“一个”向“一类”的过渡。这样的教学路径目标明确,主线清晰,目标、环节、评价极好地保持了一致性,确保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2.表达有路,评价有据
在如何进行习作表达方面,汤老师没有完全放手,她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也指导方法,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她多次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比如,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她引导学生交流筷子视频的“给定”内容后,把自己的联想内容“表达”出来,这时的表达是自由的,学生畅所欲言。在如何将“口中”表达的内容转化为“书面”的内容时,汤老师先引导学生交流:这样的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在联想时,要让联想的内容有情节、有细节、有主题;在表达时,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使得实物与联想紧密结合。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动笔写起来便有了方向,有了依据,有了底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则引导学生要注意和之前的认知联系起来,从中获取联想类习作的表达方式。这样的习作点拨,教师在关键点上适度引导,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学生习作就既有了空间,也有了方法。
最后要说的是,有效的习作教学一定是学生有“得”。由于汤老师鲜明的课程意识和精准的设计特色,本次习作教学,可以说学生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得”表现在他们感受到了联想在习作中的意义,明确了联想的两种方法,收获了以联想为素材的表达策略。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