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红霞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因而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学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短板,这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翻开我们的经典文献,我们发现在传统文化之中,人文精神不曾或缺。特别是《道德经》中的“老子智慧”,可广泛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具有很好的资源借鉴作用。如果将其成功转化为现实教学方式,将会培养出“文质彬彬”,走上社会后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事业,注重实干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关键词:老子智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回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115-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various trends of thoughts are appearing, therefore in the modern times, there is not enough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hich 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n we open our classical documents, we can find that we don't lack humanistic spirit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s, especially Lao Tze's wisdom in Tao Te Ching,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the good resource for reference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If we turn it into a realistic teaching style successfully, we can cultivate many excellent talents. When these talents step into the society, they will actively throw themselves into our social undertakings and they will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tasks, thus becoming excellent qualifie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lao Tze's wisdom;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turn to humanities
中國傳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特别是《道德经》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之中。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走上社会后的生活态度,更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2]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往往出现复杂性、波动性、可塑性和片面性等特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拓展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既是时代的需求,又是增加大学生未来人生规划的需要,更是培养建设中国社会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传统“人文”教育的回归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众思想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的全面教育逐渐被专业训练所挤占。高校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受到极大的挑战。加之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过大,读书“无用论”也甚嚣尘上,很多人觉得大学毕业已不再安排工作,不如学专业技术,早点赚钱会更加实在。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加崇尚土豪,羡慕他们挥金如土的生活。现代网络的冲击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总之,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名利物质的诱惑给大学生在人生转折点上,带来了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和压力。这些,都加大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难度。
人文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大的方面会导致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甚至表现为:国家民族观念淡薄,个人自尊心、自信心下降等;生活中表现为“礼教”的缺失。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拨打手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在公交车上争抢座位,不愿意为老弱病残让座等等;在网络互相威胁,互相欺凌,羞辱对方,折磨对方;家庭关系上:不尊重父母长辈,满腹牢骚,与兄妹关系不协调等;生活上不懂节约:经常大摆宴席,公共场所不关水龙头,宿舍不关灯等浪费资源行为。一些大学生因人文精神缺失,在为人处事上体现出的诸如道德、行为、心理等问题,已成为横其成才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大学生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环境、优秀的家教传统、深厚的大学人文底蕴缺一不可。中华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瑰宝,能引领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之中,人文精神不曾或缺。孔子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他有“一个始终不离的中心,这就是孔子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关切。”[3]如:《论语·学而》载:“巧言令色,鲜矣人!”《论语·微子》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里仁》载:“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雍也》载:“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载:“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也。”《论语·先进》载:“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泰伯》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纵观《论语》,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在谈论“人道”,即如李宗桂先生所指出,孔子的人文精神即是:“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对历史和时代的态度,对价值原则的态度,对名利的态度。”[4]
孔子仕途不顺,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子,自周返鲁后,弟子稍益进(《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问深受老子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岑庆棋先生指出,老子的“道”更富有人文精神[5]。陈芷烨先生又指出:“老子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6]所以,《道德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更具有的资源借鉴作用。
二、“老子智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文解读
《道德经》也称《老子》,抑或称《老子道德经》,是先秦重要经典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蕴含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道德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整篇都是以“道”为主线展开论述。《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即是人所走的路。在此基礎上,有学者提出:“道,可包括思想主张、自然规律等。”[7]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道”是智慧的源泉,老子言“可道非道”,可在《道德经》每一章表明,老子虽不知道什么是“道”,却说出了“道”是什么抑或不是什么。我们从《道德经》中对“道”进行寻根,可发现其智慧可广泛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特别是人文精神引导。
《道德经·8章》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具有“道”道的品质。水并不稀奇,无处不在,处众人之下,却能滋润万物,没有过失和怨咎。如果某个学生非常的谦虚,经常帮助同学,宿舍里的脏活、累活都愿意干,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团体的一部分。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定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会顺利,事业也容易成功。
同样,《道德经·76章》载:“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在老子看来,水虽表面柔弱,实际上是强大的。老子要求,真正的强大,应该放低姿态,这样才符合“道”。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略有小成绩,便容易骄傲自满,丧失进取心。就如《道德经·9章》所言:“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事实上,翻开我们的历史,我们看到,炫耀强大的,不是强大,就如秦、隋。而强大者都是放低姿态,比如我们当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平衡。《道德经·9章》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刀锋太精锐,就一定难以长久。某些同学,家庭条件不错,如果不懂得收敛,任意妄为,以一定会有祸患,当今社会的“李天一”“我爸是李刚”“郭美美”等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很多事情不能太偏执,容易走向极端,给自己及他人造成伤害。所以,当今大学生应该懂得平衡,越是富有,条件越是优越,越要懂得与同学和谐相处,而非在利用这些优势欺凌他人。
《道德经·63章》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同样,《道德经·63章》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想说,再伟大的事情也是从小事做起的,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的开始做。当今一些大学生思想好高骛远,做事多想一蹴而就,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做一些事情。毕业无所成绩之际,怨天尤人,进而抱怨社会不公。其实,老子已经指出,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经营,结合现实,一步一步扎实前行,定能充实而美满。
《道德经·81章》载:“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为”即是做,很多事情都是自然发生的,不可改变。某些大学生过度注重物质生活,与同学攀比衣着、用品、消费,当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便开始怨恨父母。更有甚者,走上歪道,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举动。老子认为,圣人从来不曾有占据他人之物之心,只会尽力帮助人,这样自己的生活反而更丰富,更满足。
和孔子一样,老子也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81章》),倡导“行不言之教”(《道德经·43章》),就是这样,圣人都具有人文思想,提倡“人道”精神。当我们仔细研读《道德经》时,其中很多章节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其中人文思想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深层次的一致,对当今大学生思想偏执能有效地匡正,引导大学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因而,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素质提升有着借鉴与指导意义。
三、“老子智慧”在大学生“人文”教学中的启示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马列毛邓中特”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大学生人文教育在此不能凸显。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毕业后社会生活的基础,缺乏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将会走向虚无。因此,大学生人文教育既要借鉴《道德经》等传统文化资源,又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大学生不能以“学成文武艺道,货与帝王家”的心态面对权力和财富,就如余英时所说:中国知识人必须发挥公共知识人的批判精神,不为势或钱所屈服。[8]而是利用所学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缺乏人文教养的“巧言令色”之徒泛滥只能让社会走入虚无,使社会价值创造者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激化社会潜在矛盾。让道德和学问成为衡量个人地位的标准,才是当前大学“人文”教育中所需要的,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今天,依然有人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看成是含有“明哲保身”“精神空虚”“否定前辈”等糟粕成分,这着实让人汗颜,我们不需要辩解什么。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特别提到的那样:“空谈误国,实干兴帮。”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说,没有良好的传统人文精神,社会就可能陷入“空谈”,迷茫甚至混乱。《道德经·3章》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19章》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都是要告诉我们要保持人生本色。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要求每个人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大学生走上社会,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注重实干。拥有良好“人文”教养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定不会让“五音”“五色”所惑,能“知其所止”(《大学》)。
总之,《道德经》是老子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有很多人文方面的启示,诸如价值观树立、认知方法启示、情感意志调控、品德修养等[9]。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而,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赋予《道德经》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掘其潜在的人文优势,借鉴其中的资源转化现实的教学方法。在多元文化背景的今天,能使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产生震撼力,讓学生真正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R].2007-10-15.
[2]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R].2012-11-08.
[3]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友谊出版社,2013:17.
[4]李宗桂.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J].中国哲学史,2000(2).
[5]岑庆棋.老子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国哲学史,2003(4).
[6]陈芷烨.老子混沌之“道”的当代人文精神[J].求索,2008(7).
[7]黄怀信.老子汇校新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1.
[8]周宝银.社会应摈弃巧言令色之徒(A2)[N].宿迁日报,2016-12-25.
[9]范向阳.《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发展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