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研究生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7-05-30 03:40董英玉高燕
高教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技能训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董英玉 高燕

摘 要:研究生阶段的口译教学是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其重点是规范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口译技能训练,探索“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语言提高为辅的专题训练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口译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071-02

Abstract: Interpreting teaching aims at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and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and its focus is regulating curriculum setting, perfec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strengthening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exploring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teaching modes, which take interpreting skill training as main body and language improvement as comple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ostering applied and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Keywords: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skill training; teaching modes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潮下,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加,时代比以往更加需要专业化、知识化的口译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都在重视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同时增设研究生阶段的口译专业,我校在2010年也增设了日语翻译硕士专业。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立,将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本科生的口译能力与市场要求所形成的落差,有助于建立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口译教学体系,并通过高层次的口译实务训练,使学生获取较全面的口译技能,对培养应用型、专业化的日语口译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陈科芳,2009)。

那么,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口译人才,这是口译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对日语口译教学理论与策略的深入研究,分析口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合理规范化的口译课程,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语言提高为辅的专题训练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指导口译教学的整个过程,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口译人才的目标。

一、口译的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研究生阶段的口译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要有完整的课程设置和不同的翻译课型。因为口译是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特殊语言活动,所以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按照口译人才应具备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而制定。针对专业知识结构,GILE提出的口译理解公式是:“C=KL+ELK+A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等提出的口译公式是:“I=S+C+P 即: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的运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的口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是:“KI=KL+EK+S(P+AP)即:译员所掌握的知识=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技能板块”(仲伟合,2007);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颀对口译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基础能力(综合能力)、语言能力即表达能力、口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王颀,2006)。

这就说明口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是由“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能”这三个方面组成。我们所设置的5门专业必修课,5门方向必修课,9门方向选修课,正是符合这个要求。针对课程内部相对孤立,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专题训练力度不够,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不理想等问题,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适。根据我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学期“基础口译”课设定了两个目标:第一是通过大量的句子和短文的日汉互译训练,语言技能、双语运用能力及双语思维转换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语言表达也更加规范、灵活、流利。第二是突破了外事及各类大型活动中的致辞这一专题方向。第二学期“交替传译”和“口译速记”课,传授口译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同时,重点突破经济和贸易两个专题方向。第三学期的“同声传译、口译实践、口译工作坊”方向必修课,以口译的技能训练和专题训练为主线,重点突破“时事”和“学术会议”方面的专题内容。

教材的选择原则是,首先让学生掌握口译教学原则、内容、方法、技能等理论知识;其次根据口译专题训练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选择最新资料,打破“一本教材”统筹整个教学过程的观念,正确处理固定教材与更新教材关系。

二、口译教学模式

口译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的、原则、内容。研究生口译教学目的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口译教学原则是遵循口译技能训练的规律,围绕技能进行训练,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为研究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外练习时间有充分的保证,“要求学生上一个小时的口译课,课外需要两个多小时相应的练习”(鲍川运,2004),課堂教学要以具有明确主题的内容来组织,在讲解口译理论和策略的基础上,检查进度,发现问题,进行讲评,提供指导。并且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线,通过反复的模拟专题训练,掌握各种主题的口译技巧,将口译的技巧和方法转化成学生自己内在的口译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如果能将口译培训和各学校的专业特色结合,必将为中国口译市场提供专业化人才,满足不同领域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刘和平,2007)。“为提高口译教学效果,必须在重视口译理论的基础上,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中国的口译职业化是大势所趋,而且专业化也有可能实现”(刘和平,2002)。机械、电气、软件等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科技日语翻译又是日语系的强项学科,如果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系统有序地培养具有机械、电气、软件等技术的专业化日语口译人才。教学内容选择与这类技术相关的科技文章,加强对专业术语的掌握,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运用训练。其次,为了培养当地社会需要的真正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口译人才,教学内容多选择与“哈尔滨冰雪节”、“哈洽会”、“边境贸易”、“森林资源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绿色食品”、“有机农业”等相关联的文章,并且让学生参加展览会,得到实践训练。这样制定的专题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方面知识,而且也提高的口译实战能力。

(二)强化口译技能训练

“口译技能是口译课的核心,也是口译课的最终目标”(鲍川运,2004)。它包括口译过程中的分析理解方法、注意力分配、短时记忆与内容重组、笔记方法、信息转换等。口译教学必须要遵循口译的规律进行技能训练。口译过程规律是“解码、换码、编码”的思维转换过程。“解码”包括“接受”和“解义”两个方面,译员在接受信息时通过听力的理解掌握信息的主要意义。“换码”是译员,将原语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成目的语的符号。“编码”是译员排除原语体系的干扰,按照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将信息的主旨,重新组合排序的过程。经过编码的信息,不仅在内容上保持完整性,而且在语言形式上符合目的语的表达规范。

1. 口译的理解方法

理解方法就是“解码”的过程,具体通过听力、分析理解、短时记忆的训练来完成。“口译的理解表现为某种将注意力指向源语的整体,并对内容进行思维加工的心理努力,目的是将源语储存以便转译”(鲍刚,1998)。这就说明口译的理解不仅全面详细,而且两项心智活动同时进行。即听完一段内容,进行口译复述,首先要求掌握大意并不要求翻译,养成掌握宏观意义结构的习惯;进入翻译阶段时打破固定的语法理解模式,找出每一句话的意义单位和意义单位在译语中的衔接手段,由此形成新的思维习惯,这样以来即使听到复杂的句子结构,自然从意义结构上着手理解和翻译,这样当语言信息进入大脑时容易形成结构或形象化,不会再关注个别字。

2. 口译的记忆和笔记方法

双语传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换码”,这是暂存于短暂记忆中的信息与存在于永久记忆中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联系建立的越快就表示信息处理得越快。据说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与口译有重要的关系。据说“瞬时记忆与口译工作中的原语听辩有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与译员对原语的内容、关键词等的信息储存有关 ”。因为短暂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必须把持续进来的信息立即转移,这就要求记笔记,笔记的重点要放在意义结构上,这样就能够避免笔记和听力两项活动的相互干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口译技能训练时必须要多依赖記忆,把笔记看成是一种辅助手段。

3. 信息转换方法

信息输出即“编码”是口译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表层结构和单纯代码的转换,而是意义层面的转换。“脱离原语言外壳”或不受原文结构束缚的信息转换是通过科学方法和训练达成的。

以上所提的口译的三种技能训练,是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实用性强的专题内容而进行的。训练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三角情景练习”、“配对演练和小组讨论”、“会议模拟”等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联想推理和信息组合等方法,而且学会听辨原语语音的同时,借助主题和认知知识进行信息的输出方法。

三、结束语

研究生的口译教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技能训练、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专业化” 的三个重点,并在认知科学、心理语言学、口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中外参考文献取长补短,明确了实用型专业化口译人才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培养方案,不断地完善已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照口译教学的“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性、阶段性”的原则,逐步制定了教学模式。该模式源于口译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科芳.翻译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9,3.

[2]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

[3]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1.

[4]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7.

[5]蔡小红.口译互动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2008,4.

[6]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7]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3(3).

[8]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猜你喜欢
技能训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