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鹤
摘 要:活跃于高校校园的大学生社团从显性层面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从隐性层面看则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效凝聚正能量、传导正能量和扩张正能量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在高校校园内培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强大正能量。文章分析了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中的主要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传导和扩张效应,进而构建一个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校园正能量自循环机制。
关键词:学生社团;正能量;凝聚;传导;扩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058-03
Abstract: In the university's campu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the recessive level it can condense positive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main function of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play cohesion, conduction and expansion effect of the student community, and then builds a circulation mechanism to boost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campus.
Keywords: students' associations; positive energy; cohesion; conduction; expansion
一、問题的提出
当前,在各类新媒体日益普及的情势下,高校学生被置身于信息“大爆炸”的成长环境中,一方面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多样化、信息量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思想、有用和无用的信息都充斥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呈现出的物质化倾向和功利化导向亦日益明显,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并趋向多元化。
综观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以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团日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为主,毋庸置疑,这些方式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立足当前“90后”、“00后”在校大学生思想状态特征来看,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为复杂和紧迫。因此,对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若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极易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大量负能量因素的影响,导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大熔炉,除继续发挥好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以外,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持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起“全环境育人”的思想教育体系,让广大学生置身于充满积极向上“正能量”氛围的成长环境中。所以,如何高效有序地发现、传递“正能量”,并发挥“蝴蝶效应”促使在高校校园内营造持续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构建一个凝聚、传导和扩张校园正能量氛围的自循环机制,并实现其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契合。
二、基于“全环境育人”理念发挥学生社团正能量传递功能
在高校校园里,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愿望需求,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门类齐全、数量较多、参与面广,广大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参与某几个社团聚集在一起,在参与社团活动中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此达到强体益智、陶冶情操、巩固专业知识、了解学习社会的教育目的。深入探究学生社团的功能特点,其所具备的文化育人、德育育人、实践育人与创新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颇具影响力。当前,各高校都将“全环境育人”理念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思想,因此,学生社团这些功能的发挥应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生成和传递正能量、打造有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
(一)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育人是坚守人性美德和公平正义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变化积极向上风气的思想资源。高校校园文化是承载、落实、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手段与措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人成才正能量的源泉,会对在校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必须打造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各种渠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夯实校园正能量的源泉。通常,学生社团会根据社团特点紧贴校专业特点以及校园生活,开展大量的社团文化活动,广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效果好。比如文学理论类社团开展书院文化节、兴趣爱好和科技交流类社团开展科技文化节、体育健身类社团开展体育文化节等各类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良好平台。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正好契合了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三走”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不仅能够通过倡导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强魂健体,让学生在各种喜闻乐见的健康文体活动中彻底摆脱“游戏控”、“手机控”、“微信控”等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一种正能量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积极乐观、自我管理、和谐相处、弘扬传统等文化素养在其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
(二)德育育人功能
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学校的育人过程中,应当形成处处皆德育的良好氛围。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高校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一定的主观判断能力,既是学校人,也可以视为社会人,所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让学生一方面深入接触、了解社会人的特点,但又不能让学生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道德价值观扭曲,让社会中那些不良的浮躁的思想行为冲击其纯真的道德情操。加之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素质培养要求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甚至充满个性,因此高校校园的德育教育方式必须摒弃传统的政治说教的抽象形式,从政治说教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展示提供健全的教育载体。高品质的社团活动往往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价值,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诸如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爱好、需求和特长的若干社团进行活动,将社团打造为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交流思想、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外学习平台,引导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将遵纪守法、爱校爱国、团结互助、勤奋好学、情操高雅等内化于精神与行为,以此引领他们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需求。
(三)实践育人作用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停留于课堂教学为主,那样只会走入“知行不一”的怪圈。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特色是实践,具备实践性的社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学生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都能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如作者所在学校的电子商务协会组织的“商务在线、一展风采”电子商务大赛、心理健康协会组织的心理健康文化节等活动,再如方舟生态协会组织的“濂溪行动——还濂溪一河清水”大型生态环保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通过组织成员参与公益项目、社会服务,将大学生的活动区域、知识学习由课堂转移到课堂外,不仅使自己理论与实际结合,大大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而且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社会真实情况,从而促使他们对自身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使自己在大学校园里不至于盲目發展,提高自己日后的社会生存能力。
(四)创新育人功能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今天,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这也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高校,不仅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和促进“双创”教育,针对这一工作,各高校都必须广开渠道、各显神通。除了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组织学生参加各个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外,还应当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大学生创业协会组织的在校大学生逐梦创业设计大赛、信息制造协会组织的“我的大学梦”PPT创新设计大赛等。虽然这些活动参与的人数相对有限,但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正能量自循环机制
由上述功能的分析可知,从显性层面看,大学生社团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途径和方式,从隐性层面看则是在校园内有效凝聚正能量、传导正能量和扩张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强大效能,由此形成“集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扩大正能量”的自循环机制,以有效支撑“全环境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充分发挥凝聚效应,使学生社团组织成为校园正能量“辐射源”
大学时代的广大青年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阶段,可变性特征尤为明显。毫无疑问,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内在特征,消极负向的价值则会使学生消极萎靡,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时期,影响学生思想的主导力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他们价值观在积极还是消极、正向还是负向、肯定还是否定等选项中哪个占据主导地位。如前所述,学生社团作为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对广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其存在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规范、合理运营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巩固专业知识、繁荣校园文化、推动和落实素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展。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若对其引导、监管不当,势必会导致一些社团出现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在广大学生中滋生、扩张违背校园和社会主流思想的不良风气。因此,若能对学生社团的运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理,一定能促进其正向功能的发挥和正能量的滋生,并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出现。
搜索各高校学生社团情况,几乎都是门类齐全、人数众多。以作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在校团委正式注册的有58个,各二级学院团委注册的有32个,校院两级学生社团参与人数达近万人,从人数上来看,在校园内是一个参与面极其广泛的群众组织。从社团类型上看,共涵盖了体育健身、科技交流、国防教育、文学理论、语言、影像传播、兴趣爱好、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和商贸等10大类。每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设立的目标指向都非常明确具体,每一个想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几乎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能够满足校园内不同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志趣爱好。对学生本身来说,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来锻炼能力、发挥特长、交朋识友。同时,由于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志向一致,兴趣相同,情感易沟通,信息易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而且学生在社团里的学习方式是灵活生动的,这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因而能够深入人心,获得真实的教育效果。所以,从学校层面来讲,通过鼓励学生社团搭建活动舞台,鼓励活动创新,使社团成为新形势下凝聚青年、武装青年、培育青年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社团成为正能量形成的重要源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充分发挥传导效应,使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正能量“传导线”
连续五年来,我校校团委都组织学生社团以校社团文化节为契机,以各个社团自身特征为指引,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打造了一批活力社团、品牌社团、责任社团,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将学生社团凝聚起来的正能量适时地传递到校园氛围中。
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根据社团的性质,选择诸如辩论赛、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青年。让学生不把参与活动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放松身心的途径。另一方面,社团活动在主题内容选择上注重思想性,将国家方针、政策,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等都充分贯穿到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和组织活动,意志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加强、团队意识得到提升等等。值得强调的是,学生社团不仅对学生校内教育的功能,还注重其校外社会实践的功能,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同时并重。如方舟生态协会、绿江环保协会、电子协会、法律协会等社团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等地方为社会开展过义务咨询与宣传服务等活动。这种校外教育是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积极思考如何更好为服务社会的较好方式。
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社团能较好地充当传导器的作用,社团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鲜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思考和活动紧密结合,能够很好地把课堂和课下联系起来,能够使理想信念教育较好地传导到学生思维体系中,更加顺畅地内化于学生心中。
(三)充分发挥扩张效应,使学生社团舆论成为校园正能量“放大器”
校园社团门类再齐全、社团活动主题再先进、活动形式再丰富都只能成为一种静态的、小范围的正能量,要想发挥这些正能量的“蝴蝶效应”,必须将社团活动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对其进行充分的舆论引导与宣传。近年来借助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出现的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积极应对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应当充分利用两大主流阵地,一是校、系院属网站。这类媒体以新闻发布、信息查询、事务办理、公告通知等业务为主,但这种途径以信息的单向传递和事务服务为主,缺乏互动和交流;二是充分利用学生每天充当“手机控”、“微信、微博控”等特点,以QQ群、微博、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为主的网络社交媒体,侧重信息的发布、互动和交流,有即时性、个性化和广泛传播性。通过这两类平台建设,将学生社团的积极功能,学生社团的典型、社團活动形式和内容等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广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传导将有限的参与群体效应无限的放大,进而对其思想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新媒体舆论环境,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行、情、意同步发展,成为知识结构合理、道德品格完善、意识行为规范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中.青年大学生正能量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验研究[J].科教文汇,2014,2.
[2]刘会.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2,12.
[3]汪大海,何璐.大学生中“正能量”的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4,4.
[4]姜楠.大学生公德教育及其正能量效应实现途径[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5]范晓莲.新形势下高校理论社团传播正能量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