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力
摘 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设的重要“第二课堂”,将互联网加引入高校共青团工作,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加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到更宽广的社会平台,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将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通过统筹管理和统筹思路,开展交流与分享,进行成果展示,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第二课堂”发挥得更有优势。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高校大学生;互联网
一、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传统做法与开展现状
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课堂,高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常设在每年暑期来临之初,由高校校团委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各学院开展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整体上来讲,高校通过组建不同队伍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能够从多角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而从目前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落实。
(一)队伍组建形式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组建队伍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校级队伍,可由校团委统筹组建,也可以由学院自由组队上报校团委核准;另一种是院级队伍,由各分学院自己组建,上报校团委核准。无论是校级队伍的组建还是院级队伍的组建,都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学生人数、一定的实践主题、详尽的活动策划,结合指导、管理与宣传于一体开展实践。
(二)实践内容与实践方式
目前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围绕提倡环保、爱心支教、社情调查、关爱留守儿童等,实践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实践方法主要采用指导老师带队,根据实践主题到实践地点开展5-7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通常根据实践目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主要包含后勤组、实践组、调查组、宣传组等,每组5-7人不等。各组学生在实践期间,需要依据分组要求对自己每一天的行程进行安排,每一天实践完成之后,需要开会总结,同时部署第二天的工作。
(三)宣传报道
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采取的宣传報道方式为每日简报,简报通常分为3~5期,由暑期社会实践当中的宣传组分别就其他各组的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撰写有关简报内容,简报内容主要包含活动内容、活动感想等。除此以外,还包括学院内网、学校官网,并且通过投稿其他官网和电视台等外媒宣传途径,来集中对高校所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媒体宣传和报道。
(四)成果展示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展示,主要是指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高校各实践队伍对自己开展的社会实践内容、实践效果进行展示,在各个队伍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的类型包含PPT汇报、视频展示、文艺汇演等途径。目前来说,高校普遍采用的成果展示方法主要包括PPT汇报,部分队伍会制作专题视频或者文艺汇演,这些成果展示方法具备一定的活动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
二、传统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面临的时代挑战
虽然说,高校目前所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然能够稳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是仍然具备自身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加的兴起,高校传统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组建队伍有限
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一般由校团委、学院召集组队,因此组建的队伍非常有限,每支队伍可带领的人数一般在15-20人左右。也就是说,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机会参与到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当中来。高校队伍的有限性,导致高校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人数有限,许多学生只能通过后期开展的暑期实践分享会等方式,获得实践相关信息,这给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实践内容单一
高校组建的队伍通常会确定一个主题,暑期社会实践通常会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组建队伍的有限性,也带来了实践内容单一性的问题。如果一个学院只组建一支队伍,那么该学院的学生都只会围绕本支队伍的主题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然而,每个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方向并不一致,许多没有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其实可以分布到其他主题的社会实践当中去,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策划、管理,因此一个指导老师在确定的时间内,带领一支队伍,导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也面临了关于实践内容的挑战。
(三)媒体报道片面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通常采用的媒体报道形式主要是学校新闻、省内报纸等,而网络等主流媒体由于不在一些学校的细项共青团工作的考核分之内,反而不受重视,这样严重违背了当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抑制了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需要多方媒体加以推广,才能更加深入的推动这项工作。
(四)成果展示单一
高校在暑期社会实践之后,通常会采用工作汇报会、成果分享会等形式来开展实践交流工作,大部分成果展示采用PPT汇报,具体汇报队伍的实践过程,只有少量的队伍会采用视频汇报,少量队伍形成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些成果展示,只可以看到每支队伍的实践过程,实践效果并没有被重点突出。
三、互联网加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基于上述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互联网加平台下的远程实践模式加以运用的必要性得以提升。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第中青联发【2017】10号文件的相关精神,要求高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改进组织方式和动员机制,提升活动的覆盖面、规范性、专业性,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全面提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拓展工作领域,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地区特色实际、针对大学生需求,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一带一路调研、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项实践活动。
文件还要求,加强网络育人,大力创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要求加强工作阵地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内容产品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因此,在互联网加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可以促進多支主题队伍的组建,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暑期社会实践当中去
通过前期确定主题、招收学生、人员分组、每日任务、每日网络会议等形式,运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可以组建多支主题不同的队伍,由指导老师通过网络平台,对每支队伍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更多的学生也可以加入到实践环节中来,扩大了暑期社会实践的人员覆盖面。
(二)紧跟党的领导,拓展实践领域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结合学生的地域性特点,开展具有统一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调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当地大学生创业企业、调查当地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等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固定范围的暑期社会实践,拓展到省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全国去,大大扩大了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地域覆盖面,调查的数据更具有对比性和宏观性。
(三)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网络的积极引领
高校互联网加下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开展,从日程安排到工作汇报、宣传等,实现了网络教学的一体化,整个过程的网络化,结合有关网络平台的使用,例如1+100,湖南工程学院雷锋社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等,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的网络育人。
(四)形成更多有意义的成果展示,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网络宣传与网络育人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互联网加下的暑期社会实践究竟和以往的学生个人实践有何区别?笔者以为区别有四:1)主题统一;2)配备指导老师;3)像常规三下乡一样进行分组,有团队协作和互动;4)在统一的要求下形成统一的调查报告和成果。也就是说,互联网加下的暑期社会实践必须是一种有组织、有规范、有意义的指导性活动,由于学生遍布五湖四海、队伍成员分散各地、主题丰富多彩,因此最后形成的成果也是非常可观的。
四、结语
高校在互联网加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在李源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中,提到了要大力建设高校“网上共青团”,其中一方面就是“共青团+互联网”,要求各级团组织尤其是移动网开展团的各项工作,实现团组织与团员青年之间的网上联系、网上引导、网上动员、网上服务,为高校共青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高校通过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能够扩大实践人员、实践地点、实践内容、实践宣传的覆盖面,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教育和网络实践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志红,王钰雪.“推送舆论”: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化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25.
[2]颜娟,杨朋.高校辅导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7,2.
[3]李悦.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平台建设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
[4]李滟.微媒体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