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王道光
摘 要: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文章针对当前理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从研究生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及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三个方面对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作了相关的探讨,为相关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模式培养提供了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027-03
Abstract: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postgraduates' training objectives is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i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postgraduates'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graduate curriculum reform, project researc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ouble teaching team. The paper gives some relevant reference to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regards the 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model.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 double-quality-teacher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在校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高校研究生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本科生,这给研究生的教育带来相当大的挑战[1]。由于扩招过于迅猛,加之很多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增加相应的软硬件资源,这就造成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很不乐观现状。对于占研究生较大比重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来说,由于学生数量较大,加之一般高校自身硬件软件条件有限,造成众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存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2]。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影响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加以解决, 势必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 延缓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因此,理工科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必须通过实践创新培养来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社会接轨,提高就业率。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一)压缩理论教学周期,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
研究生的理论教学环节通常要占用一个学年的时间,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等。这些课程所占用的周期较长,并且设置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把1/3的时间都用在了理论学习上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因此,有必要针对理工科研究生实践性强的特点来完善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目前我校相关理工科学院建立了基础理论、科研训练、实验技能三大课程模块,注重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建立硕士生专题讲座汇报制度,可定期每周安排一次;将课程按专业分类设计,压缩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将原来一个学年的理论教学压缩为一个学期的时间;突出相关技能训练,加大实践环节的时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结合相关专业重点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EI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国内传统研究生教学方法多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上,这种方法弊端是无法调动学生的潜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主,讲解为辅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单一的“教-学”的方法转变为积极的“引导-探讨”式、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理工科研究生学习阶段强调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又要注重开发过程性评价工具[4]。逐步形成以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二、依托具体项目,在项目中不断创新
以具体项目为依托,是理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理工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早期的硕士研究生通常有相关公司、企业工作的经历,但目前高校较之以住,相当一部分的硕士研究生都是从本科直接入学,没有相关的实际工程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充足,但欠缺相关专业的动手能力。因此,围绕具体的科研项目,在项目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一)项目与工程联合,在实践中创新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得到实际的实践训练,提高动手应用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此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从实际的项目中来增强科研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参与具体项目研究时,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对某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调研论证,负责实践实施和实验仿真测试相关数据处理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可通过个人或学校的关系,联系与项目相关的公司或企业,直接将项目与公司企业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相联系,同时创造研究生与公司或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通过这种手段和具体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直接面对最新的技术环节,增强实践的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等等,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提高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强化工程实践意识的同时,促进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科研创新点来自于工程实践并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良性循环中[5]。
(二)科学划分项目,模块化独立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理工科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往往将项目划分为多个模块,平行研究。一来可以更好地缩短项目的研究进度,二来可以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项目中。因此,在项目研究时,按照项目的内容,科学地将项目分为多个模块,根据每个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分别负责其中一块。导师负责项目总体的系统框架,协调各个模块间的联系。硕士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其最大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强,对知识的获取欲望也更强。因此,让每个研究生独立地负责项目中的某一模块,可以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对于项目的责任感。
模块化独立研究并不是完全地独立,每个研究生在研究自己的模块时,必需考虑到和其他模块的联系,因此,模块化的研究同样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项目模块化研究可以对项目做深入的剖析, 从具体的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研究期间,导师可定期地检查每个模块的工作进度,并引入竞争机制,导师可根据研究的进度及质量提供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缩短项目的运行周期。
三、以校内实训中心为载体,建立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一)“A+B+AB”双导师培养模式
一般来说,对于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制都为三年, A为学生在校内学习,B表示学生在企业或公司实训,AB为校企双导师实践培养。第一学年(A)由校内导师负责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B)由公司或企业的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创新培训,第三学年(AB)由双导师同时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共同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
(二)双导师具体实施方式
近年来,众多高校正在尝试引入研究生的双导师模式。这种模式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在培养过程中,双导师的共同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内导师主要偏重于理论的指导与教学,而公司或企业导师则注重实践动力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可以充分地发挥两个导师的潜能,为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在双导师模式的建立中,很多高校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建立和实施双导师制度。在第二学年学生由公司或企业的导师负责,学生在公司或企业实训在操作和管理上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校内建立研究生实训中心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模式。高校可以聘用公司或企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到校内实训中心对研究生进行项目的指导工作,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传授科研与产品开发经验。同时,公司或企业亦可聘用高校教师到公司或企业,形成高校、公司企业的互聘。校内教师到施工企业一线进行“跟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在课程开发→实践检验→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的校企良性循环中,提高教师个体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打造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完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6],为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步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图1所示为双导师型教学实践组织结构。以校内实训中心为载体,联合高校导师和公司企业导师,对课程调整、实践选题、项目研究及产品开发等方面作相关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共同完成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
四、结束语
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关系到研究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理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这一现状,从研究生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及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三个方面对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作了相关的探讨,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培养提供了相关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部分高校研究生规模已超本科生[EB/OL].http://politics.people.co
m.cn.2012-10-28.
[2]程萍,魏怡.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291-292.
[3]李跃英,培养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6):69-71.
[4]麻彦龙,廖益.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6):181-182.
[5]郭玉琴,徐美玲.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6):274-275.
[6]蒋华福.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界,2012(1):82-83.
[7]蒋平,程志君,罗鹏程,等.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5(1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