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洋 杨明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市三个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比较研究,考察合肥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试点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合肥市社区“智慧养老”产品适老化设计不够深入、服务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我们针对社区闲置资源较多这一情况,在现有的养老模式下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养老,以期打造一个智慧、安全、高效的智慧养老社区。
关键词:智慧养老 机制 社区 海绵理念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a)-001-03
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渐趋老龄化的今天,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子女不能够长时间陪伴在父母左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模式逐渐走进“银发”产业,更多的养老服务也被老人所接受。但我国是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的基数庞大,现有的养老服务仍然不能够满足需求,家政、医疗、休闲、饮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问题。在物联网兴起的今天,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诞生了,社会各界也对此极其关注,期待此模式能够解决我国现存的养老问题,这就是“智慧养老”模式。
1 合肥社区“智慧养老”的试点现状
社区“智慧养老”是一种新的养老概念,该养老模式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约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品质的生活。社区“智慧养老”是以社区老人为服务核心,运用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贴心、高效的智能化服务,其中包括家政、医疗、休闲等内容,以此满足老人的需要。
2014年6月,民政部发文要求在全国开展国家智慧养老物联网示范试点工程,合肥市庐阳区乐年长者之家成功争取到试点名额,获得试点机会;接着智慧化社区养老项目落户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等社区。合肥市在全省率先试点“智慧养老”,智慧养老与社区养老的结合已初步实践但尚未成熟,并亟待探索。
目前合肥市社区“智能养老”多由社家老年服务中心承接,社家在全合肥市有七个试点,其中包括铁里一村老年服务中心等。社家的服务范围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居家服务、情志调摄、科学养生、消费指导、交友互动、专业养老八个方面。
1.1 三里一村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现状
瑶海区三里一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由政府主导、民间组织承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由安徽社家养老服务中心承包。“社家养老”工作服务对象分为重点服务对象和一般服务对象两大类。重点服务对象主要为社区残疾、独居、空巢、高龄、病残等“五类”人员,名单每半年确认一次,经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社区调查审核,并在社区公告栏内公示一周后确定,服务性质为免费服务。一般服务对象为社区所有除重点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老年人,服务性质为低偿、有偿服务,明确内容。“社家养老”工作服务站主要提供生活照料、代办代购、中介联系、精神慰藉、就餐送餐、医疗康复等几项服务,基本解决老年人生活需求和精神诉求。例如,对日间家里无人照料能够“走出来”的老人,提供看护、休息等服务;对卧床不起无法自理或者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在家接受工作站派出的专业人士的护理服务。同时,建立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即由“社家养老”工作站组织的,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低偿家政服务。
该社区将手机APP作为实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媒介和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安全防护、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人文关怀、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使智慧养老这一新型社区养老模式在社区中得到较为深入的贯彻。同时社区成立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多次为有需求的老人及亲属提供快捷有效的救助和帮助,使居家老人融入社区生活照料网络圈,获得生活上的便利、精神上的慰藉,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
1.2 竹荫里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现状
竹荫里社区现在实行的是由政府包办转型的政社合作养老模式。街道负责提供闲置楼宇及配套政策,企业负责投资和运营,通过政社合作模式为老年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休闲保健、送餐、家政、临时寄样等更专业多元的服务。同时各社区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X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互相补充支持的方式,形成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作为“智慧城市”项目在安徽省唯一的一家试点单位,竹荫里社区准备打造全新的社区“智慧养老”模式体系。该社区引入“智能小白”这一智能化设备,可以让子女与老人保持实时沟通;“健康小屋”也是试点项目之一,小屋内存在智能化的体检设备可以对老人的健康数据进行備份并且比对与分析,做到健康状况的连续跟踪。然而据了解该社区试点只进行了三个月,引入的智能化设备也都迁走或者处于搁置状态。
1.3 乐年长者之家“智慧养老”模式现状
庐阳区乐年长者之家按照“1+3+5”的服务模式,即社工+医护康复人员+社区老年工作人员+志愿者团队。机构主要以实体养老、居家养老及日间照料为主要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工作、文化娱乐、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四大类服务,为老年人打造“健康、快乐、温馨、亲情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环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乐年长者之家通过“智能看护机器人”、智慧养老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对老人进行照料和看护。同时,机构设立了专职社工部,对中心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协调,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加持久、专业的帮助。但由于规模有限,同时由于公建民营自负盈亏的生存模式,致使机构外老人无法享受机构服务。
2 社区“智慧养老”试点中遇到的问题
合肥市智慧养老工作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试点单位较少,智慧化程度不深,试点的受众群体有一定局限性。
2.1 受众群体的差异性
社区中“智慧养老”的受众群体存在差异性是一个普遍问题。试点社区的老年人这一群体在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普遍的差异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是不同。多数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较小,对于社区中推荐的网络服务平台的使用频率更是微乎其微。其次,受经济状况等条件的限制,多数老年群体无法承担一系列智能设备的安装费用。
2.2 产品适老化设计不够深入
合肥市“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创新开发,由于国内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虽然很多企业都打着“养老”的噱头在生产商品,但其质量往往很难保障,还存在维护不及时、功能不稳定等问题。另外,产品设计还缺乏人性化,没有针对老龄人口需求进行设计,共保障功能相对单一。为满足老龄人口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一些平台,但由于大多依托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够,导致人文关怀程度降低;另外,针对老龄人口的体育产品开发仍不足,其产品设计无法满足老龄人口需求。
2.3 缺乏“智慧养老”服务复合型人才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但在社会组成体系上仍然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能够服务于老龄人口的专业心理疏导、医疗护理以及配套服务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养老服务网络开发后,能够灵活进行数据处理、终端应用的人才也是少之又少;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也不足,无法为合肥市老龄人口养老服务提供支持。虽然有大量的人口参与社区服务,但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仍然较少。大部分人群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等同于家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服务人员的价值体验。
2.4 缺乏“智慧养老”的行业标准
我国颁布的养老服务标准仍存在很多不够全面的问题,由于老龄人口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大多数都是以描述性语言為主,对于各省市实际养老服务缺乏指导性,因此各省市的养老服务标准都不一致。由于“云计算”、“物联网”概念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各社区即使应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也会因服务水平差异而很难得到具体规范。
2.5 “智慧养老”服务定位不清
目前的“智慧养老”经营模式不尽相同,“智慧养老”到底应该交给民间运行还是国家主导抑或是公办民营,现在还无定论,这还要归结于老龄服务产业与事业。从行业设计来看,对于老龄人口服务产业及事业仍然没有明确的界限,更没有系统的政策及规划。如老龄服务市场只有政策支持,但政府在“兜底”服务上仍然存在差距。竞争体系上也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使得市场价格畸形发展,从而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很难得到全方位发展,导致市场化及资源配置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目前的试点社区中,“智慧养老”的提供方大部分是一些公办民营企业,导致智慧养老向社区、家庭推广缺乏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与信度支撑。
3 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合理建议
sponge(海绵)理念,顾名思义如海绵想要挽留最后一滴水,充分利用资源。同时海绵的结构是由千千万万个细小的细胞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将外部的力量分散开来化成无形,千万的单元细胞连接成一个网络,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海绵则具有弹性,以柔克刚,化力为和谐共生,对于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很容易就抵挡下来。“智慧养老”的产生正符合这种理念,我们从体系、平台、机制各方面贯彻这种理念来完善当前的养老模式。
3.1 打造老年医养服务智能化平台
利用sponge(海绵)理念的千万个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针对“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建设覆盖全国的老龄决策服务平台,在数据采集、资料存储、管理监控、统计分析等方面做好万全的准备。依托老龄决策机构积极进行创新,提出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及全局性的策略,从而能够有效应对区域性的挑战,为全国性的养老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及指导。
目前“智慧养老”在社区中的发展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合肥市的试点社区在智能化方面尽管有所建树,但仍无法最大化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智慧养老区别于现有的养老模式之处即在于其具有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特征,因此,深入打造基于物联网与信息技术下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医疗机构、家庭网关及老人子女四方联动的老年医养服务智能化平台对于“智慧养老”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该平台,家庭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对老人的各项健康指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上传至平台,社区养老服务站据此作出反应,若遇到异常状况,即可及时联系医疗机构及老人子女。而打造该平台,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1 加强专门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养老”模式中涉及到物联网信息技术,仅仅凭借传统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无法完成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这就需要养老机构更多地吸纳、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使他们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开发出更多智能化医养服务平台。
3.1.2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平台建设前期投入较大,需要机构的支持与资金的投入。只有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才能够促进医养服务智能化平台的不断完善,进而实现“智慧养老”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
3.1.3 加强同类型养老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目前合肥市的试点社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若能够加强同类型养老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将有利于“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通过互相学习,也能够使各机构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与自省中找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与方法。
3.2 构建以老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与服务体系
“智慧养老”体系是以老人为中心,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技术为基础,以政府、社区、家庭、医疗机构四大服务方构成的系统。
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和集中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社区对老人基本信息状况进行网络追踪,建立一个良好的老人身体状况体系。养老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向政府提供老人身体状况基本信息,汇总全国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形成“智慧养老”的基础数据,对老人信息数据传输、存储、管理、监控和统计分析,实现数据加工处理、动态指标分析,为“智慧养老”规划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同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社区的投资,推进智慧养老发展。
社区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医疗机构进行老人身体状况信息共享,社区养老服务站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对老人进行基本的身体检查以及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如同海绵,提高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社区可以通过功能追踪将老人突发状况及时反馈给家属以及医院,确保老人的安全。由家庭、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共同协作,确保老人的安全以及满足老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服务方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互相协作,构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养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健康、便捷、安全、高效、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生活服务。
3.3 整合社区资源
“智慧养老”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智慧养老”通过物联网来检测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确保老人的安全。而在这些基础上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严重,全国面临床位不足的问题,spong(海绵)模式恰好是现有问题的一剂良药,做到空间分散化利用可能存在的零散空间以解决空间稀缺的问题,可以对社区可能存在的、零散的空间,通过计算整理规律,周期性利用起来,对这部分空间,在闲置时期加以利用,充分提供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做到个性化以满足老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做到弹性化让智慧养老社区更能抵挡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同时需要运用新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筑生态技术等手段,从节能节水、人工参与等方面兼顾老年人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态特征和需求,达到空间、建筑、社区环境、人文环境的生态化,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到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赵弘野,王玉芬.城市社会管理中的智慧养老社区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6).
[2] 吴余龙.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王振坡,陈松虎,王丽艳.我国多层次多样化养老社区发展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5(03).
[4] 吴轶轩,汤志伟,颜志国.现代社区管理中的物联网系统设计[J].机电一体化,2011(8).
[5] 郑世宝.物联网与智慧养老[J].电视技术,2014(22).
[6] 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07).
[7] 罗琼.津台“智慧养老”合作研究[J].现代商业,2015(20).
[8] 许海燕.社会化居家养老与社区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9).
[9] 黄勇娣.上海将试点推进10个“智慧养老社区”建设[N].解放日报,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