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7-05-30 23:28林冲
中国商论 2017年18期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

林冲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审计制度虽然正在向世界审计制度看齐,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我们无法照搬国际审计制度,所以目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审计关乎各个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规范性,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参加国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无论是盈利性单位还是非盈利性单位,拥有一个完善的审计制度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究我国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来完善审计制度。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制度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c)-109-03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转型时期,无论是高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方式、资金来源、教师组成,都在发生着关键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由于学校是非盈利性单位,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所以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对财务人员而言,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参加学校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而言,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切实做到“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1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概论

1.1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却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的,内部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据此做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高校审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内部控制风险。相对于外部控制而言,内部控制缺乏标准的、严格的控制流程和强力的监督方式,也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负责内部控制的人员也因管理制度的问题,权责有限,这便导致对高校的财务状况缺乏完全的了解。二是技术风险。外部审计基本上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构成,他们在个人能力和审计经验上都高于普通的审计人员,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则是由高校内部人员组成,他们在职业能力和个人经验上都相对缺乏,这便造成了技术风险。三是标准风险。私人企业、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对审计制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不同的学校的审计标准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审计标准下得到的审计结果,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那审计结果就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1.2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由于内部审计的结果至关重要,无论对被审计部门的负责人,还是对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对学校的领导人而言,方方面面都牵扯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所以审计数据、审计结果都是被严密控制的,这些都是交由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直接管理,所以内部审计的结果很难公开化和透明化。这就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的结果无法出现一个公平的鉴定,使得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没有一个权威的处理体系和处理标准,那么审计的结果就微乎其微。其次,高校内部的审计风险后果具有间接性。不同于企业单位,审计结果由被审计人负责,学校的内部审计结果则是复杂化。由于高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所以高校直接参与的经济活动有限,审计结果的影响不会直接在盈亏上体现出来,反映的基本是制度层面、管理层面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结果很难被重视,很难找到直接的责任人,但却又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后果具有间接性。最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内部审计本身就具有不标准性,对于高校的内部审计,其组成人员、负责人员在各个方面都与外部审计的界限比较模糊,一是在审计标准方面,外部审计具有明确的审计标准,而内部审计就没有;二是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比起外部专业审计人员,在职业能力、个人经验方面都有缺陷;三是在审计目的方面,外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问题,处理问题,最终规范财务制度,由于高校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度很少,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则没有明确的目的。

1.3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有普遍的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有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首先,审计行为风险。高校内部审计是由于高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但负责人和监督人、执行人却存在权责不分的情况,负责人插手审计流程,影响审计结果,监督人给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传递消息,执行人又因为被审计部门的人员不配合而很难找到有用的审计资料。其次是审计程序风险。对于专业的审计而言,应该是先观察后询问,但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却先询问后观察,这便给被审计人员创造了篡改资料,变更库存数据的机会。还有其他表现形态。比如被审计部门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不配合审计工作,或相关领导人对审计人员施压,对于正常的审计流程处处干涉,这便影响了审计结果,如图1所示。

2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2.1 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外部审计的审计机构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内部审计则是专门的审计部门。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直接关系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关系着公司的盈利情况,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极其严格的,是归企业直接负责人领导的。而对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的经营目的不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高校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高校的经营资金也趋于复杂化,有国家的扶持资金,有企业的捐赠资金或入股资金,也有高校自营资金,面对这些复杂的资金来源,就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去审核、监督这些来自各方资金的经营状况:对于国家财政支持的资金,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如何记账,如何摊派,确保这些资金从流入到支出都在有效的监督范围内,对于企业捐赠的资金或其他教学设备,高校财务部门又如何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对设备折旧又该如何计算,这些都是高校财务部门资金来源复杂性的体现,对于这些,高校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很难从整体上把控、监督这些资金的运营状况。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国家事业单位,其财务部门领导人都不会兼任其他职务,但许多高校则不重视这一点,甚至让高校领导兼任任财务部门负责人,那在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的情况下,当校领导涉嫌违纪时,很难有校内审计人员可以核实出其违纪证据。

2.2 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

高校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参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执业能力较低,少数人职业道德低下,专业知识缺乏。许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主要角色以教师为主,所以他们在专业知识上较为单一,在知识更新速度上落后于专业的审计人员。另外,没有统一的审计标准,合理的审计分工,密切的行动配合,这便造成了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果的偏差。其次,参与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专员,或许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理论知识上高于外部审计人员,但在审计经验上却相对匮乏,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很难发现,比如面对财务数据和库存数量,货币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频率,专业的审计人员凭借以往的经验甚至直觉可以判断出里面肯定存在问题,就算在当时不好发现具体问题,但为后面的审计方向提供了路径,但校内的审计人员却很难达到这一点,只能根据基本的审计流程按部就班,对于造假的财务数字很难发现,没有相对应的职业敏感度。还有就是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意识不足。高校内部审计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参与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就很难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了基本的认识,那么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便很难发现。同样,审計人员对审计责任的认识也不到位,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应该负有法律责任,而不是在审计结果出来后束之高阁,只查问题而不问结果,那就没有审计的必要了。

2.3 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多种审计方式交叉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能防范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查表、查账的阶段,审计的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不能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审计,从实际上看审计的方法手段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计算机仅仅用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导入,审计技术相对落后;审计也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是一种定位事后审计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偏重于对会计科目的核算,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内部审计人员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调查取证难度较大,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计,如果选择审计程序和审计方式、方法不当,就有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发现重大的错误、未能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和事实不一致,从而导致审计风险。

3 高校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3.1 设置专门的独立审计机构

设置高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最重要的是培育内部独立控制的理念。高校内部审计一个系统复杂的流程,需要校长、党委书记、各部门负责人、部门基层人员全面参与,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很难顺利进行,制度是以公众意志为基础设立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首先要在意识层面有所重视,让内部独立控制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内部独立控制机构才能在各方同意的前提下建立。

尽管高校是不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单位,由于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高校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性,高校应充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高校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具有一定财经审计知识的专责人员。由于受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基本建设工程部审计业务还可以采用内审外包的做法,以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所谓内审外包,是指高校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来承担。

3.2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十分重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的行为标准,是约束一个行业的准绳,是促进一个行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基础。对于参与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员而言,应该遵循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基本职业道德,禁止滥用职权、衔私舞弊,不得泄露秘密、玩忽职守。同时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同行监督,既要严厉惩处职业违法行为,又要设立职业榜样,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对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审计人员的录用一定要标准化,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用制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其次,对于参加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要不断地对他们的知识进行更新,经常性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审计工作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保证审计人员既具有查账技能,又具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必备素质的关键措施,同时鼓励参加校外的审计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最后,要提高参加校内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流程、审计规范参与审计活动,对审计结果负有一定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3.3 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

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需要合理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资源分为两方面,分别是审计任务和投入的审计经费及人力。一是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而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统筹审计分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二是要加大对高校审计投入的经费,高校也应将内部审计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后续教育、审计技术观摩交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信息网络建设等经费需要,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现代化审计方面,高校内部审计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大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审计,转变原来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审计为主导和远程审计的方式转变,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及时对高校执行审计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高校内审计中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内部审计的模式上可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从管控和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去;最后,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复核机制,复核工作要交给专职的人员来负责,严格地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3.4 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提高高校经济效益

审计本身的目的就是实现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的目的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审查账目和报表,还应包括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并及时提出积极、合理审计建议。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揭示差错和弊端、维护财经法纪,还可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国家和本单位的利益。 因此,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既要有严格的审计流程制度,又要有标准的审计结果评价体系和长期的审计责任追究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发挥外部监督的职能,让审计结果在高校内部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学校教职员工的监督。

4 结语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结果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很难通过直接的财务数据显示出来,但却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生存,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就应该更加重视,对于风险的控制就应该标准化、规范化,让高校内部审计制度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 司艳萍,朱守真,李延召.高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COSO框架下的分析[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2011.

[2] 曹永模,张未.当前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3(03).

猜你喜欢
审计风险控制
关于降低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