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2017-05-30 10:48杨丽芳
国际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文学校华文华人

杨丽芳

【内容摘要】 多种文化力量塑造着海外华人的当代文化,珍惜和重视这些不同的文化力量,是完整认识海外华人的关键。在马来西亚,华人是最大的少数族裔群体。本文主要探讨中文教育和华文报纸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是怎样生存下来的。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历史具有持续、悠久且适应性强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通过不停地捍卫他们的母语教育,才维持到如今的。华文报纸肩负着维护中华文化和身份的使命,同时还充当着监督国家和推动改革的角色。

【关 键 词】 马来西亚华人;中文教育;华文报纸

导 言

大量海外华人散居在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东南亚地区,除了受来源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之外,还受到东南亚其他各种文化的影响。① 这些可能存在的文化影响包括:来自母语国家的多样化、融合性社会价值观及规范;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遗存;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公民和社会身份问题,以及由于全球化的渗透,适应和接纳的西方价值观。①

事实上,多样的文化力量塑造着海外华人的当代文化,珍惜和重视这些不同文化力量的影响,是获取对海外华人完整认识的关键。本文将重点放在讨论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及华文报纸在这个多元文化国家中的作用,以突出现有文献研究中对当代马来西亚华人的认识。

一、当代的马来西亚华人

华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少数族裔群体。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马来西亚拥有3020万人口,其中包括占明显人口优势的马来人(68.2%),以及华人(24.6%)、印度人(6.4%)和其他族裔群体(0.8%)。

一些学者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对维护和传播他们的文化并维护自己的族群身份有强烈的愿望。② 部分原因是马来西亚华人对于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发源的,他们与伟大、古老又传统的中国仍有联系而感到自豪;部分原因是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对于土著马来文化极为重视,并将其视为国家文化的核心。③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尽管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普遍有当地的名字,说当地的语言(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本地的语言),但是马来西亚华人却仍然保留中文名字,说自己的母语。④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当今的马来西亚华人认为自己既不属于中国,也不想返回中国。他们认为自己的族裔虽然是华人,但是生活在马来西亚,并且属于马来西亚。尽管根据马来西亚官方的种族划分,他们属于非土著,但是马来西亚是他们的家园,他们认同自己的马来西亚公民身份。① 而且,年轻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并没有清楚地理解他们的中华根源并认同中华文化。目前,马来西亚华人中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主要以思维和行为方式为标准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是西方化的。②

此外,马来西亚华人根据互相难以理解和沟通的方言,又把他们自己分为至少五个文化群体,这些方言包括闽南话、粤语、潮汕话、海南话和客家话。③ 虽然这些方言来自中国的不同省份,但是它们都已经适应了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例如,这些方言已经吸收了当地的词汇、来自马来语的民间概念,以及来自英语的某些词语。④

马来西亚华人也可以被分为受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两种。前者主要来自一些较小的城镇,他们学习传统的中文学校课程,普遍接受儒家思想,同时也可以阅读并理解英语。但是,大多数受英语教育的华人读不懂中文,他们虽然仍然将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与受中文教育的华人相比,对中国的历史、信仰、习俗和节日等表现出相对较少的兴趣。在马来西亚,受中文教育的华人是捍卫中文的主体和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他们有时也因此被人贴上中文“极端派”的标签。相反地,人们对受英语教育的华人的一个主要抱怨,就是他们缺少对中华文化的忠诚度。⑤

两个受英语教育的华人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同胞看来,这种现象却很奇怪。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通过正规学习、非正式谈话,或者从来自香港或台湾地区的电影、流行歌曲那里,已经基本上可以理解中文。⑥ 但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官方英语学校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馬来语学校,授课由英语改为马来语⑦。对于年轻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来说,他们之间或是与来自其他族裔的朋友讲混杂着华语(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和马来语的语言,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令很多外国人惊叹华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但是,许多马来西亚华人或者马来西亚人只会讲一种总体上“断断续续的”英语,被称为马来西亚式英语(Manglish),这成为很多马来西亚粗俗笑话的笑柄。

二、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

马来西亚华人相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因此他们对教育相当重视和偏爱。此外,教育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支柱,同样也是通向成功、财富、健康、幸福、和谐、身份、地位和尊重的必由之路。在很小的年纪,华人家庭的孩子就被鼓励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以作为获取经济成就和财富的筹码。① 因此,华人学生的刻苦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在压力下的表现也异常优异,这种压力更多时候来自内在的自我激励,而非在国家应试教育体制中其他家庭成员的督促。

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历史悠久、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很灵活。早期的华人定居者曾经在殖民当局不干涉建立中文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马来西亚早期的中文学校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马六甲。② 随着马来西亚的华人定居者越来越多,中文学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中文学校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就像他们祖居地方的学校一样,直到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些古典中文教育才开始变化。③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④ 语言和教育是维持自身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两个手段。到了20世纪,独立系统的中文学校已经设立完备。英国殖民当局对马来西亚华人这种高水平的社群组织印象深刻,以至于让华人实际上不受干预地独自管理他们自己的文化事务。华人是通过行会和协会组织,使得整个社区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保持和推动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和文化的。⑤ 每一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捐赠被用以支持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尤为重要的是,中文报纸肩负起了捍卫中华文化和华人身份的使命。这些中文报纸推出了相关计划,用以支持贫困者完成他们的学业。它们每年也会举办筹款活动,为马来西亚遍布全国的中文小学和独立学校提供捐赠的渠道。在马来西亚,捍卫中文教育最有名的群体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教总)。董教总包括两个机构,即中文学校董事联合会和中文学校教师联合会,它们以院外压力集团的角色保卫以华语为媒介的中文教育,以此确保后代对华人身份这一重要方面的认同。

有学者还提出,关于中文教育的议题已经成为每一次马来西亚大选的特色。此外,一些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像1956年的“拉扎克报告”,1961年的《教育法案》和《新经济政策》——都影响到马来西亚中文学校的生存。虽然总有批评说马来西亚的中文学校阻碍民族融合,但华人却辩解道:中文教育可以丰富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并使其更有竞争力和经济活力。① 更重要的是,接受母语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基本权利。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通过不停地在这个国家捍卫母语教育的权利,才得以保持的。②

截至20世纪末,马来西亚有1280所中文小学,60所独立的中文中学,并且有2所社区经营的高等院校提供华语教育。③ 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体系是除了中国之外,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群体中最为完善的一个。④

目前的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由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组成。在小学阶段包括两个平行的系统,一个是国家型小学,一个是国民型小学(母语学校)。两者都由政府出资并使用国家课程设置;他们的区别只在于教学语言的差异。在国家型小学,使用的是官方语言马来语;在国民型小学,使用的是华语(普通话)和泰米尔语。

经过六年的小学教育,学生会进入公立和私立的中学。公立中学使用的教学语言是马来语。独立华语中学是自筹资金建立的私立学校,使用普通话教学。也有其他语言的私立学校,像伊斯兰宗教学校,使用的教学语言是阿拉伯语和马来语,这些学校都不由政府出资。在高等院校,公立大学通过马来语进行教学,而私立的院校通过英语授课。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英语教学都是强制性的。

三、马来西亚的媒体和多元文化

马来西亚的媒体结构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多种族、人口多语种性质的影响,因而也体现出马来西亚文化的多元性。报纸用不同的文种发行,以满足主要族群的各自需求。马来西亚目前有50种报纸,16种用英文印刷,13种用马来文,19种用中文,2种用泰米尔文。马来文日报到达马来西亚人口的46.5%,英文日报到达率为28.7%,中文日报到达率为24.1%,泰米尔文日报到达率为0.7%。

马来西亚各文种报纸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倾向于关注与各自族群有关的重大事件;① 它们也常常扮演着塑造族群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角色,因为各文种报纸的记者和编辑通常是这个群体的精英。这些不同文种的报纸虽然捍卫自己族群的利益,但也承担着责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因为马来西亚不同的种族群体被认为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地位方面都存在层次的区别。② 自19世纪70年代第一份马来文报纸创办以来,一直到20世纪,马来文报纸被用来培育民族精神。事实上,正是马来文新闻业的发展使得马来西亚政党的发展成为可能。③ 此外,泰米尔文媒体也致力于捍卫泰米尔文教育,传播印度文学作品,充当表达政治需求的媒介。④ 特别重要的是,有学者指出:马来西亚只有英文报纸的读者群可能跨越各种族,英文报纸常常被社会精英和受英文教育的读者阅读,他们大多集中在城市,因此只有英文报纸才能够独自担任不同族群间交流的媒介。⑤

早在1974年,整个亚洲的海外华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大众媒介对于商业贸易和政治利益诉求的重要价值。⑥ 以下事实也证实了这种认识,那就是:海外华人的报纸普及率当时仅次于日本;马来西亚早期的华文报纸关注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商业业务;华文报纸和他们的读者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今天,华文报纸建立信任的方式主要是推广被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所认可的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

随着马来西亚官方政策开始日益重视国语即马来语,许多人认为,年轻一代很少有人会学习中文了,许多华文报纸的命运也在劫难逃了。但是,许多华人是使用双语或多语种的,华文报纸的市场活力因而会得到延续。①

四、马来西亚的媒介自由

马来西亚的媒介自由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学者研究的焦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视角包括建立国家的进程、法律规范、媒体产业的结构,以及电子媒介和替代性媒体的冲击作用,等等。

马来西亚的媒体受到法律的重重规范,如《印刷与出版法》《国内安全法》《官方机密法》《煽动罪法》,等等。此外,有趣的是,相比英文和马来文的报纸,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更具独立性。② 这是因为,华文报业是由企业和媒体大亨张晓卿所拥有,而英文和马来文的报纸由政府和马来西亚执政联盟国民阵线(BN)的成员党所拥有。值得注意的是,国民阵线虽然是由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MNO,巫统)、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MCA)、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MIC)和其他一些政党组成的联盟,但它一直由以马来人为主的巫统主导。③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2010年的一份声明中,总结了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为国家传递信息,引导民众拥抱和接受改变……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我们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具有绝对关键的作用”。

在谈到与西方观念相对的马来西亚式新闻自由时,纳吉布表示:“我一直认为,没有责任的自由根本不是自由。我相信世界媒体可以从我们马来西亚媒体学到一些教训。这可能是一些自诩为西方新闻自由监护人的人在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的。只要报道没有越过我们现有法律的框架,媒体可以自由地报道相当多的任何事情。”①

在马来西亚报业研究所的一次研讨会上,星洲媒体集团的总经理兼编辑部主任C.C刘把马来西亚与新闻从业有关的法律规定比作一个圆的周长:“作为新闻从业者,如果你没有胆量,那么你应该留在圆的中心,因为那里比较安全。如果一直在抱怨对新闻自由的限制,但是你却选择留在中心,那么你很难得到什么东西。事实上从外围到中心,有足够的空间。任何一个好的记者应该试着将界限往外推。在违反任何法律规定之前,我们实际上有足够的空间开展工作。”②

学者Ou指出,中文报纸在肩负捍卫中华文化和身份认同使命的同时,也扮演着监督马来西亚政府和推动变革的角色:“在21世纪,我们仍然面临着像不公平、歧视、压迫进而发生各种不合理行为的问题。马来西亚华人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对话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认为,双方开展对话应该是真诚的。只有真诚,才能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作为不同族群、宗教之间对话的媒介,作为监督者,以及传递信息的媒介,只要情况需要,华文新闻业都将继续在自我约束的同时无畏地、公平地扮演这样的角色。” ③

五、互联网

互联网的引入导致马来西亚原有的管理条例基本不能简单适用于这一新兴媒体。1997年,马来西亚针对互联网宣布了一个保证无审查的提案,这就是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MSC)保证提案。互聯网变成了马来西亚公民在没有政府许可证的情况下,能用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媒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马来西亚的报纸除了纸质版外,也不断改造他们的技术以提供在线新闻。④

在马来西亚的政治文化规范中,政府具有对新闻业的实际控制权。另一方面,一些独立媒体也开始给弱势、边缘的群体提供好处,为其提供反映底层视角、报道一些未表达的观点的机会。①《当今大马》——一个独立的在线报纸——一直因为它的独立性和勇气而备受关注。② 学者Steele也认为,《当今大马》的记者毫无疑问地自认为是改革的推动者。③

此外,关于独立媒体的研究也显示,它们常常为理性的批判话语提供空间,这对于建立一个公共领域至关重要。④ 《新加坡人》前记者、媒介学者Cherian George把《当今大马》的这种新闻实践称作“热衷争议”。他说,作为独立媒体的下属,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互联网新闻是“爱好争议的,因为他们在设置国家议程和形成共识方面,直接并且明确地挑战了精英的权威……这些网站体现了新闻竞争规范的概念,在民主中扮演着角色,并有望建立起不同于他们主流同行的、更加道德和无私的新闻模式”。⑤

六、结语

有这样一种说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多样的文化力量塑造着海外华人的当代文化;对这些不同文化力量的欣赏是完整认识海外华人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中文教育和华文报纸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是怎样生存下来的。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拥有持续、悠久且富有弹性的历史。与此同时,华人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大声疾呼,一方面肩负着维护中华文化和身份的使命,同时还充当了监督国家和推动改革的角色。

(责任编辑:林凌)

猜你喜欢
中文学校华文华人
何为“华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只会英语不懂中文能到哪家公司就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澳大利亚中文学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中文学校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