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非的华人移民和华文媒体

2017-05-30 23:03孙皖宁
国际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华人社区华文南非

孙皖宁

【内容摘要】 目前,在全球海外华人移民和华文媒体研究中,南非较少受到关注。在南非的华人移民媒体的发展遵循了什么样的模式,它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华人移民媒体是否类似或有所区别?本文通过梳理华人移民媒体在非洲变迁的历史,特别是关注在南非的华文媒体与在海外其他地方的华文媒体的异同,来填补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研究发现,与其他地方相似,在南非的华文媒体也把服务华人移民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需要作为首要目的;但同时,南非华文媒体仍然游离于全球华文媒体网络之外。而且南非的华人呈现出对于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相对缺失的特点,因此,南非的华文媒体更愿意与“走出去”的中国媒体开拓更多的合作形式。

【关 键 词】 南非;华人移民;华文媒体

目前关于海外华人的研究普遍认为,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既是“多样的、跨国的、镶嵌在多元的、较小的区域或国家体系中的社会空间”,又是“一体化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①。由于这个既多元又一体化的特点,“跨国华人媒体空间(Chinese transnational media sphere)”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华文媒体的发展。这一概念框架中隐含的几个关键问题是:某个特定的移民群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移民群体与中国是如何联系与互动的;为了在移居国生存和发展,这个移民群体采取了哪些策略;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如何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具有在地特色的华人身份和跨国想象,等等。① 在现有的对华文媒体和传播的研究中,对移民身份的研究如同一块色彩斑斓的挂毯,呈现出在各个移民目的国的华人移民之间的不同、相似、联系和断裂。②

尽管中国近年来的举措旨在扩大和深化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特定民族和移民的媒体,在非洲的华文媒体的生产、内容,以及对它们的消费并未得到广泛关注。非洲既和中国相距遥远,又离中国移民主要的移居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很远,而后者则是全球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主要关注的地域。此外,虽然南非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很多移民来做生意,但它从来不是想通过教育实现移民的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

鉴于此,我们可以理解目前全球海外华人移民研究中南非视角的缺失,但填补这一空白的需求日趋紧迫。最近的一些发展已经说明了研究南非华文媒体的重要性。这些发展主要包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非洲;随着中国在南非商业利益和投资的指数增长,短期劳工、商务人士和游客纷纷前往南非;在非洲,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华人移民媒体,他们的发展与中国国家媒体在非洲的拓展紧密相关。

虽然在非洲的中国媒体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但关于华人移民和华文媒体的一些关键问题还在等待回答。在南非的华文媒体的发展遵循了什么样的模式,它与分散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华语媒体是否类似或有所区别?如果特殊性确实存在,是什么造成了在南非华人的特殊感受?最后,也许是更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在南非的华文媒体置于一个比较视野的全球语境下,南非的案例在多大程度上呈现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拓展“跨国华人媒体空间”的路径?

一、全球语境下的跨国华文媒体空间

尽管华文网络媒体在快速发展,华文报纸和杂志仍然是华人移民文化生活最直观的体现。“二战”后,随着跨国华文媒体网络的形成,海外华语纸质媒体出现并逐渐壮大。出于一种联结祖国的强烈渴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香港的《星岛日报》、中国台湾的联合新闻集团等媒体集团将它们的业务扩展到了北美、东南亚、大洋洲,这些地区的主要城市聚居着大量华人。到目前为止,这些纸质媒体的内容主要是在中国香港或台湾设计、生产,并通过卫星传送到海外各地的分部。除了这些集中生产的内容,这些报纸也有在海外各城市的本地版面。这些本地版面是由当地的职员采编的,而这些职员大部分也是海外华人移民。过去的半个世纪,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媒体的生产和消费实践既经历着全球化,同时又在高度本土化,形成了一些鲜明的自身特质。首先,华人移民能够维系一种以来源地为基础的地方身份,同时又能在移居地发展出一种在地感。第二,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更大的全球华人移民社区的成员,尽管天各一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阅读习惯、喜好和口味。例如,在全球各地的台湾移民能够阅读《世界日报》;香港移民和其他说粤语的移民集中区的民众能阅读《星岛日报》《明报》以及在香港生产的其他华文出版物。①

在北美、欧洲的一些地方以及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人社区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三大支柱”包括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华人的社交和商业网络,② 它们之间经常互相协作,反映、代表并且主张所在国华人社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在向说华语的移民传播关键的经济、法律、教育政策和制度規定方面,它们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样重要的是,像其他语言的民族媒体一样,华文媒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作用。除了使移民通过接触华语文化产品,巩固对母语的掌握外,华文媒体的消费被普遍认为是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民族主体身份形成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①

海外华文媒体与所在国主流媒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华文媒体是作为商业机构运作的,收益来自广告,而不是发行量。② 有些出版物尤其是日报,主要在报刊亭和华人商店出售。但大多数的出版物尤其是商业周刊,是免费的,在报刊亭、华人商店、华人餐馆随处可见。出版物的内容多是针对说中文的消费者的关于商品和服务的广告。其次,大部分媒体没有足够的资金,主要依靠低工资的、临时或兼职的报道人员、自由记者和学生志愿者。虽然一些信誉好的日报和周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读者群,但是从整体来看,华文纸媒一般寿命不长,从持续几个星期到持续几年的都有。第三,尽管在运作上受到一定制约,这些华文纸媒对于推动社区凝聚、锻造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换言之,就华文媒体的首要功能来说,它作为文化经纪人的角色要优先于作为独立报道者的角色,是否坚持平衡和客观的新闻标准并不是这些免费报纸主要考虑的方面。③

海外华文媒体并不仅限于印刷媒体。在很多海外华人聚居区,地方华语广播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④ 相比之下,海外华语电视的历史则更复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部在中国香港的华语电视供应商TVB垄断着海外华语电视,它是华语世界里电视内容的主要生产者、播放者和全球分销商。⑤ 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只要支付一年的订阅费和卫星天线的一次性安装费,TVB用户就可以收到从香港发出的华语节目。⑥ TVB曾经主要服务粤语观众,但现在对它来说,来自大陆的移民形成的普通话市场也非常大,华文媒体商业圈不能忽视这一巨大市场。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TVB用户能够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上海星空卫视的国际频道,以及一些省级卫视频道,比如重庆卫视和湖南卫视。

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全球各地的海外华人聚居区中,在地生产的华语电视不断出现,突出的例子有温哥华的新时代传媒集团(Fairchild Media Group)和几年前在悉尼开始运营的澳大利亚天和中文电视台(Rainbow TV)。此外,由各地海外华人社区运作的网站也在不断增加。这为研究网络空间和各种新媒体如何协助形成海外华人的主体性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在华人移民聚居的主要城市,服务社区各种需要的一系列网站应运而生。在地华文媒体的内容也已经上线,有效地克服了地理距离的限制,能够到达在这些主要城市以外生活的读者。对全球各地的主要华文报纸来讲,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在各种平台上,非但没有将纸媒淘汰出市场,反而给它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二、南非的华人移民和华文媒体

像很多其他海外地区的华人移民一样,南非的华人移民来自不同的原居地和不同的移民背景。最早到达南非的华人移民是17世纪中期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带来的契约囚犯和奴隶、19世纪的劳工和艺术家,以及1904年到1910年期间的合同矿工。这些早期移民中的大部分或者回到了他们的原居地,或者融入了混合种族社区,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②

创刊于1931年的《侨声报》是在南非的第一份华文报纸,由生活在南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的台湾移民经营。③ 报纸每周三出版,新闻大部分来自台湾的新闻社,其次是香港和澳门。它以对台湾的新闻时事报道为主。④ 当这份报纸遇到财政困难时,台湾方面会出手援助。这份报纸不只是在南非,也在邻国如莫桑比克、津巴布韦、莱索托和斯威士兰等地发行。它的读者达到了五万人之多,这个规模也算相当可观的,尤其是考虑到在当时交通和通讯系统都处于很基础的阶段。在莫桑比克,一份报纸有可能在多达50人之中传阅。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到南非的华人移民在数量上微乎其微。就大陆来讲,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20世纪80年代末,大陆打开国门,并允许出境移民。直到1999年,中国才和南非建立外交关系。鉴于在南非仅有很小数量的台湾移民(1999年时大约有5000人),《侨声报》主要迎合台湾移民的政治、文化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20世纪80年代,在南非的华人人口大幅增长。当时,由于南非颇有吸引力的商业移民政策,台湾实业家大规模迁至南非,形成华人移民南非的第一次浪潮。紧接着是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台湾人南迁浪潮,他们大多数是企业家、进出口贸易商人,其次是学生。更多的华文报纸、周刊和月刊杂志随即出现,并继续迎合台湾移民的需求,这其中包括创刊于1994年的《华侨新闻报》。其他期刊包括由台商协会资助的《南非投资》以及创刊于2001年的《台湾论坛》。

然而在那之后,由于移民南非的台湾人急剧减少,很多以满足台湾移民为导向的出版物并没有经历长期和辉煌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南非大约有3万台湾移民,到2008年则减少到了6000人。② 尽管90%的台湾移民已经拿到南非公民身份,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包括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对南非的犯罪和社会失序的恐惧、劳工问题,以及面对中国大陆低成本出口的竞争,一大批的台湾移民离开了南非。③ 就像在其他很多海外侨居地,如果没有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来自大陆的新移民的注入,华文媒体就不能存活。据《中国日报》报道,在南非有30万说中文的人口,其中90%生活在约翰内斯堡,其中90%不说英文。④ 虽然对于英文水平的这一数据统计还有待讨论,但它明确指出了南非华人对中文新闻和信息源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大陆移民的到来形成了华人移民南非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在南非的华人移民估计有30万人以上,占非洲华人移民总人口的30%。大多数大陆移民是商务人士,其中很多人从事进出口贸易、零售和各种各样的小本生意。据一位中国记者的观察,很多南非人是通过从事小本生意的中国商人来了解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南非的大中城市,但是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渗透到了南非的大部分地区甚至一些偏僻的村庄。①

这一显著的人口变化带来了对华文出版物,尤其是能够反映南非华人特定文化和政治關切的出版物的需求。在华文出版物种类和发行量增加的同时,在南非的说中文的人口结构的戏剧性变化对华文媒体的现状产生了深刻影响。华文媒体经历了一个逐渐但全面深入地从“亲台湾”到“亲大陆”的立场转变。那些坚定地持有亲台立场的媒体或被市场淘汰,或改持一个更加中立或亲大陆的观点。前者的例子是《侨声报》。最初这份报纸几次试图吸引大陆移民中的读者。它的尝试包括变垂直的排版方式为水平的,采用“爱祖国、服务移民社区、报道客观、反对分裂主义”的新的编辑方针。② 尽管实施了这些举措,但这份报纸还是没能成功转型,在出版了75年之后,不得不关闭。它的附属电台——侨声广播电台也关闭了。后者的例子是China Express,它放弃了原英文名,改为China Chronicles,同时沿用它的原中文名《华侨新闻报》。它的官方网站指出,这份报纸的目标读者是在南非的来自“海峡两岸”(大陆和台湾)和“四个地区”(香港、台湾、澳门和大陆)的华人移民。它的编辑目标是“纪录移民的历史、改善移民的生活、促进信息交流和推广中国文化”。对报纸最新几期的调查表明,这份报纸多数情况下是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比如,这份报纸大篇幅地报道中国领导人访问南非,并为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各种推广活动提供平台。它对中国国内新闻的报道与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也基本无异。

目前,南非的三份华文报纸——《华侨新闻报》、《南非华人报》和《非洲时报》都在约翰内斯堡出版。虽然台湾出版风格的影响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例如,三份报纸沿用了台湾读者更熟悉的繁体字,但它们的目标读者是中国大陆移民,展示了与大陆明确的亲密关系。其中,《南非华人报》最明确地保持与中国大陆的一致,它的编辑方针是“推广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政府的公信力”。1999年,正值中国和南非建交一周年之际,这份报纸创刊,呼应了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对南非的正式访问。在其初创时期,这份报纸获得了中国各种组织的相当大的支持,由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写报头,它的创刊也得到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国内媒体的广泛报道。这份报纸和中国国内媒体展开了广泛合作,这其中包括上海 《新民晚报》南非版的出版。③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南非华人报》工作人员组建了南非庆典筹备委员会。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它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主题为“我爱中国——我的祖国”的征文比赛。

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者来说,关于南非华文媒体的成长和转型,第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是,它清晰地发生在全球海外华文媒体空间网络之外。当世界其他国家的海外华人能够阅读《世界日报》海外版的时候,在南非的以台湾人为主的华人社区和台湾移民却读不到它。但是,如果以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时间点,南非和邻近非洲国家的华人社区已经阅读在地出版的《侨声报》有60多年之久了。此外,尽管有着良好创业精神的星岛报业集团对在世界主要城市的全球华文媒体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它显然不认为将业务延伸到南非是有利可图的。甚至在今天,这些全球的华文媒体网络在南非的布局仍然是缺席的。这一缺席也同样反映在全球华文电视网络的布局中。比如TVB,虽然它给世界主要城市定期提供电视内容,但南非却不在它的服务范围内。也许是由于这些全球华文网络在南非的历史性缺席,近年来,中国媒体在非洲有了更加直接的路径来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在亲台湾电台侨声广播电台消失后,南非华夏之声广播电台(Arrowline Chinese Radio of South Africa)成为南非目前唯一的华语电台。该台坐落在约翰内斯堡,播出内容80%为华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音;另外20%的内容为英语节目,主要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它与中国主流国家媒体机构的合作是明确的事实。

除了地理隔离和当地基础通信设施缺乏的原因,对全球华文媒体网络来说,南非的华人社区太小,难以在南非的市场发展。当全球华语媒体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将它们的触角延伸到世界主要城市时,南非的台湾移民还只是很小的规模。虽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两次台湾人移民南非的浪潮,但人口数量既不多,也不稳定,不足以让全球华文媒體在南非有所作为。相反,在地资助生产的华文期刊、报纸、杂志,以及协会期刊,比如同时创刊于2006年、小规模运营的《虹周刊》和月刊《南非华商》,它们的存活——或者它们的从失败到存活——则反映了过去30年华人移民的潮起潮落。

由于较小规模的生产和消费,在南非的华文媒体景观呈现了不一样的动态。在海外其他地方的华人社区,各种媒体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在南非华人社区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在约翰内斯堡出版的、由华人移民所拥有的三份华人报纸形成的是比较和谐的共存关系。① 在内容上,这些报纸互相补充,报道工作人员定期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这三份报纸之间的员工流动也经常发生。其工作人员解释,报纸之间缺少竞争,是由于大家普遍持有的“我们都是在遥远地方求生存的外国人,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我们才能强大”的看法。① 正因为如此,相互之间并不是为了发行量和对方竞争,每份报纸反倒发展了多元化的经营策略。这些报纸通过扩展商业基础,包括在其他领域,比如在南非的华人旅游业、翻译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已经在南非的移民经济中培育了一块盈利的小市场。比如,《南非华人报》是由专注于服务南非的华人游客的南非彩虹旅行社资助的。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作为中国体育记者代表团的官方指定接待方,南非彩虹旅行社提供住宿并为报道活动提供协助,它也在其中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盈利。②

近年来,在纸质媒体传播之外,这些报纸已经发展了广泛的、互动的网络线上版本。网络能够让生活在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都市区域之外的、分散在各地的华人读者阅读到新闻报道,也能接触到这些媒体的服务和商业广告。由于将报纸从首都等城市运输到南非各个地方的延误和高成本,网络版被证明是一个对生产者和读者双赢的策略。发展网络媒体也是在世界主要城市的华文报纸普遍采用的商业策略。③ 在南非的华文媒体中,最具有创新性的举措是nf.52hrtt.com(华人头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在线平台,通过智能手机上下载的APP,向用户传递关于南非华人社区的新闻和时事。2016年5月,这个在线平台由在约翰内斯堡的非洲时报传媒集团启动,预示着在南非的华文报业从印刷到电子形态的转型。

在从单一的报纸模式向多媒体集团转型的同时,有些报纸已经开始探索和中国媒体合作的方式。对非洲的华文媒体来说,合作延伸了它们在中国的存在,也给它们带来了资源和媒体内容。例如,《非洲时报》和中国多家媒体有合作关系,这其中包括总部在福建福州、由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赞助的月报《福建侨报》。《福建侨报》在120多个国家发行,也与十几个国家的华文报纸有合作关系,帮助它在当地印刷和发行中国报纸。作为合作的一项内容,《非洲时报》印刷和发行《福建侨报》,并把它附到报纸里面。另外一个例子是,据称,通过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中国的媒体公司,《南非华人报》和中国国内媒体共享内容,并借鉴中国记者的专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它的内容和影响力。④ 该报和《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也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周三出版《人民日报》南非版,成为中国媒体传递中国政府核心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①

三、华人的焦虑

除了刊登当地华人商务和服务的大量广告之外,南非华文报纸的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南非的国家时事,尤其是南非和中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2)地方事务,尤其是有关华人社区的实践;(3)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4)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新闻和时事。在这个意义上,类似于其他地方的海外华文媒体,这些媒体促进了南非华人社区各个群体就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交流;将南非华人社区关注的议题传达给当地主流社会和政府;同时向南非的华人社区报道主流社会的政策和立场。

然而,就南非华文媒体的内容而言,对2012年至2016年的报纸和网站内容的一项纵向调查指向了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即南非华文媒体对犯罪的报道数量极多,包括一些直接影响了华人社区的犯罪报道。典型的头版故事采用了吸引眼球的标题,比如“南非华人路上遭抢匪枪击侥幸脱险”②,“南非华人货车被抢详细过程 黑人司机遭弃置路旁”③。这些故事通常配有受伤的身体、被洗劫一空的商店、在犯罪现场行动的警察的照片。报道描述了极其细致的细节,讲述事件的结果,尤其是造成的人身和财产伤害。几乎无一例外,这些故事都在结尾提醒读者多加小心。

在这些报纸上,经常出现的新闻故事是,中国大使馆与当地华人社区团体合作,向华人移民受害者提供道德、情感和实际上的支持。2016年5月23日,《南非华人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开普敦总领馆深入险区 看望东伦敦侨胞亲民获赞”的报道。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和他的夫人步行穿越特兰斯凯的几个高频犯罪地区,探访华人商店,并传达和平与和谐的信息。④ 另一个不常出现但令人宽慰的犯罪叙述的变体,是为了防止和最小化犯罪,就保障华人社区安全采取的相关措施的报道。中国城南非警察局报案中心通常是这些新闻故事的信息来源,它和当地警方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关系。

犯罪是南非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阅读这些犯罪报道,并结合在约翰内斯堡与华人社区移民的谈话,笔者发现,在普遍存在的对犯罪的恐惧和对人身和财产的不安全感之下,是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华人移民对他们自己是谁的感知;南非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怎么理解自己移民到这个国家的决定。尽管报纸很少探究这些问题,透过这些常年甚至每天进行的报道,我们可以探索华人身份、生存策略和文化实践的问题。像南非白人和黑人中产阶層一样,华人对自身安全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似乎又多出一个维度:这一维度形成于一种自我认知的交叉口。

鉴于普遍存在的、切身感受到的对安全的恐惧和焦虑,华人社区媒体对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就可以理解了。认为这些报纸是为了多卖报纸而从事骇人听闻的犯罪报道的观点,简单地说是肤浅的,严重地说则是误导。一方面,华人报纸和新闻网站十分重视华人社区的集体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通过提供一种可靠的渠道来分享关乎华人社区福祉的信息,这些报纸和论坛充当了虚拟的社区大厅。对那些英语水平有限而不能依靠主流英文媒体的移民来说,这个空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当忠实地、细致地记录针对华人社区的犯罪细节的时候,这些故事却又加强了恐惧和焦虑,增加了华人移民本来就有的脆弱感。虽然这些故事大部分以善意的提醒来结尾,但是读者还是不禁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自身安全超出自己掌控的社会。

四、结语

尽管本文的讨论还是初步的,但它表明,南非的华文媒体和世界其他地方华人社区的华人媒体有着相似之处。作为一个与其说是新闻工作,不如说是社区论坛的存在,它们经常作为民族商业的内在组成部分来运行。它们的首要目的是服务华人移民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需要。此外,它们对与中国媒体的合作是开放和接受的。

与此同时,在南非的华文媒体又遵循了一条有所不同的发展轨迹。它们还没有成为全球跨国华文媒体圈的一部分,但它们从未割断与祖国的血脉关系。不管是在以前的“亲台湾”还是现在的“亲大陆”时代,这一运作模式保持着它的延续性。除了距离主要海外华文媒体中心遥远和相对较小的华人人口规模的因素之外,由于南非华人社区不一样的人口特征——大多是财富超过了大部分贫穷黑人人口财富的商人,南非的华人呈现出了对于融入更大的主流社会的意愿相对缺失的特点。因此,作为愿意合作的伙伴,南非的华文媒体对中国媒体“走出去”的议程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致力于开拓各种可能合作的形式。

作为一个高度本土化的案例研究,南非的华文媒体指出了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另一条路径。我们可以将它看成一个警示性的预言,来提醒我们不能热衷于用跨国网络的一个通用模型来理解海外华人。同样,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全球华人跨国想象和身份政治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和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林凌)

猜你喜欢
华人社区华文南非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南非的多彩暑假
CHINATOWN EXPRESS TEXT AND PHOTOGRAPHY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THE LEFT-BEHIND VILLAGE
完美再赴南非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南非居大不易必备经历:被抢劫
杭州特产
南非40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