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海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效性的双维度构建

2017-05-30 20:58柴让措
高教学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实效性

柴让措

摘 要:文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现实表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青海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178-03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Qinghai.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在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下,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青海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社会变革的首要目标。在地方进行“四个全面”经济建设的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精神,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继续以“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核心展开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实质是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是当地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与重塑阶段。中国社会转型使当地民众精神生活发生变化,进而出现各种社会认知、理想信念、中华文化认同偏差等现实问题,这些思想形态的异象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大学生中带有集中稳定性的特点。它说明在地方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中民族大学生的不适应状态。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地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海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指实施教育的政治主体或组织为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其成员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全方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国家基本制度、政治路线、核心价值体系等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阶段主体而展开,这其中尤其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在青海多民族聚居的现实状态中青海各级各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培养民族大学生成为各民族区域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导力量而承担着学生精神素养培育的功能,其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对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承担着对以民族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品格形成、价值观树立的重要任务,并且通过教育过程最终达到使各民族学生相互之间文化认同融合的目标;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知识交融的过程中,顯现出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传播及培养教育客体思想觉悟与理性政治意识的功能。此外对处于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规划模式中重要战略地位的青海来说,各高等院校在助推地方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民族高等教育的宗旨、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成为“四有”应用型人才从而成为引领特色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青海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实效性的现实表现

(一)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缺乏政治性引导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精神载体,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但其在现实中难获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虽然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础,同时国家在进行思想教育宣传的过程中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为依托最终搭建完善的中国政治理论体系。但在实践中这种理论框架却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在经济转型条件下,青海各级各类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环节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政治属性的内容相对薄弱的现状,从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本质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国家思想传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而将“文化性”作为教育指导的基本属性,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政治性的研究。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注重政治性而言,都有顾此失彼现象。这种现象在青海高校民族教育体系中表现尤为突出。

从理论角度出发: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国家在对其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活动中,都在围绕其统治阶级意志表达。这种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而这种政治性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核心,包括政治制度体系、政治治理方式、政治主体观念等为框架的政治共同体“自在”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氛围是在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彰显国家政治理念。从本质说它是国家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为维护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根本制度的思想体系。作为国家社会政治体系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社会现实制度以理论价值。因此,它是国家宣传政治理念的渠道,通过传播国家治国理念,达到制度的自我完善,解决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政治文化需求,建设合理公正的社会秩序,最终将政治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政治素养,从而提升中国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所以,宣传国家治国理政下的政治理论规范、政治路线、方针、指导思想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任务、目标、方法的直接向导。因此,这对于为实现青海多民族地区社会的长治久安目标贡献力量的各高等院校中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作者来说显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因材施教的科学理念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同时高校的意识形态宣传与研究处于国家思想意识理论创新领域前沿,是各种思想交流交锋的集合体。高校师生富涵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集中而迅速感知新思想、新问题,并且深入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观点。在民族性突出的青海高校中,在本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大学生存在群体多样、人数较多、年龄结构多元的特点。生活环境与经历的差异使这些在学校学习的“特殊”群体形成了各异的民族群体性格,进而以不同的思想行为方式或习惯引导主体的日常学习与社会生活方式。同时,民族学生群体受传统文化影响,也形成了各异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主体的政治情感内环境构架也层次不一。这些现象均以不同形式反映着青海高校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学校各级各类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应以区别对待的教学法来取代传统教育理念和措施,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简单“一刀切”的方式,从而使接受教育的各民族群体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呈现不满意及听不懂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收获预期的实效目标。

(三)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性与科学性难以有效融合

青海高校作为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国家少数民族的新“四有”新人基地,是为基层民族地区发展输送能源的重要“人力資源市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大学生由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下同时又是受社会文化多样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眼界更加开阔,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不断提高,能较熟练掌握网络、媒体等通讯工具,为他们接收并了解国际、国内信息与获得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同时,民族大学生受经济与宗教等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影响使之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有诸多差异。高等院校在进行国家政治理念宣传教育时,产生了民族各异大学生的不同的感知成效,从而对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困扰。因此,在认识对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问题上,需要统一考虑受教育群体的思想中带有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意识因素,同时要以辩证思维的方式去发现接受高等教育的各民族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意识形成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的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探索解决方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建构提升青海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效性的双维度模式

(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将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理论带进课堂,以科学的理念方法提高民族群体的认知程度

青海各高校的民族大学生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各有差异,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解读并不同一,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政治性理论知识接受也有差距。因此,青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现有学校思政教育课程资源设置前提下以各民族学生作为不同的文化感知主体,以主体的需求为核心首先了解各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的认同程度后结合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理念基础上挖掘民族学生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经典的教学个案,使学生在民族亲和感驱动下认知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的时代包容性,在学习中由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国家治国理念从而提升政治思想认知水平,领悟以知识改变生活、用文化融合民族的精神内涵。

(二)提高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理论素养,以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理念的先行者,青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不断自觉地完善各类相关理论知识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基础,摆脱普遍存在的“经验型”教学方法,以理论联系现实的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体现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实施的宗旨与原则,青海高校只有在时代性指导科学化模式中才能体现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落实2016年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会议精神,也只有将对于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系统化长效性的办学理念明确到位,现实中的教育工作才能收获实效,青海各高校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会体现出真正科学化的框架体系。

(三)将民族优秀文化整合作为以民族性为特殊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实效的手段

与学校里其他汉族学生相比,青海各高校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较强的民族认知心理与民族传统特征,尤其来自单一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其思想和行为明显带有“民族”印记,在其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较强敏感性的民族自尊情结。而这些带有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属性使青海各高校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会受程度不同的“外化”与“内隐”的方式影响,这也成为影响学校在对少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成效取得的因素。

在文化性特征成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研究契机的环境之下,无论教育工作者以何种方式展开活动,青海各类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主体都要在认同民族文化多元性视角下将国家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选择的时代背景因素相结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学生尤其是民族大学生树立敏锐的政治头脑及理性的政治选择,从而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学校各类教育主体在对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弹性方式实施不同群体不同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法

青海高等院校在对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培养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理性的新三观(即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目标群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凸显的问题日益新颖。思想政治的宣传工作也会越来越复杂,要作好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化”的“遭遇战”与“阵地战”。来自不同民族区域的学生由于地缘与宗缘因素会汇聚在一起,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熏陶与影响,意识中都会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的烙印,他们更希望被这一群体所认可与接纳。同时,他们也希望多了解社会并多结交外民族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情绪体验。所以,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宣传者来说,这就是一个以理论研究带动推进宣传工作展开的有利空间。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流增强充实感,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及学校社团活动提高成就感。最终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念。同时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科学性而消除民族学生因宗教信仰的保守进而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排斥,为了减少宗教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冲击,削弱特殊民族性为基点的“亚文化圈”的负面影响,帮助在校民族大学生培养积极、开放的民族文化知识架构。高校内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老师在运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时可展开理论解释为第一环节,即向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大学生群体完整、准确地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的时代精髓。第二环节可在理论讲授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机结合中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爱国、民族团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表现。第三环节中可以围绕教学大纲的内容适当地开展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活动为交叉内容的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民族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培养教育客体的精神品德与理性行为模式,以提高个体的政治思想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社会文化氛围构建的重要环节,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着民族地区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的社会思潮,同时也影响着民族区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大众思维模式。所以,青海各高校在开展对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当体现阶级本质的政治属性,也要兼顾思想文化发展的科学性特征。学校在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学办学理念下加强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培育,对于培养青海民族地区全面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青海各级各类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最终提升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与情感认知水平成为未来民族地方现代化建设中知行统一、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2]习近平在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Z].

[3]浦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J].高教学刊,2016(10):217-218.

[4]王晓静.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62-163.

[5]玉林.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78.

[6]李秋梅,李晓云.加强省情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18-121.

[7]张广亮,汪念念,靳勇强.养成教育视角下中国梦融入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5(17):16-17+20.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